学习《Linux就该这么学》随堂笔记第11课

学习《Linux就该这么学》随堂笔记第11课
授课老师:刘遄
第8章 iptables 与 firewalld 防火墙
8.1 防火墙管理工具
防火墙是防止外网对内网的非法访问
防火墙策略可以基于流量的源目地址、端口号、协议、应用等信息来定制,然后防火墙使用预先定制的策略规则监控出入的流量,若流量与某一条策略规则相匹配,则执行相应的处理,反之则丢弃。这样一来,就可以保证仅有合法的流量在企业内网和外部公网之间流动了

8.2 iptables
基于数据链路层防火墙。

8.2.1 策略与规则链
防火墙会从上至下的顺序来读取配置的策略规则,在找到匹配项后就立即结束匹配工作并去执行匹配项中定义的行为(即放行或阻止)。如果在读取完所有的策略规则之后没有匹配项,就去执行默认的策略。一般而言,防火墙策略规则的设置有两种:一种是“通”(即放行),一种是“堵”(即阻止)。当防火墙的默认策略为拒绝时(堵),就要设置允许规则(通),否则谁都进不来;如果防火墙的默认策略为允许时,就要设置拒绝规则,否则谁都能进来,防火墙也就失去了防范的作用。
学习《Linux就该这么学》随堂笔记第11课_第1张图片
8.2.2 基本的命令参数

在iptables命令后添加-L参数查看已有的防火墙规则链:iptables -L

在iptables命令后添加-F参数清空已有的防火墙规则链:iptables -F

把INPUT规则链的默认策略设置为拒绝:iptables -P INPUT DROP

向INPUT链中添加允许ICMP流量进入的策略规则:iptables -I INPUT -p icmp -j ACCEPT

删除INPUT规则链中刚刚加入的那条策略(允许ICMP流量),并把默认策略设置为允许:

[root@linuxprobe ~]# iptables -D INPUT 1
[root@linuxprobe ~]# iptables -P INPUT ACCEPT
[root@linuxprobe ~]# iptables -L
Chain INPUT (policy ACCEPT)
target prot opt source destination
………………省略部分输出信息………………
将INPUT规则链设置为只允许指定网段的主机访问本机的22端口,拒绝来自其他所有主机的流量:

[root@linuxprobe ~]# iptables -I INPUT -s 192.168.10.0/24 -p tcp --dport 22 -j ACCEPT
[root@linuxprobe ~]# iptables -A INPUT -p tcp --dport 22 -j REJECT
[root@linuxprobe ~]# iptables -L

向INPUT规则链中添加拒绝所有人访问本机12345端口的策略规则:

[root@linuxprobe ~]# iptables -I INPUT -p tcp --dport 12345 -j REJECT
[root@linuxprobe ~]# iptables -I INPUT -p udp --dport 12345 -j REJECT
[root@linuxprobe ~]# iptables -L

8.3 Firewalld
RHEL 7系统中集成了多款防火墙管理工具,其中firewalld(Dynamic Firewall Manager of Linux systems,Linux系统的动态防火墙管理器)服务是默认的防火墙配置管理工具,它拥有基于CLI(命令行界面)和基于GUI(图形用户界面)的两种管理方式。

8.3.1 终端管理工具
第2章在讲解Linux命令时曾经听到,命令行终端是一种极富效率的工作方式,firewall-cmd是firewalld防火墙配置管理工具的CLI(命令行界面)版本。它的参数一般都是以“长格式”来提供的,大家不要一听到长格式就头大,因为RHEL 7系统支持部分命令的参数补齐,其中就包含这条命令(很酷吧)。也就是说,现在除了能用Tab键自动补齐命令或文件名等内容之外,还可以用Tab键来补齐表8-3中所示的长格式参数了(这太棒了)。
学习《Linux就该这么学》随堂笔记第11课_第2张图片

8.3.2 图形管理工具
在各种版本的Linux系统中,几乎没有能让刘遄老师欣慰并推荐的图形化工具,但是firewall-config做到了。它是firewalld防火墙配置管理工具的GUI(图形用户界面)版本,几乎可以实现所有以命令行来执行的操作。毫不夸张的说,即使读者没有扎实的Linux命令基础,也完全可以通过它来妥善配置RHEL 7中的防火墙策略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Linux就该这么学》随堂笔记第11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