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O.S.”最初并不是指“内心话”吗?| 电影冷知识


人们是喜欢做梦的,电影就是梦的一种形式 。谈论电影,就像回到那间熟悉的电影院,坐在绒毛椅上吃爆米花、喝可乐,跟一百多个人一起做梦似的。于是我们经常聊起电影,任何与电影相关的事情——但,也不尽然。
当我们在买电影票的时候,我们常常只会注意到:这是谁的作品?谁出演?是什么类型的片?故事是什么?而较少去问说:为什么要用画外音假血的配方是什么?片尾字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古装剧里的死亡人数都那么高?……
这些事情已经被我们当作理所当然,而不会想要去提问。 但当你开始寻找答案的时候,你 会惊讶于看电影的方式原 来有这么多种 可能性,而银幕上没注意过的细节背后竟然是用了这样的 手法去呈现。 通过这些被称为“冷知识”的东西,你会更贴近现实的电影产业,也会知道造出两小时的 梦需要多么复杂的造梦机器。
你知道“O.S.”最初并不是指“内心话”吗?| 电影冷知识_第1张图片
01 被误用的编剧术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把内心想讲却没有讲出来的话称之为“内心的 OS”,或者直接简称作“OS”。像是你很讨厌一个人,但又不想跟他撕破脸,对他挤出不情愿的微笑时,你的内心可能正在狂骂他脏话。这些脏话,就可以说是你内心的 OS。但你知道,其实“OS”最初指的并不是内心话吗?
O. S.最初是一个电影制作的术语,英文原文是off-screen,意思是在银幕之外的。它主要是用来描述有在场的角色在观众看不到的地方所说的对白。假设有一个角色在厕所里面说话,但画面上只能看到关起来的厕所门,看不到里面说话的角色,那我们便可以用O.S.来描述厕所内的人所发出的任何声音。或例如台上有人在讲话,我们却只能在画面中看到台下的观众兴奋地拍手尖叫,我们也可以用O.S.来强调我们虽然听得到台上的人说话,却没看见他的身影。在影片中看不到说话的人或发声的对象,但他却同在我们所见画面的场景中,这个对白或声音,就可以用O.S.来表示,同时也被称作“画外音”(off-screen sound)。
然而,如果我们要表 达的是角色没有说出来的内心话 ,却不能写成O.S.。为什么呢?因为画外音必须是在场的,它只是没被看见而已。由于没有说出来的话并不是在场的,所以一般所说的“内心OS”反而不能用O.S.来表示。想要表示内心话时,到底要怎么办?借用一般英语而言,可以用“内心独白”(inner monologue)来表示。然而在电影制作上,还有另一个术语,那就是“V.O.”。
V. O.是voice-over的缩写,直译是覆盖人声上去的意思。V.O.跟O.S.相同的地方是观众都不会在画面上看到发声体,但V.O.却专指那些“说话者不在场”所说出的对白,例如旁白、电话彼 端的应答、广播电台、电视声音,以及内心独白等等。旁白很好理解,因为他自始至终都不会出现在任何一个场景里面,或者至少像纪录片或电视节目常看到的受访者旁白一样,他们所在的时空背景跟画面中的时空并不相同。不过电话、广播或电视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一点,因为即便说话者不在现场,但发声体(话筒、收音机、电视机)却在场,甚至是直接出现在画面中。因此也有些编剧就干脆把这类的对白标成“电话”或者“广播”,让它更好理解一点。
至于内心独白,虽然说话者本身在场,甚至也在画面上出现,但独白的声音并不是在现场发出来的,就必须标为V.O.。也就是说,我们常用的“内心OS”,其实是搞错电影术语了。然而约定俗成,这样一个有趣的词,也就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用法。
02 假血的配方
电影史上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血腥场面,例如《闪灵》里从电梯冒出的深红色血海,还有《杀死比尔》(Kill Bill)里的酒店武士刀一役,都用了不少“血”让画面看起来更为骇人。当然,这些血并不是真的。在恐怖片与动作片当中,假血浆可算是最典型,也最广为人知的“道具”,也许你也曾有过利用西红柿酱来乔装流血的素人拍片经验?实际上,电影业界使用的假血的确有各式各样不同的配方,就跟食谱一样有趣。
你知道“O.S.”最初并不是指“内心话”吗?| 电影冷知识_第2张图片

《杀死比尔》


最古老的假血来自于剧场,早期的剧场工作者会使用甘油来当作主体,加上胭脂红作 为染剂,也可以使用基本的红色食物色素来完成。除了红色之外,还需要加入一些黄色和一点点蓝色染剂调和,才能得到最接近真血的效果。最后则会加入一些玉米淀粉,为的是要让整体的黏稠度提高。这样的配方被称为Grand Guignol ,来自于一出于一八九七年起在法国巴黎上演的恐怖剧,里面充满了各种暴力、谋杀、闹鬼等情节,流血也是正常的。甘油本身的光泽和黏稠度正是制造假血的好材料,尤其当它从墙上或其他对象上流下来时,表现更是突出。甘油虽然相当容易能在药房买到,但却有个唯一的缺点——它比较贵。
另一个配方则是使用糖胶作为基底,把糖胶与水依二比一的比例混合,再加入玉米淀粉和染剂。这个配方称为 K ensington Gore ,传统上应该加入一点薄荷香精让它好闻一些,但若是在户外使 用的话也可以加入辣椒精来减少蚊虫的干扰。Kensington Gore的好处是它尝起来比甘油好多了,而且如果买不到糖胶的话,也可以自行加热适当比例的糖和水来达成糖浆的效果。《闪灵》当中那一片血海正是使用了Kensington Gore。据说库布里克因为不满意成果,多次命令第二团队重回现场拍摄,每一次拍摄的镜头都需要约一千三百六十八公升的假血,想想这惊人的糖浆量,或许都可以顺便拍摄《查理巧克力工厂》了。
你知道“O.S.”最初并不是指“内心话”吗?| 电影冷知识_第3张图片 《查理巧克力工厂》
Kensington Gore在使用上的缺点是有时在银幕上看起来过于红艳,于是特殊化妆师Dick Smith设法改良,研发出日 后成为好莱坞标准配方的假血,直接就叫作Dick Smith Blood。这个配方跟Kensington Gore相当类似,只是把糖胶换成在美国更便宜的玉米糖浆。
然而,太过真实的血色可能会让观众感到不舒服,像是《出租车司机》的最后一幕本来因太过血腥而无法通过美国的电检,导演马丁·斯科西斯只好采用特殊方式处理胶卷,让血液看起来比较接近深褐色,电影才能顺利上映。无独有偶,昆汀·塔伦蒂诺的《杀死比尔》武士刀大战中,战斗进行到一半突然变成黑白视觉风格,也是担心影片中大洒血 浆过于骇人,观众无法接受。但他为了日本观众保留全彩的影像,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日本观众早已习惯各种血腥暴力的关系。
在黑白片时期,还有一种非常“美味”的假血来源,它就是巧克力糖浆。因为黑白片看不出颜色,而且在拍摄时,往往使用红色滤镜来为人的肤色提亮,若使用红色的假血反而容易看不出来。 当时对假血的需求就是深色的黏稠液体就好了,市面上用来加在冰淇淋或其他甜点上的巧克力糖浆就成了最方便的来源。
各以种糖浆为主的假血“食谱”到此要告一段落了,事实上还有许多各种不同的配方,例如在肥皂水中加入色素,或是使用面粉水加入染剂等等。市面上也有许多商业用的假血可以直接在道具 店或是在线网站上购买。对于各种大小型的制作规模,都可以自行规划取得合适又便利的假血浆,唯一要记得的原则就是——别用真的血。
03 片尾字幕的秘密
我们大概都 有这种经验:片尾名单开始跑的时候,转过头去问隔壁做过事前功课的朋友“后面还有片尾彩蛋吗?”但你可曾想过,制片方为什么想要观众把片尾名单看完呢?
对观众来说,一长串的职位与人名中有意义的大概只有最前面的导演、演员、配乐与后面的歌曲曲名,其他都只是冗长无意义的文字,无怪乎大多数的人一看到片尾名单滚出来就 急着离场。 戏院方也恨不得电影片长可以短一点,这样他们一天可以排进的场次就会多一点; 尤其是那种超多人参与的大制作,片尾可是动辄十几分钟。 那么, 制片方何以甘冒观众与戏院不满的风险,硬是要把每一个参与的人都写进片尾名单里面,还要观众呆望这无趣的画面好几分钟呢?
在一部电影中,基本上两个段落可以看得到剧组人员的名字。一个是在片头,放的是一些主要演员与主创人员 的名字,通常会搭配一些空景让观众进入电影的情绪里面,叫作片头名单 (opening credits);另一个是在影片结束之后出现的片尾名单 (ending credits),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类似片头挂名,一个画面挂上几个重要主创人员的名字;另一种是在黑色背景上慢慢往上滚动的一长串职位与名字,包含所有参与制作的剧组人员,我们就暂时叫它“滚动片尾”。
其实早期的电影根本就没有滚动片尾。从默片时期到古典好莱坞时期的片,电影最后常常是直接给一个“剧终”(The End)了结,顶多再加上一个出品片厂的招牌画面。那时候通常只有片头名单,而且只有那些最大牌的明星演员,以及最重要的主创人员如导演、摄影、 制片、剪辑、音乐等等有挂名,就跟近日的片头名单没有太大差别。有时候,某些电影会在后面加上另外的演员名单,像是一九三九年的 《绿野仙踪》或者一九四一年的《公民凯恩》,但通常只是把主要演员的名字前面加上角色名再放一次而已。连次要演员或背景演员都会被漏掉,场记或灯光助理这种小职位就更不会有机会挂名了。形式也跟片头名单差不多,是静态的,而非滚动的。
你知道“O.S.”最初并不是指“内心话”吗?| 电影冷知识_第4张图片

《公民凯恩》


到了六十年代前后,片尾名单才开始丰富了起来,有挂名的工作人员职位越来越多。同时,由电影界的平面设计大师索尔·巴斯操刀片头与片尾的《八十天环游地球》(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 1956)与《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 1961)都是把片头名单搬到片尾 再放,所以他们的片头就只剩下片名了 。值得一提的是一九六八年的英国歌舞片《雾都孤儿》(Oliver!),它虽然把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挂名了,但是却是放在片头,也有三分钟多长呢!
虽然工作人员名单已经渐渐在扩充,但还是跟片头名单的形式没有太大的分别,滚动片尾还没出现。史上第一个滚动片尾,据美国导演工会的Nancy Adler所述,是到了一九七三年才出现的。当时还是新导演的乔治·卢卡斯在《美国风情画》(American Graffiti )的后面加了蓝底白字,一行行把所有工作人员列出来的名单。他让这名单不停往上滚动,并为了不让观众无聊而配上海滩男孩(The Beach Boys)的歌曲《All Summer Long》,就此成为延续至今四十多年的片尾形式。说起来,滚动片尾的形式跟《星球大战》的片头倒有点相似,不知是不是卢卡斯对滚动的字幕情有独钟?
你知道“O.S.”最初并不是指“内心话”吗?| 电影冷知识_第5张图片 《星球大战》片头
至于为什么在六十、七十年代会出现这个转变?其实是因为片中的工作人员名单一直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证明谁参与过这部影片的制作。所以说,这份滚动的工作人员名单近似于在画作上面的签名的意义,代表了你是否为创作者之一,即使你可能只是片场旁边打杂的。这在现在大部分的电影工作人员都是自由接案者的时候特别重要,因为你的挂名就等于你的作品集,是你找到下一个工作机会最重要的凭据。
在好莱坞黄金年代之时,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在片厂合约底下的员工,被片厂所拥有。由于不必担心下一部片子要去哪里拍,所以那时的工作人员也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要求挂名。直到五十、六十年代,由于片厂制度的崩解,自由接案才变成影片工作者的常态,让挂名的需求开始增高。自由接案者越普遍,就越多人加入各个职业工会;而工会越强大,就越可以要求在影片里保留工会成员的挂名。另一方面,出资方也发现在这个新环境下,他们可以用挂名的权利去换取更低的人力成本。换句话说,就是“我可以给你在这部片挂上某某职位,但你的报酬可不可以少一点”的意思。于是,包含了几乎所有剧组人员的滚动片尾,就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了电影、电视甚至电动游戏不可或缺的一个段落了。
04 电影中的死亡统计学
电影向来跟暴力脱不了关系,一九〇三年的《火车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就描绘了一群持枪的劫匪去抢劫一辆火车,过程中的枪战与中弹倒地等影像都直接呈现,片尾甚至放了个劫匪对着屏幕开枪的画面,让当时观众为之一惊。后来许多主流电影类型,如西部片、惊悚片、黑帮片、战争片等,也都以暴力作为重要的看点,甚至通过这类影片,进一步感受到创作者的拍摄美学。
你知道“O.S.”最初并不是指“内心话”吗?| 电影冷知识_第6张图片 《火车大劫案》
伴随着暴力而来的,是死亡。随着电影观众越来越重的口味,银幕上的阵亡数也不断在刷新纪录。虽然死亡数越多的电影并不代表暴力的程度,却是少数可以客观验证的标准之一。我们很难客观地说某 部片的暴力指数是几分而不引起争议,但死亡数却是可以用最传统的方式——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数——去算出结果,比较不会牵涉到主观的感受等因素。网络上甚至出现好几个专门在统计电影中死亡数的网站,只要搜寻film body counts 就可以找得到。
但电影死亡数的计算也不是没有争议,其中最 重要的问题是:怎么样的死亡才能算进死亡数?如果画面有直接呈现某一个角色被枪杀或砍杀,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是一整艘战舰的沉没,或者一整栋大楼、一座城市,甚至一整颗星球的毁灭,那要怎么去计算死亡数呢?
就以知名的电影死亡数统计网站(moviebodycounts.com)来说,它当前的死亡数排行榜是这样的;不过我们也必须提醒你,它从二〇〇九年开始就没有任何更新。
1.《指环王:国王归来》(加长版):836人 2.《王者天下》(加长版):610人 3.《斯巴达300勇士》:600人 4.《特洛伊》(加长版):572人 5.《最后的武士》:558人
我们可以发现,榜上几乎都是古装的战争片,即使是奇幻片的《指环王》,也是以古代欧洲为原型的征途故事。为什么古装剧的死亡数这么高呢?现代战争片或者科幻片就比较不暴力吗?这跟该网站对于死亡数计算的标准有关:只要画面上没有显示出即将死亡或已经死亡的“身体”,那就不能算进死亡数里。也就是说,如果有一艘战舰被击沉,但观众从头到尾都没看到战舰内的任何人员,那么该网站就不会把这艘战舰的伤亡人数算进该片的死亡数里。古装战争片中,极少有可以完全包覆士兵的战斗装置,即使是战舰也是会有许多士兵站在可见的甲板上,所以可见的伤亡人数自然比充斥远程热兵器(像是飞弹)的现代战争、科幻战争多了许多。
你知道“O.S.”最初并不是指“内心话”吗?| 电影冷知识_第7张图片

《指环王》


如果稍微改变一下计算法则的话,就可以看到一个很不一样的榜单了。一个主业为金融产品比较的网站(gocompare.com)也推出了它们计算的死亡数榜单,前十名是这些影片:
1.《银河护卫》:83871人 2.《德古拉元年》:5687人 3.《恐惧的总和》:2922人 4.《指环王:国王归来》:2798人 5.《斯巴达300勇士》:2234人 6.《指环王:双塔奇兵》:1741人 7.《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1647人 8.《霍比特人:五军之战》:1417人 9.《勇敢的心》:1297人 10.《复仇者联盟》:1019人
前五名中出现了一部科幻片《银河护卫队》,与一部现代战争片《恐惧的总和》。由于该网站是只要有“暗示死亡”就可以算进死亡数,所以虽然我们没有看到《银河护卫队》里的战斗机驾驶本人,但因为战斗机的爆炸就“暗示”了战斗机驾驶的死亡 (而且还确认过战斗机不是AI驾驶),所以只要有战斗机在画面上爆炸就可以算进死亡数。在这样的计算标准之下,《银河护卫队》取得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死亡数:超过八万人,几乎是第二名的十五倍,归功于该片结尾高潮的战机战斗场面。
你知道“O.S.”最初并不是指“内心话”吗?| 电影冷知识_第8张图片 《银河护卫队》
由这两个不同榜单的比较,可以看出古装战争片的魅力:虽然当中的战争科技较为落后,规模不如现代战争或科幻战争;但以感官刺激来说,拳拳到肉、直接呈现暴力与死亡的古装战争片仍是不可取代的存在。有趣的是,在这份榜单之中出现了两部非战争片:第七名的《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与第十名的《复仇者联盟》,也许可以解读为两部片超人般的主角群都具有等同于军队的毁灭力量。
另一个有趣的排名是角色的杀人数。在moviebodycounts.com之中,第一名是日本时代电影《带子雄狼》里的拜一刀(Ogami Ittō) ,他在电影中一人杀了150人。第二名是动作片《赶尽杀绝》(Shoot 'Em Up)里的史密斯先生,141人。第三名是科幻动作片《撕裂的末日》(Equilib rium)的主角约翰·普雷斯顿,118人。
最后一定要提一下经典喜剧片《反斗神鹰2》(Hot Shots!Part Deux)。在片中一个战斗场面,该片特意做了一个画面上的死亡数计算器,并在其显示为死亡数289人时宣称自己是史上最血腥的电影,超越《机械战警》跟《魔鬼总动员》。事实上该片只有114个可见的死亡数,但就它对于死亡数统计学的致敬与胆量,就值得被一再提起。


本文节选自

你知道“O.S.”最初并不是指“内心话”吗?| 电影冷知识_第9张图片

《电影冷知识》
作者: 许立衡/张凯淯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出版年:2019-3 编辑 |巴巴罗萨 主编 | 魏冰心 图片| 网络

新版微信修改了公号推送规则,不再以时间排序,而是根据每位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算法推荐。在这种规则下,读书君和各位的见面会变得有点“扑朔迷离”。


数据大潮中,如果你还在追求个性,期待阅读真正有品味有内涵的内容,希望你能将读书君列入你的“星标”,以免我们在人海茫茫中擦身而过。



知识 | 思想 凤 凰 读 书 文学|趣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知道“O.S.”最初并不是指“内心话”吗?| 电影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