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NA之以太网帧结构详细讲解

文章目录

  • HCNA以太网帧结构
    • TTL值
      • 命令: tracert
    • ARP
      • ARP实验
      • ARP命令
      • ARP 请求/回应报文

HCNA以太网帧结构

TTL值

TTL值:Time To Live 生存周期(防止环路的出现)
说明
在数据包发送出去以后,会有一个默认的TTL值(这个值是根据设备厂家默认设置的,有可能是255/64)这里选用255这个值,在经过一台三层设备(路由器)后,就会在255值的基础上-1,变成254,一次类推,直到变成0时,路由器收到后发现TTL值是0就会认为是发送的环路包,丢掉这个数据包,(一条数据包发送出去及时去绕全球一圈,接受到并转发出去的也不会超过30台路由器).

命令: tracert

说明 测试本地到达目标所经过的三层设备

# 可以在cmd使用 路由器使用  Linux使用

#例一
tracert  www.baidu.com

#例二
tracert 8.8.8.8

ARP

说明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通过目地IP地址,请求对方MAC地址的过程
HCNA之以太网帧结构详细讲解_第1张图片
HCNA之以太网帧结构详细讲解_第2张图片
HCNA之以太网帧结构详细讲解_第3张图片

ARP实验

查看两台机器进行通信的时候,主机A如何在封装的时候知道目标主机的MAC地址,
次实验需要在两台机器完全没有通信过的时候测试
HCNA之以太网帧结构详细讲解_第4张图片

首先主机A向主机B发送一个ARP协议
主机B向主机A发送MAC地址,
主机A进行数据包封装后向主机B发送数据包

  • 在ARP协议的接收方(主机B)收到ARP协议包后,如何再返回的时候封装目标MAC地址呢??

HCNA之以太网帧结构详细讲解_第5张图片
在这个数据包中再发的时候封装的MAC地址是全F广播MAC地址,所以在发出去数据包都是以群发的形式发送的
HCNA之以太网帧结构详细讲解_第6张图片
待收到包的主机解析的时候会解析到目标IP地址是谁,只有对应目标IP地址的主机才会留下这个ARP包,然后继续封装数据包,把之前索要的MAC地址信息封装新数据包中.

  • ARP缓存地址表
    说明
    (1)ARP缓存地址表的作用就是在下次进行访问的时候直接在这个表中查看MAC地址即可,无需再次发送一遍ARP协议包!
    (2)如果间隔了一段时间没有与其他主机通话就会在ARP缓存中去除掉!

HCNA之以太网帧结构详细讲解_第7张图片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wHAk4gx7-1581830125135)(./1563955970229.png)]

ARP命令

# 在CMD中操作

#查看arp地址缓存表
arp -a

#删除arp地址缓存表
arp -d *

HCNA之以太网帧结构详细讲解_第8张图片

ARP 请求/回应报文

  • 请求(request)报文
    HCNA之以太网帧结构详细讲解_第9张图片

第一次发送出去的ARP报文目标MAC是以广播的形式发送的,因为只知道目标IP地址,但是不知道目标MAC,所以先广播发送.

  • 回应(reply)报文
    HCNA之以太网帧结构详细讲解_第10张图片

回应的报文源MAC和目标MAC都是单播的形式发送的,因为已经知道目标是谁了,不需要在重新用广播的形式发送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网络-HC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