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该值为true则显示该标签,为false则不显示;
如例:
{{abc.a}}
当abc这个对象存在时,显示这一行数据,其内容为abc.a的值;
假如abc这个对象不存在,那么则不显示;
也可以用另外一个变量来控制其是否显示(能否显示决定于该值隐式转换为boolean类型时是true还是false);
例如假如上面有abc这个对象,但这个对象是空对象(没有属性a),但空对象隐式转换后为true,因此会有div,但这个div里没有内容;
②template v-if 包装以同时影响多个html标签;
即假如多个标签(且他们是连续的),被一个变量控制是否显示,那么每个都这么写显然太繁琐,因此用一个template标签将这些标签包裹起来,用v-if标签控制该template标签是否显示,实际渲染时,template标签不会显示,只会显示其内的标签;
如示例:
{{abc[0]}}
{{abc[1]}}
{{abc[2]}}
由于非空数组是值为true,空数组的值为false,因此方便控制;
另外,这里只是演示,事实上更好的写法的v-for来控制内部三个标签来同时显示(当然,如果不需要显示全部的则不应该这么写);
显示内容:
1
2
3
他的特点是,dom存在于页面内,已经渲染、事件绑定完毕,区别只是是否显示。
例如:
{{test}}
a的值为true,则正常显示;
a的值为false,则自动添加display:none
v-show不支持template写法(即不能同时控制多个同级连续div);
即v-if和v-show的判断为true时,不显示v-else标签的内容;否则显示v-else标签的内容。
例如:
{{test}}
def
显示abc;
若把data中的a改为false,则显示def;
另外,标签之间需要连续,如以下,v-else则不能正常生效:
{{test}}
another
def
另外,不要在组件的情况下使用v-else,而是采用v-show=”!变量名”来变相起到v-else的效果
|
v-if |
v-show |
渲染时间 |
第一次为真时 |
刚开始就渲染 |
切换形式 |
动态生成,局部编译/卸载 |
控制display属性 |
生成消耗 |
较小(只生成为真的部分) |
较大(生成全部) |
切换消耗 |
较大(切换时需要局部编译) |
较小(因为生成时已经渲染完成) |
v-if是在第一次条件为真时,进行渲染(比如他下面还有其他组件);
v-show因为只是控制display的属性,因此开始就会渲染;
{{i}}
【1】items是一个对象或者数组;
【2】该格式相当于for(var i in items){//略}
【3】插值的i相当于items[i]
【4】该li会被复制多个,然后依次被items[i]渲染,直到渲染完毕;
示例:
- {{i}}
结果:
在标签里使用$index,即表示当前索引在v-for中的编号(从0开始);
例如上面改为:
{{i}}'s index is {{$index}}
显示的是从0~2
简单来说,需要将多个标签都用v-for遍历,那么就需要用template标签。
同样,template在实际渲染的时候不会出现,只是起到一个包裹作用。
如代码:
- Index is {{$index}}
- Content is {{i}}
显示结果是:
当data的某个属性是一个数组时,用v-for可以遍历,但显然数组是可能变动的,因此对以下变动也进行数据绑定;
push() 数组末尾添加
pop() 数组末尾取出
shift() 数组开头取出
unshift() 数组开头添加
splice() 删除并插入
sort() 排序
reverse() 数组顺序颠倒
当利用以上方法变更数组时,被渲染的内容会实时更新;
但数组从一个数组变为另一个数组时(记得,数组是按引用传递的),数据绑定依然生效;
但前提是使用以下方法:
filter() 过滤,参数是一个函数,取其返回值为true的元素被添加到新数组
concat() 合并两个数组,返回的数组是合并后的
slice() 返回数组的拷贝,从开始索引到结束索引(前含后不含)
按照说明,假如用一个新的对象数组来替换已有的对象数组(并且两个对象数组其对象的属性不同),那么由于v-for默认是通过数据对象的特征来决定已有作用域和DOM元素的复用程度,可能导致重新渲染整个列表(比如列表很大的话可能会导致效率很低)。
按照我的理解,大概就是从这样一个数组:(我推测是这样的)
items: [
{name: "a", age: 10},
{name: "b", age: 11},
{name: "c", age: 12}
]
变成这样
items = [
{name: "A", height: 150},
{name: "B", height: 160},
{name: "C", height: 170}
]
会导致列表重新渲染,如果列表内容特别多,那么就可能带来影响效率和性能。
解决这种方法的办法,就是使用track-by,即加入一个包含某特定属性的标识符,当这个属性的标识符其值相等时,则尽可能复用这个已有对象的作用域和DOM元素。
例如标签写法如下:
{{item.name}}
数据从:
items: [
{id: 1, name: "a", age: 10},
{id: 2, name: "b", age: 11},
{id: 3, name: "c", age: 12}
]
变为:
items = [
{id: 3, name: "A", height: 150},
{id: 2, name: "B", height: 160},
{id: 1, name: "C", height: 170}
]
那么在替换时,会复用。
注意,复用并不是使用之前同id的对象所在的dom位置,例如并不会将name=C的元素放在原有的name=a的元素的位置(即使他们id都为1),而是依然根据数组下标的顺序来显示数据。
当数组没有某一个共同属性时(比如上面的id),但依然需要复用的话,那么就用这个。
他会强制v-for进入原位更新模式,片断不会被移动(我推测这个片断指v-for的dom标签),简单的根据对应的索引的值来刷新dom,这种模式可以处理数组中重复的值。(应该是指对于重复的值,比如像上面那种id为同一个数值的,也可以正常复用)。
由于替换方式简单暴力(索引肯定是一样的),所以高效。
————————————————————————
这让数据替换非常高效,但是也会付出一定的代价。因为这时DOM 节点不再映射数组元素顺序的改变,不能同步临时状态(比如 元素的值)以及组件的私有状态。因此,如果
v-for
块包含 元素或子组件,要小心使用
track-by="$index"
——————我表示以上这段话没看懂——————
如以下代码,reverse()依然在起作用啊
- {{item.name}}
$set(索引, 被替换的值)
简单来说,以下代码是不会触发数据绑定的:
vm.items[0] = {name: "test"};
替代方法是:
vm.items.$set(0, {name: "test"});
$remove(被移除的对象)
假如要移除某个对象(注意,由于对象是按引用传递,因此不能简单用看起来一样的对象来移除某个对象),可以直接使用这个方法。具体代码是:
他相当于先用indexOf找到该对象的索引,再用splice来从数组中移除该对象。
Object.freeze(数组的对象元素)
假如数组中某一个元素(他是个对象)被Object.freeze冻结了,需要明确指定track-by,这种情况下,如果Vuejs不能自动追踪对象,将给出一条警告。
——不懂!——
反正被这样搞的对象,其值不能被修改,修改其值也没用(修改无效)
即js代码中,for(var i in items)中的i,记得,在v-for里,其是items[i]
但仅对object对象生效,对数组无效(数组可以使用$index)
如代码:
- {{$key}}: {{item}}
显示内容为:
这个key也可以使用别名,方法很简单,标签如下写:
{{a_key}}: {{item}}
这里的a_key就相当于$key
且他们之间不会互相冲突,并能同时使用。
注意:别名对数组有效,$key对数组无效
按照Object.keys()的结果遍历
例如:
var a = {a: 1, b: 2, c: 3};
Object.keys(a)
其返回结果是:
["a", "b", "c"]
然后会按照这个顺序来遍历,但其结果可能会因为javascript引擎的不同而不同(受影响的是对象);
可以对一个数字使用v-for,例如:
{{a_key}}: {{item}}
【1】这个数字可以是一个浮点数;
【2】从0开始,到小于这个数字的最大整数(例如10那么则到9,10.1则到10);
【1】使用计算属性(computed),返回过滤、排序后的结果;
优点:可自定义,功能更强大,更灵活;
缺点:麻烦;
【2】使用内置过滤器filterBy和orderBy
链接:http://cn.vuejs.org/api/#filterBy
简单来说,如果没有被过滤的内容,则被过滤掉,
如果是对象,则对key和val都有效(都会被检索),
如代码:
请在输入框内输入内容,只会将符合条件的内容显示出来
- {{item}}
注意:
(1)假如输入‘a’,虽然name属性和age属性的值没有a,但是其key有,所以依然会显示;
(2)不能只对其值(如果v-for的是一个对象的话)过滤生效,比如
{{item}}
是无效的写法!
(3)如果要使用(2)中的方法,必须只能面对对象数组;
如以下:
请在输入框内输入内容,只会显示name符合的
- age:{{item.age}},name:{{item.name}}
(4)多字段过滤
如以下:
age:{{item.age}},name:{{item.name}}
无论是age符合或者是name符合,都可以正常显示。
(5)动态多字段过滤
请在输入框内输入内容,只会显示name符合的
- age:{{item.age}},name:{{item.name}}
(1)初始过滤name,点击按钮过滤age;
(2)List可以是字符串,也可以是数组;
(3)动态改变依然会生效;
用于排序的过滤,可以加参数,参数>=0则为正序排序,<0则为倒序排序
普通写法:
age:{{item.age}},name:{{item.name}}
根据age值,正序排列,显示:
age:{{item.age}},name:{{item.name}}
根据name,倒序排列(因为参数为-1,其<0),字符串的排列顺序为逐字母比较顺序。
也可以使用函数作为排序条件,具体而言,如代码:
请在输入框内输入内容,只会显示name符合的
- age:{{item.age}},name:{{item.name}}
他会根据age的值差进行排序,简单来说,a-b则为从小到大(这里指的是被排序的属性)),b-a则为从大到小。
如图结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