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不错的博文,有感,记录下来,相对来说讲到了本质,也很容易理解。https://www.cnblogs.com/think-and-do/p/6509239.html
首先,老生常谈,还是那三大分布
T,卡方,F,(正态不是三大)
T是厚尾的,对小样本量做检验,对于样本难获得的领域很有用,比如医药,生物,前面写过一个关于T检验的记录。
卡方检验用来做独立性检验和符合某个标准分布(正态检验)
n个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他们的平方和构成一个新的随机变量,服从卡方分布,n为自由度。
检查实际结果与期望结果之间何时存在显著差异。
1、检验拟合优度:也就是说可以检验一组给定数据与指定分布的吻合程度。如:用它检验抽奖机收益的观察频数与我们所期望的吻合程度。
2、检验两个变量的独立性:通过这个方法检查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
F分布用来做方差分析,具体见前面的博文
但是重点是要说这篇博文的精妙之处。
有三个不同学校的学生英语考试成绩不同,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不用T检验
如果使用T检验,需要3次,如果研究10个学校,需要45个,组合次数多,降低可靠程度,如果我们做两次检验,每次都为0.05的显著性水平,那么不犯Ⅰ型错误的概率就变为0.95×0.95=0.90。此时犯Ⅰ型错误的概率则为1-0.90=0.10,即至少犯一次Ⅰ型错误的概率翻了一倍。若做10次检验的话,至少犯一次Ⅰ型错误的概率将上升到0.40(1-0.952),而10次检验结论中都正确的概率只有60%。所以说采用Z检验或t检验随着均数个数的增加,其组合次数增多,从而降低了统计推论可靠性的概率,增大了犯错误的概率。
完全随机设计是采用完全随机化的分组方法,将全部实验对象分配到g个处理组(水平组),各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处理,试验结束后比较各组均数之间的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
【例子】
某医生为研究一种四类降糖新药的疗效,以统一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了60名2型糖尿病患者,按完全随机设计方案将患者分为三组进行双盲临床试验。其中,降糖新药高剂量组21人、低剂量组19人、对照组20人。对照组服用公认的降糖药物,治疗4周后测得其餐后2小时血糖的下降值(mmol/L),结果如表9-1所示。问治疗4周后,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值的三组总体平均水平是否不同?
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总变异分解为多个部分,每个部分由某因素的作用来解释,通过将某因素所致的变异与随机误差比较,从而推断该因素对测定结果有无影响。变异程度除与离均差平方和的大小有关外,还与自由度有关,将各部分离均差平方和除以自由度,比值称为均方差MS。
如果各组样本来自相同总体,无处理因素的作用,则组间变异同组内变异一样,只反应随机误差作用的大小。
组间均方与组内均方的比值称为F统计量:
F值接近于1,就没有理由拒绝H0(来自相同总体),反之,F值越大,拒绝H0的理由越充分。当H0成立时,F统计量服从F分布,自由度v1和v2,Fv1,v2
v1=组间自由度 = g-1 = 3-1 v2=组内自由度=N-g= 60-3 = 57,查F分布表得到P<0.01,按α=0.05水准,拒绝H0,接受H1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4周,其餐后2小时血糖的总体平均水平不全相同。
方差分析的结果若拒绝H0,接受H1,不能说明各组总体均数两两间都有差别。如果要分析哪些两组间有差别,要进行多个均数间的多重比较(卡方检验)。当g =2时,方差分析的结果与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 检验等价 t=sqrt(F)。
上例中的自由度计算非常具有代表意义,这是最简单和基础的知识,但是很重要,因此再记录一遍,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