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经典算法---EM算法(一文秒懂极大释然估计和EM算法)

目录

  • 一、极大似然估计
    • 1、明确极大似然函数的目的
    • 2、通俗体现极大似然估计思想的例子
      • 案例一:
      • 案例二:
    • 小结:
  • 二、由问题引入EM算法
    • 1、掷硬币问题:
    • 2、掷硬币问题-升级版:
    • 3、掷硬币问题-升级版2:
    • 小结:
  • 三、EM算法的数学化定义
    • 两种EM算法
      • 1、通过计算z的期望值
      • 2、通过计算z的分布
  • 三、EM与K-Means的关系
    • 1、高斯混合聚类(Gaussian Mixed Cluster)-多元高斯分布
    • 2、高斯混合聚类(Gaussian Mixed Cluster)-高斯混合模型
    • 3、高斯混合聚类(Gaussian Mixed Cluster)
    • 4、使用EM算法求解高斯混合聚类问题-极大似然估计
      • (1)、使用EM算法求解高斯混合聚类问题-求解μ;
      • (2)、使用EM算法求解高斯混合聚类问题-求解 Σ i \Sigma_i Σi
      • (3)、使用EM算法求解高斯混合聚类问题-求解 α i \alpha_i αi
      • (4)、使用EM算法求解高斯混合聚类问题-求解 a i a_i ai-求解λ
    • 5、K-Means与GMC的关系
  • 四、算法的代码实现
    • 混合高斯分布模型
    • E步主要计算内容
    • M步 主要计算内容
  • 参考:

一、极大似然估计

1、明确极大似然函数的目的

  • 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往往由少量的参数定义(也叫做有效统计量)
  • 只要计算出这些参数我们就确定了这个分布的情况
  • 极大似然估计就是用来估计这个参数的

例如:
二项分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x)仅由由一个参数p决定,极大似然估计就要估计p

正态分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正态分布由均值μ和方差 σ 2 σ^2 σ2决定,极大似然估计就要估计μ和 σ 2 σ^2 σ2

2、通俗体现极大似然估计思想的例子

案例一:

一位同学和一位猎人一起外出打猎,一只野兔从前方窜过。 只听一声枪响,野兔应声到下,如果要你推测,这一发命中的子弹是谁打的?
你就会想,只发一枪便打中,由于猎人命中的概率一般大于你那位同学命中的概率,从而推断出这一枪应该是猎人射中的。

这个例子所作的推断就体现了最大似然法的基本思想。

即我们认为:

  • 概率大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更大
  • 希望找出一个参数θ使得 x x x最像是从这样的数据分布 p ( x ∣ θ ) p(x|θ) p(xθ)抽取的

案例二:

比如掷硬币的例子:
一般的,常说的概率是指给定参数后,预测即将发生的事件的可能性。

问题一:

我们已知一枚均匀硬币的正反面概率分别是0.5(正反概率为0.5即我们所说的给定的参数),要求预测抛两次硬币,两次硬币都朝上的概率:

解:
H代表Head,表示头朝上
则两次都朝上的概率: p(HH | pH = 0.5) = 0.5*0.5 = 0.25.

Notice:
p(HH | pH = 0.5)这种写法其实有点小误导,后面的这个pH其实是作为参数存在的,而不是一个随机变量,因此不能算作是条件概率,更靠谱的写法应该是 p(HH;pH=0.5)。个人觉得这应该是频率主义学派和贝叶斯学派两者争议的点吧,两种写法都可以


而似然概率正好与这个过程相反,我们关注的量不再是事件的发生概率,而是已知发生了某些事件,我们希望知道参数应该是多少。

问题二:

现在我们已经抛了两次硬币,并且知道了结果是两次头朝上,这时候,我希望知道这枚硬币抛出去正面朝上的概率为0.5的概率(似然)是多少?正面朝上的概率为0.8的概率(似然)是多少?

如果我们希望知道正面朝上概率为某某的概率,这个东西就叫做似然函数,硬币抛出去正面朝上的概率为0.5的概率(似然) 可以说成是对参数(pH=0.5)的似然概率,这样表示成(条件)概率就是

L ( p H = 0.5 ∣ H H ) = P ( H H ∣ p H = 0.5 ) = ( 另 一 种 写 法 ) P ( H H ; p H = 0.5 ) L(pH=0.5|HH) = P(HH|pH=0.5) =(另一种写法)P(HH;pH=0.5) L(pH=0.5HH)=P(HHpH=0.5)=P(HH;pH=0.5).

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

我觉得可以这样来想:
似然函数本身也是一种概率,我们可以把 L ( p H = 0.5 ∣ H H ) L(pH=0.5|HH) L(pH=0.5HH)写成P(pH=0.5|HH);
而根据贝叶斯公式,
P ( p H = 0.5 ∣ H H ) = P ( p H = 0.5 , H H ) / P ( H H ) P(pH=0.5|HH) =P(pH=0.5,HH)/P(HH) P(pH=0.5HH)=P(pH=0.5,HH)/P(HH)
既然HH是已经发生的事件,理所当然P(HH) = 1,
所以:
P ( p H = 0.5 ∣ H H ) = P ( p H = 0.5 , H H ) = P ( H H ; p H = 0.5 ) P(pH=0.5|HH) =P(pH=0.5,HH) = P(HH;pH=0.5) P(pH=0.5HH)=P(pH=0.5,HH)=P(HH;pH=0.5).

右边的这个计算我们很熟悉了,就是已知头朝上概率为0.5,
求抛两次都是H的概率,即0.5*0.5=0.25。
所以,我们可以safely得到:
L ( p H = 0.5 ∣ H H ) = P ( H H ∣ p H = 0.5 ) = 0.25 L(pH=0.5|HH) = P(HH|pH=0.5) = 0.25 L(pH=0.5HH)=P(HHpH=0.5)=0.25.

这个0.25的意思是,在已知抛出两个正面的情况下,pH = 0.5的概率(似然)等于0.25。

再算一下
L ( p H = 0.6 ∣ H H ) = P ( H H ∣ p H = 0.6 ) = 0.36 L(pH=0.6|HH) = P(HH|pH=0.6) = 0.36 L(pH=0.6HH)=P(HHpH=0.6)=0.36.

把pH从0~1的取值所得到的似然函数的曲线画出来得到这样一张图:
机器学习经典算法---EM算法(一文秒懂极大释然估计和EM算法)_第1张图片

可以发现, p H = 1 pH = 1 pH=1的概率是最大的(最大似然)。
即在参数pH等于1时达到最大似然: L ( p H = 1 ∣ H H ) = 1 L(pH = 1|HH) = 1 L(pH=1HH)=1
也就是在观测到HH的情况下, p H = 1 pH = 1 pH=1是最合理的
虽未必符合真实情况,这是因为数据量太少的缘故,随着数据量的增加会越来越接近真实值pH=0.5)。

小结:

  • 最大似然概率,就是在已知观测的数据的前提下,找到使得似然概率最大的参数值。
  • 在data mining领域,许多求参数的方法最终都归结为最大化似然概率的问题。

二、由问题引入EM算法

1、掷硬币问题:

假设现在有两枚硬币A和B,随机抛掷后正面朝上的概率分别为p1,p2。为了估计这两个概率,做实验,每次取一枚硬币,连掷5下,记录下结果,如下:

硬币编号 结果 统计
1 正正反正反 3正-2反
2 反反正正反 2正-3反
1 正反反反反 1正-4反
2 正反反正正 3正-2反
1 反正正反反 2正-3反

在上述情况下,p1,p2的计算非常简单

  • p1 = (3+1+2) /15 = 0.4
  • p2 = (2+3)/10 = 0.5

2、掷硬币问题-升级版:

假设现在不知道每次实验的硬币编号怎么办?如何求解P1和P2?

硬币编号 结果 统计
Unknown 正正反正反 3正-2反
Unknown 反反正正反 2正-3反
Unknown 正反反反反 1正-4反
Unknown 正反反正正 3正-2反
Unknown 反正正反反 2正-3反
  • 由于硬币编号未知,其本身也成为了一个随机变量,成为隐变量(即无法观测到的随机变量),通常在EM算法中记作Z
  • 那么在这里Z也有了5个样本z1,z2, z3, z4, z5,其中 z i z_i zi∈{硬币1,硬币2}
  • 如果Z未知,那么P1和P2就无法估计,因此得先估计出Z
  • 但是要想估计出Z,我们得先知道P1和P2,然后才能使用极大似然估计去计
    算Z
  • 鸡生蛋,蛋生鸡?怎么破?

解决思路:
1、一不做二不休,先对P1和P2随机赋值,用来估计一个Z值
2、然后再用估计出来的值去估计新的P1和P2
3、如果新的P1和P2和旧的P1、P2差距不大,那么说明旧的P1和P2是相对靠谱的
4、如果差距较大,那么进行新一轮的估计,直到收敛

按照上述思路进行求解:

  • 假设P1=0.2, P2=0.7
  • 现在计算一- 下第- -轮的掷硬币(3正2反)最有可能是哪个硬币的结果
  • 硬币1出现3正2反的概率: 0.2 * 0.2 * 0.2 * 0.8 * 0.8 = 0.005
  • 硬币2出现3正2反的概率: 0.7 * 0.7 * 0.7 * 0.3 * 0.3 = 0.031
  • 那么我们就说第一-轮掷硬币最有 可能的是硬币2的结果
  • 以此计算出剩余4轮
  • 硬币1,硬币1,硬币2,硬币1

得到下表:

硬币编号(估计值) 结果 统计
2 正正反正反 3正-2反
1 反反正正反 2正-3反
1 正反反反反 1正-4反
2 正反反正正 3正-2反
1 反正正反反 2正-3反

根据Z的估计,我们计算出了新的P1和P2

  • P1=(2+1+2) /15 = 0.33
  • P2= (3+3) / 10= 0.6
初始化的p1 估计出的p1 真实的p1 初始化的p2 估计出的p2 真实的p2
0.2 0.33 0.4 0.7 0.6 0.5

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估计值会越来越接近真实值
细心的同学可能会有一些疑问:

  • (1)上述做法只使用了一个最可能的z值,而不是所有可能的z值
  • (2)新估计出的P1和P2-定会接近真实值吗?
  • (3) 一定会收敛到真实的P1和P2吗? (不一定,收敛的结果依赖于初始估计值)

3、掷硬币问题-升级版2:

  • 考虑所有可能的z值,对每一个z值都估计出一 个新的P1和P2,将每一个z值概率大小作为权重,将所有新的P1和P2分别加权相加
    绘制如下表格:
轮数 硬币1出现统计结果的概率 硬币2出现统计结果的概率
1 0.005 0.031
2 0.02 0.013
3 0.082 0.006
4 0.005 0.031
5 0.02 0.013
  • 在第一轮中,使用硬币1的概率为: 0.005/(0.005+0.031)=0.14,硬币2的概率为0.86

根据上述思路我们把所有的5轮实验进行汇总的到如下表格:

轮数 z i z_i zi=硬币1 z i z_i zi=硬币2
1 0.14 0.86
2 0.61 0.39
3 0.94 0.06
4 0.14 0.86
5 0.61 0.39

在上一张表中,我们估计出了Z的概率分(EM算法中称之为E步)
我们根据Z的概率分布来估计新的P1和P2 (使用分布的好处就是能够顾及到所有值,而不是依靠单点值,从而可以更快的收敛)

  • 以第一轮为例,第一轮(3正2反)是硬币1的概率为0.14,那么可以认为第一轮用硬币1投出了0.143=0.42个正面和0.142个反面,同理得到5轮的结果如下:
轮数 硬币1投出的正面数量 硬币2投出的正面数量
1 0.42 0.28
2 1.22 1.83
3 0.94 3.76
4 0.42 0.28
5 1.22 1.83
  • 根据上表,硬币1投出的正面的总数为: 0.42+ 1.22+0.94+0.42+ 1.22=4.22
  • 硬币1投出的反面的总数为7.98
    那么硬币1正面朝_上的概率P1=4.22/ (4.22+7.98) =0.35
初始值p1 单点估计值 概率分布估计值p1 真实p1
0.2 0.33 0.35 0.4

可以看到通概率分布估计值更加接近真实值,也起到了加速迭代的过程

小结:

EM算法的前提条件:

  • P1和P2对应着我们所遇到的问题中需要求解的值
  • Z对应着数据中未知的量(隐变量)
  • 需要求解的值和未知量存在着依赖关系

解决思路:

  • 假定目标初始值
  • 用初始值求解隐变量的概率分布,
  • 根据隐变量的概率分布,进一步调整目标值
  • 重复上述过程进行循环迭代,最终逼近真实值

三、EM算法的数学化定义

基本流程:

  • X表示已经观测到的集合,Z表示隐变量, θ \theta θ表示需要求解的参数
  • 使用极大似然估计,得到对数似然函数 L ( θ ∣ X , Z ) L(θ|X, Z) L(θX,Z)
  • 发现上式存在隐变量Z,无法直接求解

于是:

  • 使用迭代式的方法
  • 基本思想:若参数θ已知,则可以推断出最优的z;
    而z已知,则可以使用极大似然方法估计θ值
  • θ 0 θ^0 θ0为初始值,第t次迭代的参数记为 θ t θ^t θt
  • E步:根据初始化θ或者中间迭代的θ值来推测z
  • M步:根据E步得到的Z值反过来估计θ的值
  • 不断重复EM步,直到参数收敛

两种EM算法

1、通过计算z的期望值

  • 基于 θ t θ^t θt推断隐变量Z的期望(单点值),记为 z t z^t zt
  • 基于已观测变量x和 z t z^t zt θ \theta θ作极大似然估计,记为 θ t + 1 θ^{t+1} θt+1
  • 直到

2、通过计算z的分布

  • 基于 θ t θ^t θt推断隐变量Z的分布,记为 P ( Z ∣ X , θ t ) P(Z|X, θ^t) P(ZX,θt),并计算对数似然函数 L ( θ ∣ X , Z ) L(θ|X, Z) L(θX,Z)
    关于z的期望,记为 Q ( θ ∣ θ t ) Q(θ|θ^{t}) Q(θθt)
  • 计算使得 Q ( θ ∣ θ t ) Q(θ|θ^t) Q(θθt)达到最大的θ,记为 θ t + 1 θ^{t+1} θt+1

三、EM与K-Means的关系

1、高斯混合聚类(Gaussian Mixed Cluster)-多元高斯分布

n维空间的中的随机向量x服从多元高斯分布,那么概率密度函数为:
p ( x ∣ μ , Σ ) = 1 ( 2 π ) 1 2 ∣ Σ ∣ 1 2 e ( x − μ ) T Σ − 1 ( x − μ ) 2 p(x|\boldsymbol{\mu,Σ}) = \frac{1}{(2\pi)^\frac{1}{2}|\boldsymbolΣ|^\frac{1}{2}}e^{\frac{(x-\mu)^TΣ^{-1}(x-\mu)}{2}} p(xμ,Σ)=(2π)21Σ211e2(xμ)TΣ1(xμ)
μ 为 均 值 向 量 , Σ 为 协 方 差 矩 阵 \mu为均值向量,\Sigma为协方差矩阵 μΣ
一元高斯分布的多元是一致的,无非是均值和方差变成了均值向量和协方差矩阵

2、高斯混合聚类(Gaussian Mixed Cluster)-高斯混合模型

  • 假设数据可分为k个簇,且每个簇都满足高斯分布
  • 混合系数 a i a_i ai>0,且 Σ i = 1 k a i \Sigma_{i=1}^ka_i Σi=1kai= 1
  • a i a_i ai表示样本属于第 i i i个高斯模型的概率
  • 定义高斯混合分布:

p M ( x ) = ∑ i = 1 k a i p ( x ∣ μ i , Σ i ) p_M(x)= \sum_{i=1}^{k}a_ip(x|\boldsymbol{\mu_i,\Sigma_i}) pM(x)=i=1kaip(xμi,Σi)

3、高斯混合聚类(Gaussian Mixed Cluster)

  • 现在有训练集D = { x , x 2 , … , x m x,x_2,…,x_m x,x2,,xm},且由高斯混合模型生成

  • z j z_j zj∈{1,2, k}表示 x j x_j xj属 于高斯混合模型中的某个高斯模型

  • 根据贝叶斯公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P M ( z j = i ∣ x j ) P_M(z_j = i|x_j) PM(zj=ixj)表示了样本 x j x_j xj由第i个高斯模型生成的概率,记为 γ j i \gamma_{ji} γji

  • p M ( x ) p_M(x) pM(x)已知,那么对于一个样本 x j x_j xj, 计算 γ j i \gamma_{ji} γji, 找到其中最大的 γ \gamma γ,记为 γ j k \gamma_{jk} γjk,
    那么就把 x j x_j xj归为第k个高斯簇

  • 如何从训练集D = { x 1 x_1 x1, x 2 x_2 x2…, x m x_m xm}中求解 p M ( x ) p_M(x) pM(x)(这意味着要求出 { a i , μ , Σ i } i = 1 k \{a_i,\mu,\Sigma_i\}_{i=1}^{k} { ai,μ,Σi}i=1k,共3k个参数)

4、使用EM算法求解高斯混合聚类问题-极大似然估计

  • 已知训练集满足高斯混合模型,计算对数似然函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使用EM算法求解高斯混合聚类问题-求解μ;

机器学习经典算法---EM算法(一文秒懂极大释然估计和EM算法)_第2张图片

(2)、使用EM算法求解高斯混合聚类问题-求解 Σ i \Sigma_i Σi

机器学习经典算法---EM算法(一文秒懂极大释然估计和EM算法)_第3张图片

(3)、使用EM算法求解高斯混合聚类问题-求解 α i \alpha_i αi

机器学习经典算法---EM算法(一文秒懂极大释然估计和EM算法)_第4张图片
上面的 λ \lambda λ是如何求得呢?下面给出得推导:

(4)、使用EM算法求解高斯混合聚类问题-求解 a i a_i ai-求解λ

机器学习经典算法---EM算法(一文秒懂极大释然估计和EM算法)_第5张图片
机器学习经典算法---EM算法(一文秒懂极大释然估计和EM算法)_第6张图片

如和使用EM算法求解高斯混合聚类问题?
机器学习经典算法---EM算法(一文秒懂极大释然估计和EM算法)_第7张图片

5、K-Means与GMC的关系

机器学习经典算法---EM算法(一文秒懂极大释然估计和EM算法)_第8张图片
K-Means和高斯混合分布的区别就是局部和整体的区别,当某些 γ j i \gamma_{ji} γji都等于零的时候,两者就相等了。

四、算法的代码实现

混合高斯分布模型

EM算法更多是一种思想,用概率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具体的代码看自己选用模型,所以并没有通用的模型,本此代码主要是讲解混合高斯分布模型的

这其中的M步 完全按照了 公式来计算。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random
import math
import time
'''
数据集:伪造数据集(两个高斯分布混合)
数据集长度:1000
------------------------------
运行结果:
----------------------------
the Parameters set is:
alpha0:0.3, mu0:0.7, sigmod0:-2.0, alpha1:0.5, mu1:0.5, sigmod1:1.0
----------------------------
the Parameters predict is:
alpha0:0.4, mu0:0.6, sigmod0:-1.7, alpha1:0.7, mu1:0.7, sigmod1:0.9
----------------------------
'''

def loadData(mu0, sigma0, mu1, sigma1, alpha0, alpha1):
    '''
    初始化数据集
    这里通过服从高斯分布的随机函数来伪造数据集
    :param mu0: 高斯0的均值
    :param sigma0: 高斯0的方差
    :param mu1: 高斯1的均值
    :param sigma1: 高斯1的方差
    :param alpha0: 高斯0的系数
    :param alpha1: 高斯1的系数
    :return: 混合了两个高斯分布的数据
    '''
    # 定义数据集长度为1000
    length = 1000

    # 初始化第一个高斯分布,生成数据,数据长度为length * alpha系数,以此来
    # 满足alpha的作用
    data0 = np.random.normal(mu0, sigma0, int(length * alpha0))
    # 第二个高斯分布的数据
    data1 = np.random.normal(mu1, sigma1, int(length * alpha1))

    # 初始化总数据集
    # 两个高斯分布的数据混合后会放在该数据集中返回
    dataSet = []
    # 将第一个数据集的内容添加进去
    dataSet.extend(data0)
    # 添加第二个数据集的数据
    dataSet.extend(data1)
    # 对总的数据集进行打乱(其实不打乱也没事,只不过打乱一下直观上让人感觉已经混合了
    # 读者可以将下面这句话屏蔽以后看看效果是否有差别)
    random.shuffle(dataSet)

    #返回伪造好的数据集
    return dataSet

# 高斯分布公式,没有什么特殊的
def calcGauss(dataSetArr, mu, sigmod):
    '''
    根据高斯密度函数计算值
    依据:“9.3.1 高斯混合模型” 式9.25
    注:在公式中y是一个实数,但是在EM算法中(见算法9.2的E步),需要对每个j
    都求一次yjk,在本实例中有1000个可观测数据,因此需要计算1000次。考虑到
    在E步时进行1000次高斯计算,程序上比较不简洁,因此这里的y是向量,在numpy
    的exp中如果exp内部值为向量,则对向量中每个值进行exp,输出仍是向量的形式。
    所以使用向量的形式1次计算即可将所有计算结果得出,程序上较为简洁
    
    :param dataSetArr: 可观测数据集
    :param mu: 均值
    :param sigmod: 方差
    :return: 整个可观测数据集的高斯分布密度(向量形式)
    '''
    # 计算过程就是依据式9.25写的,没有别的花样
    result = (1 / (math.sqrt(2*math.pi)*sigmod**2)) * np.exp(-1 * (dataSetArr-mu) * (dataSetArr-mu) / (2*sigmod**2))
    # 返回结果
    return result


def E_step(dataSetArr, alpha0, mu0, sigmod0, alpha1, mu1, sigmod1):
    '''
    EM算法中的E步
    依据当前模型参数,计算分模型k对观数据y的响应度
    :param dataSetArr: 可观测数据y
    :param alpha0: 高斯模型0的系数
    :param mu0: 高斯模型0的均值
    :param sigmod0: 高斯模型0的方差
    :param alpha1: 高斯模型1的系数
    :param mu1: 高斯模型1的均值
    :param sigmod1: 高斯模型1的方差
    :return: 两个模型各自的响应度
    '''
    # 计算y0的响应度
    # 先计算模型0的响应度的分子
    gamma0 = alpha0 * calcGauss(dataSetArr, mu0, sigmod0)
    #print("gamma0=",gamma0.shape) # 1000, 维向量
    # 模型1响应度的分子
    gamma1 = alpha1 * calcGauss(dataSetArr, mu1, sigmod1)

    # 两者相加为E步中的分布
    sum = gamma0 + gamma1
    # 各自相除,得到两个模型的响应度
    gamma0 = gamma0 / sum
    gamma1 = gamma1 / sum

    # 返回两个模型响应度
    return gamma0, gamma1

def M_step(muo, mu1, gamma0, gamma1, dataSetArr):
    # 依据算法9.2计算各个值
    # 这里没什么花样,对照书本公式看看这里就好了
    
    # np.dot 点积:[1,2] [2,3] = [2,6]
    mu0_new = np.dot(gamma0, dataSetArr) / np.sum(gamma0)
    mu1_new = np.dot(gamma1, dataSetArr) / np.sum(gamma1)

    # math.sqrt  平方根 
    sigmod0_new = math.sqrt(np.dot(gamma0, (dataSetArr - muo)**2) / np.sum(gamma0))
    sigmod1_new = math.sqrt(np.dot(gamma1, (dataSetArr - mu1)**2) / np.sum(gamma1))

    alpha0_new = np.sum(gamma0) / len(gamma0)
    alpha1_new = np.sum(gamma1) / len(gamma1)

    # 将更新的值返回
    return mu0_new, mu1_new, sigmod0_new, sigmod1_new, alpha0_new, alpha1_new


## 训练主函数
def EM_Train(dataSetList, iter=500):
    '''
    根据EM算法进行参数估计
    算法依据“9.3.2 高斯混合模型参数估计的EM算法” 算法9.2
    :param dataSetList:数据集(可观测数据)
    :param iter: 迭代次数
    :return: 估计的参数
    '''
    # 将可观测数据y转换为数组形式,主要是为了方便后续运算
    dataSetArr = np.array(dataSetList)

    # 步骤1:对参数取初值,开始迭代
    alpha0 = 0.5
    mu0 = 0
    sigmod0 = 1
    alpha1 = 0.5
    mu1 = 1
    sigmod1 = 1

    # 开始迭代
    step = 0
    while (step < iter):
        # 每次进入一次迭代后迭代次数加1
        step += 1
        # 步骤2:E步:依据当前模型参数,计算分模型k对观测数据y的响应度
        gamma0, gamma1 = E_step(dataSetArr, alpha0, mu0, sigmod0, alpha1, mu1, sigmod1)
        # 步骤3:M步
        mu0, mu1, sigmod0, sigmod1, alpha0, alpha1 = M_step(mu0, mu1, gamma0, gamma1, dataSetArr)

    # 迭代结束后将更新后的各参数返回
    return alpha0, mu0, sigmod0, alpha1, mu1, sigmod1


if __name__ == '__main__':
    start = time.time()

    # 设置两个高斯模型进行混合,这里是初始化两个模型各自的参数
    # 见“9.3 EM算法在高斯混合模型学习中的应用”
    # alpha是“9.3.1 高斯混合模型” 定义9.2中的系数α
    # mu0是均值μ
    # sigmod是方差σ
    # 在设置上两个alpha的和必须为1,其他没有什么具体要求,符合高斯定义就可以
    
    alpha0 = 0.3  # 系数α
    mu0 = -2  # 均值μ
    sigmod0 = 0.5  # 方差σ

    alpha1 = 0.7  # 系数α
    mu1 = 0.5  # 均值μ
    sigmod1 = 1  # 方差σ

    # 初始化数据集
    dataSetList = loadData(mu0, sigmod0, mu1, sigmod1, alpha0, alpha1)

    #打印设置的参数
    print('---------------------------')
    print('the Parameters set is:')
    print('alpha0:%.1f, mu0:%.1f, sigmod0:%.1f, alpha1:%.1f, mu1:%.1f, sigmod1:%.1f' % (
        alpha0, alpha1, mu0, mu1, sigmod0, sigmod1
    ))

    # 开始EM算法,进行参数估计
    alpha0, mu0, sigmod0, alpha1, mu1, sigmod1 = EM_Train(dataSetList)

    # 打印参数预测结果
    print('----------------------------')
    print('the Parameters predict is:')
    print('alpha0:%.1f, mu0:%.1f, sigmod0:%.1f, alpha1:%.1f, mu1:%.1f, sigmod1:%.1f' % (
        alpha0, alpha1, mu0, mu1, sigmod0, sigmod1
    ))

    # 打印时间
    print('----------------------------')
    print('time span:', time.time() - start)

E步主要计算内容

其中我们定义 γ j k ^ \hat{\gamma_{jk}} γjk^
γ j k ^ = E ( γ j k ∣ y , θ ) = a k ϕ ( y i ∣ θ k ) ∑ k = 1 K a k ϕ ( y i ∣ θ k ) j = 1 , 2 , . . , N ; k = 1 , 2 , . . . , K n k = ∑ j = i N E γ j k \hat{\gamma_{jk}} = E(\gamma_{jk}|y,\theta)=\frac{a_k\phi(y_i|\theta_{k})}{\sum_{k=1}^{K}a_k\phi(y_i|\theta_{k}) }\\ j=1,2,..,N;k=1,2,...,K\\ n_k=\sum_{j=i}^{N}E\gamma_{jk} γjk^=E(γjky,θ)=k=1Kakϕ(yiθk)akϕ(yiθk)j=1,2,..,Nk=1,2,...,Knk=j=iNEγjk

M步 主要计算内容

这一步骤主要是对Q函数求导后的数据进行计算,利用了 E 步 的 γ j k ^ \hat{\gamma_{jk}} γjk^

import math
import copy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mpl_toolkits.mplot3d import Axes3D
 
#生成随机数据,4个高斯模型
def generate_data(sigma,N,mu1,mu2,mu3,mu4,alpha):
    global X                  #可观测数据集
    X = np.zeros((N, 2))       # 初始化X,2行N列。2维数据,N个样本
    X=np.matrix(X)
    global mu                 #随机初始化mu1,mu2,mu3,mu4
    mu = np.random.random((4,2))
    mu=np.matrix(mu)
    global excep              #期望第i个样本属于第j个模型的概率的期望
    excep=np.zeros((N,4))
    global alpha_             #初始化混合项系数
    alpha_=[0.25,0.25,0.25,0.25]
    for i in range(N):
        if np.random.random(1) < 0.1:  # 生成0-1之间随机数
            X[i,:]  = np.random.multivariate_normal(mu1, sigma, 1)     #用第一个高斯模型生成2维数据
        elif 0.1 <= np.random.random(1) < 0.3:
            X[i,:] = np.random.multivariate_normal(mu2, sigma, 1)      #用第二个高斯模型生成2维数据
        elif 0.3 <= np.random.random(1) < 0.6:
            X[i,:] = np.random.multivariate_normal(mu3, sigma, 1)      #用第三个高斯模型生成2维数据
        else:
            X[i,:] = np.random.multivariate_normal(mu4, sigma, 1)      #用第四个高斯模型生成2维数据
 
    print("可观测数据:\n",X)       #输出可观测样本
    print("初始化的mu1,mu2,mu3,mu4:",mu)      #输出初始化的mu


# E 期望
#  \hat{\gamma_{jk}}
def e_step(sigma,k,N):
    global X
    global mu
    global excep
    global alpha_
    for i in range(N):
        denom=0
        for j in range(0,k):
            #  sigma.I 表示矩阵的逆矩阵
            # np.transpose :矩阵转置   np.linalg.det():矩阵求行列式
            denom += alpha_[j]*  math.exp(-(X[i,:]-mu[j,:])*sigma.I*np.transpose(X[i,:]-mu[j,:]))  /np.sqrt(np.linalg.det(sigma))       #分母
        for j in range(0,k):
            numer = math.exp(-(X[i,:]-mu[j,:])*sigma.I*np.transpose(X[i,:]-mu[j,:]))/np.sqrt(np.linalg.det(sigma))        #分子
            excep[i,j]=alpha_[j]*numer/denom      #求期望
    print("隐藏变量:\n",excep)

    
def m_step(k,N):
    global excep
    global X
    global alpha_
    for j in range(0,k):
        denom=0   #分母
        numer=0   #分子
        for i in range(N):
            numer += excep[i,j]*X[i,:]
            denom += excep[i,j]
        mu[j,:] = numer/denom    #求均值
        alpha_[j]=denom/N        #求混合项系数

        #     #可视化结果
def plotShow():
    # 画生成的原始数据
    plt.subplot(221)
    plt.scatter(X[:,0].tolist(), X[:,1].tolist(),c='b',s=25,alpha=0.4,marker='o')    #T散点颜色,s散点大小,alpha透明度,marker散点形状
    plt.title('random generated data')
    #画分类好的数据
    plt.subplot(222)
    plt.title('classified data through EM')
    order=np.zeros(N)
    color=['b','r','k','y']
    for i in range(N):
        for j in range(k):
            if excep[i,j]==max(excep[i,:]):
                order[i]=j     #选出X[i,:]属于第几个高斯模型
            probility[i] += alpha_[int(order[i])]*math.exp(-(X[i,:]-mu[j,:])*sigma.I*np.transpose(X[i,:]-mu[j,:]))/(np.sqrt(np.linalg.det(sigma))*2*np.pi)    #计算混合高斯分布
        plt.scatter(X[i, 0], X[i, 1], c=color[int(order[i])], s=25, alpha=0.4, marker='o')      #绘制分类后的散点图
    #绘制三维图像
    ax = plt.subplot(223, projection='3d')
    plt.title('3d view')
    for i in range(N):
        ax.scatter(X[i, 0], X[i, 1], probility[i], c=color[int(order[i])])
    plt.show()
        
        
        
        
        
        
        
if __name__ == '__main__':
    iter_num=1000  #迭代次数
    N=500         #样本数目
    k=4            #高斯模型数
    probility = np.zeros(N)    #混合高斯分布
    u1=[5,35]
    u2=[30,40]
    u3=[20,20]
    u4=[45,15]
    sigma=np.matrix([[30, 0], [0, 30]])               #协方差矩阵
    alpha=[0.1,0.2,0.3,0.4]         #混合项系数
    generate_data(sigma,N,u1,u2,u3,u4,alpha)     #生成数据
    #迭代计算
    for i in range(iter_num):
        err=0     #均值误差
        err_alpha=0    #混合项系数误差
        Old_mu = copy.deepcopy(mu)
        Old_alpha = copy.deepcopy(alpha_)
        
        e_step(sigma,k,N)     # E步
        m_step(k,N)           # M步
        
        print("迭代次数:",i+1)
        print("估计的均值:",mu)
        print("估计的混合项系数:",alpha_)
        for z in range(k):
            err += (abs(Old_mu[z,0]-mu[z,0])+abs(Old_mu[z,1]-mu[z,1]))      #计算误差
            err_alpha += abs(Old_alpha[z]-alpha_[z])
        if (err<=0.001) and (err_alpha<0.001):     #达到精度退出迭代
            print(err,err_alpha)
            break

    
#  画图
plotShow()

机器学习经典算法---EM算法(一文秒懂极大释然估计和EM算法)_第9张图片

参考:

  1. https://www.cnblogs.com/zhsuiy/p/4822020.html
  2.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t411L7tg?p=4
  3. http://www.dgt-factory.com/uploads/2018/07/0725/%E7%BB%9F%E8%AE%A1%E5%AD%A6%E4%B9%A0%E6%96%B9%E6%B3%95.pdf。

你可能感兴趣的:(机器学习,算法,机器学习,数据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