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学习笔记】第一部分 概述

文章目录

  • 第一章 概述
    • 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 互联网基础结构
    • 二、互联网的组成
    • 三、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 四、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 计算机网络的非性能指标
    • 五、计算机网路的体系结构
      • 协议与划分层次
      • 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 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
      • TCP/IP的体系结构

第一章 概述

本章最重要的内容

  • 互联网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的作用,其中包含分组交换的概念
  •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 计算机网络分层次的体系结构,包含协议和服务的概念

以Internet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中译为互联网(Internet),由数量极大的各种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

互联网的两个重要基本特点:连通性、共享


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通过路由器互连的网络称为互连网(internet),是网络的网络

网络={计算机,结点,链路},网络的网络={网络,路由器,链路}

总述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互连网则把许多网络通过路由器连接在一起。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常称为主机

主机是指任何连接在互联网上、可以运行应用程序的计算机系统,小到一个网络摄像头,大到大型计算机

互联网基础结构

两个名词internet和Internet的区别

  • internet互连网,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是任意的
  • Internet互联网,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互联网,采用TCP/IP协议族作为通信规则

第一阶段: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连网发展的过程
第二阶段:建成了三级结构的互联网(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企业网)
第三阶段:逐渐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互联网(互联网交换点IXP:允许两个网络直接相连并交换分组)

【计算机网络基础-学习笔记】第一部分 概述_第1张图片

二、互联网的组成

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

  • 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 主机又称为端系统,小到网络摄像头,大到大型计算机
  • 主机之间的通信实质上是进程之间的通信

端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

  • 客户-服务器方式(描述的是进程之间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
  • 对等连接方式(P2P方式)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 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 电路交换:通信时间内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
  • 报文交换:以报文为单位进行转发分组
  • 分组交换:通过路由器进行转发单个分组(存储转发技术

两种连接方式:面向连接和无连接

面向连接:建立连接→传送数据→释放连接、无连接:传送数据
电路交换一定是面向连接,而分组交换可以用面向连接也可以无连接

【计算机网络基础-学习笔记】第一部分 概述_第2张图片

三、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照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
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人区域网PAN

按照网络的使用人群进行分类
公用网、专用网

用来把用户接入到互联网的网络
接入网AN:用户家接入到互联网可以使用的技术

四、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这里指的都是计算机网络中的定义

速率:数据的传送速率,也称为数据率,单位“比特每秒”

带宽:通道传送数据的能力,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单位“比特每秒”

吞吐量: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实际数据量,单位“比特每秒”

时延:数据从网络一端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一定情况下比速率还要重要)

  • 发送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数据帧长度/发送速率)
  • 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信道长度/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 处理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的处理时间
  • 排队时延:分组在进入路由器等待被处理的排队时间
  • 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延要视情况而定

问:在高速链路(高带宽链路)上,比特会传送的更快些吗
答:对于高速链路网络,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只减小发送时延

【计算机网络基础-学习笔记】第一部分 概述_第3张图片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和带宽的乘积(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往返时间RTT:信息双向交互一次所需的传播时间

**利用率:**信道的利用时间的百分比(信道利用率),全网络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网络利用率)

根据排队理论,信道利用率增大的时候,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会增加。利用率过高会产生非常大的时延

网络利用率=1-(网络空闲时的时延/网络当前的时延)

计算机网络的非性能指标

费用、质量、标准化、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

五、计算机网路的体系结构

体系结构存在的意义:使得相互通信的计算机协调工作

协议与划分层次

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 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 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说,对于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协议,其结构应该是层次式的

【计算机网络基础-学习笔记】第一部分 概述_第4张图片

从上图这个文件传输功能分层实现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分层的好处有

  • 各层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每一层不需要知道下一层的实现,只要有接口就可以了
  • 灵活性好。当任何一层进行修改的时候,只要接口不变就可以了
  • 结构上可分割开。各层都可以用最合适的技术实现
  • 易于实现和维护、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通常各层需要完成的工作有: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分段和重装、复用和分用、连接建立与释放

而所谓**体系结构(architecture)**就是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则是具体的,是真正在运行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在“分层”的基础上提出的统一的开放系统基本参考模型OSI/RM,主要用于解决计算机间通信的各种情况

法律上的国际标准是OSI,但事实上的国际标准TCP/IP

为了便于学习,通常折合两者的优点,采用一种只有5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基础-学习笔记】第一部分 概述_第5张图片

自上而下各层的作用(具体见后续章节):

  1. 应用层: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网络应用
  2. 运输层:负责向两台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
  3. 网络层:负责为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4. 数据链路层:结点之间的数据传输
  5. 物理层:确定连接电缆插头的引脚数量和连接方式(不一定是使用导线的连接,可以无线)

OSI参考模型把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

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

实体: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协议:控制两个对等实体(或多个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要向上一层提供服务,并用下一层提供的服务实现本层协议

使用本层协议的实体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并保证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因而协议是水平的,而服务是垂直的

在同一个系统中,相邻两层交换信息的地方称为服务访问点SAP,交换的数据单位为服务数据单元SDU

TCP/IP的体系结构

分层次画出具体的协议来表示TCP/IP协议族

【计算机网络基础-学习笔记】第一部分 概述_第6张图片

应用层和网络接口层都有多种协议,而中间的IP层很小,上层的各种协议都向下汇聚到一个IP协议中

这种很像沙漏计时器形状的TCP/IP协议族表明:TCP/IP协议可以为各式各样的应用提供服务(所谓的everything over IP),同时TCP/IP协议也允许IP协议在各式各样的网络构成的互联网上运行


语雀链接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网络,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