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First Blog——思维

序章—思维

    • 1.寻找知识(问题即学习)
    • 2.组装知识(形成知识晶体)
    • 3.释放知识(多学,多说,多写)

1.寻找知识(问题即学习)

优先归纳问题,而不是归纳知识

    正因为学霸的学习都是有目的指向性的,他们不会给自己填鸭式塞知识然后消化不良,对他们来说,知识存在的意义是解决问题,无论是解决求知欲的问题,还是书本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比起随手摸一本书来佛系翻阅,他们会先思考:
    1. 我现在有什么问题和迷惑的地方?
    2.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解决什么问题?
    3. 这本书还能为我带来什么?(能让我学到新的技能吗?能让我的思维层次上升吗?能让我拥有更加丰富的感情体验吗?)

    为了不浪费宝贵的认知资源和时间,他们向自己保证:任何学习都该有收获

    信息爆炸的社会干扰信息与无用知识实在太多,许多人的焦虑致命伤都是学习的速度比不上遇到问题的速度,更要命的是,你不知道自己现在学的东西有多少是能在解决问题时派的上用场的。所以比起「如何学习」,我们更应该多发问「学来干嘛」。而当带着明确问题去寻找知识,就是一个保证「学了一定有用」的筛选制。你要学什么,答案就在于你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2.组装知识(形成知识晶体)

孤立的知识点在脑海里形成晶体后,就能与现实联系上,并且用来解决问题。

    满天的星星谁都记不住,古人用自己的想象力把这些相距数千光年的星星连接起来,形成「晶体」,然后再给晶体赋予美好的故事(形象化呈现)。

    很多时候,知识量并不是重点,让脑子里的知识形成多少知识晶体才是知识提取能力的关键。如果你看过却想不起来,记起来却说不出来,张嘴就忘,这就证明你脑子里没有知识晶体,只有知识豆腐脑。知识晶体决定了人对知识的运用速度和效率,晶体是个稳定的状态,而知识提取的关键,往往就在于它在你脑中是否稳固。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去逛宜家买家具,为什么买回去都要自己组装?看似就动动手,吐槽两下子,其实我在脑子里搜索「晶体」时,能对应到一个「鸡蛋理论」,也就是通过增加用户的参与感,从而提高其对商品价值的感知。这理论只是孤立的知识点,但在脑海里形成晶体后,就能与现实联系上,并且用来解决问题。就比如,以后给女朋友买礼物就别买一次性玫瑰花啥的了,买个别墅模型你俩一起拼,增加彼此相处的参与感后她会感知到你的价值而更喜欢你。

    形成知识晶体的几个方法和结构,为你介绍一下:

    1. 树状结构
    体现事物层级、包含关系的结构
    思维导图其实就是换了个名字听上去牛逼一点的树状图。这样可视化是为了视觉生物(人类)更好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关系,从而看到知识之间的「晶体」结构。用这样的树状结构去学习的人,不止会吸收到平面的知识,而且还能够这堆知识的结构也录入自己的脑库,组装成一个自己的知识晶体。
    推荐你两个思维导图工具:X-mind Zen,幕布

    2. 关联结构
    体现事物相互关系的结构
    比如马斯洛需求理论、SWOT 分析、公式等,用的好了,能够瞬间记住许多复杂的知识。(比如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3. 序列关系
    体现先后、因果关系的结构
    最常见的就是工作流程图和说明书的步骤指南,特死板,但管用。

    4. 数据结构
    体现数量差异关系的结构
    比如柱状图、饼状图等等,初中就学过,工作中也会经常用到~
My First Blog——思维_第1张图片

3.释放知识(多学,多说,多写)

模拟一个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教给别人的场景,复述一遍学习的知识

    可能现在更流行的词是「输出」,之所以用「释放」这个词来形容,其实就代表相比输出,「释放」的覆盖面会更广,反馈更炸裂。许多学霸都是很「乐于助人」的,这不仅是他们当学霸的责任感,还有着他们想释放自己知识,验证自己内化吸收如何*,以及通过输出知识来兑换价值的欲望,著名的「费曼学习法」本质也是这样。(有些学霸之所以不愿意回答问题,可能是这个问题太过基础翻翻书就能懂,也可能是问题问得太过笼统,找不到回答重点)

    进阶版,如何确保 100% 掌握一个知识点?把它写成文章,发出来,让一堆人去挑刺。对收到的反馈不断的换位思考,帮别人解答疑问的过程中,也能得到许多对这个知识点不同的理解角度。

    所以:如何更好地记住一个知识点?答案很简单:把它用你的话说出来,教给别人

写在最后:没有执行,想法只不过是幻觉。

本文主要学习自柴桑——《降维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My First Blog——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