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ctric application 1-1 The calculation of ideal circuits

Electric application 1-1 The calculation of ideal circuits

  • 电路构成及规律

电路构成及规律

电路是由导体(一般是以铜为材料的导线)、电阻、电容、电感、利用半导体原理制成的二极管,三极管等以及由它们组合而成的经典功能系统(门电路、芯片等)构成的。

电路是人类为利用其发现的电现象及规律而设计制造的。

早期人为产生的电现象的经典代表是摩擦起电。人们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极电荷。基于正负电荷,人们描述了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现象,以及这种相互作用随电荷产生的多少而不同的现象。正、负是对这种作用的“定性分析”,电荷的概念则尝试将这种作用进行量化描述以便于使用数学工具。

正电负电→正电荷负电荷(阴极射线实验?)一对性质不同的可量化的物质的相互作用导致正电和负电的现象?

电现象的三个量化对象:电势、电流、以及导体在一定电势差下产生相对稳定的电流的属性:电导(或以其倒数电阻表示)

1、电现象与原子模型:认为原子由原子核及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构成的(为什么是绕核运动的“动态稳定”而不是吸附于核上的“静态稳定”?似乎涉及阴极射线实验和原子的蛋糕葡萄干模型(汤姆生模型)的推翻)

原子与电子独立?→电子是原子的内部结构?

空间中电荷分布不均匀,致使正电荷电场与负电荷电场在空间中“显著不抵消”,显著存在相互作用,但因另外的相互作用使原子系统整体无法持续运动,以及电子的能量不足以逃逸原来所属的原子核的电场(人类利用的电荷移动一般都是电子的移动),使得电荷无法相互靠近来减小这种不稳定状态。

对导体的描述:
1、原子核间紧密周期排列
2、核外电子处于相对不稳定的状态(或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相对弱)(金属)

原子核紧密周期排列使得原子核群所处的空间内的电场具有特殊的分布。电子原本需要克服一定逃逸功才能近似不受原子核约束而到达的位置,现在运动到该处电势与原来是相同的,从结果上来看也即没有做功就可以运动到这个位置。如果不考虑细节,在这种原子阵列的一定空间范围内可以看做是等势体?从而整个原子阵列拥有很多可在阵列中“自由运动”的电子。有这样的空间场存在,电子一旦受到附加的不稳定场,就会发生抵消这种不稳定场的运动。由于与原子核碰撞等原因,电子在这个驱动场驱动下的宏观的运动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稳定性,表现为相对稳定的电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Electric application 1-1 The calculation of ideal circu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