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了解的世界思想名著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7ad48fee010121vu.html
深感现在的理科生人文素养实在是太缺乏了,还是多读一些书比较好,整天对着数学公式、程序、电脑未必是好事,下面是原文:


女儿让我给她列出应该了解或阅读的世界思想名著,挑选了在人类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名著推荐给她。
 
林语堂曾说,读书就应该读那些最高尚的和最下流的。了解或阅读这些名著,会让人开阔视野,深刻思想,提高境界。
 
在大学时代曾阅读过其中的部分著作,但主要看的还是相关的导读介绍、综述评论、作者传记。大学同学中不仅有学电气电子、计算机、数学的,也有学哲学、法律、经济的,与同学的交流中也获得了许多相关知识。
 
最近从新翻阅了一些以前阅读过的书籍,发现自己的理解更为深入,但也不无“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感慨。
 
下面总结一下我对这些名著的片面了解和粗浅认识。本文原为给女儿的一封邮件,现将其扩充成此博文。
 
---------
 
1.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书五经是中国经典中的经典。作为中国的学者, 应该对四书五经有很好的了解,至少应该阅读四书、或其中主要篇章。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 《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宋朝以后的科举考试,题目均出自四书五经,仅这一事实就能激起阅读这些经典的兴趣。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后来程颢、程颐兄弟将它提取出来,独立成为这部小书,原因是它简明地阐述了儒家的基本政治理念,是“初学入德之门也”(朱熹)。《大学》指出道德修养在政治中的重要性,并给出实践方法,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政治需要道德规范,但更需要法律制约。这种意义上,儒家思想是有重大缺陷的。不过,强调道德修养在政治中的重要性并没有错,《大学》仍有其普适价值。
 
《中庸》为孔子之孙、子思所著,亦为《礼记》中的一篇,程氏兄弟对其极为推崇,将其独立出来,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中庸为做事不走极端,做到恰到好处之意,也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的重要概念,但是《中庸》一书所阐述的主要还是儒家的哲学思想。这也就是程朱非常重视它的原因。本书首先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也就是说顺应善的天性就是儒家的“道”。又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即天地的道就是人的道,将两者统一起来的是“诚”(与《大学》中的“诚意”同意)。之后给出了修道的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论语》中的许多名言大家都可脱口而出。想指出的是,作为传记作品《论语》也是不朽之作。虽然每节都很简短,节与节并不连贯,但是《论语》有着惊人的生动与感人的魅力。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当读到这样的描述时,会感到孔子仿佛就出现在眼前,简直是呼之欲出。《论语》能让我们很好地了解孔子的为人、思想与主张,让我们自己去体会他的伟大与局限。阅读原著的重要性也在于此。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阐述了仁义礼智之儒教道德观。他还提出了仁政的学说,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特别需要强调,孟子主张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非常有进步意义的。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给出实现这一理想的手段,实践中又回到了“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这一儒家的教义上。尽管如此,《孟子》一书体现了孟子的刚正宏大精神,读者不能不被其“浩然之气”所感染。
 
2. 《老子》、《庄子》
如果说中国几千年思想的主线是儒家的话,那么辅线就是道家。两者一表一里,互为补充。老子与庄子各自独立地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因为他们的许多主张相似,所以都被看作道家。老子一定程度上关心现实,而庄子则完全超脱了现实。
 
《老子》又称为《道德经》,上下两篇八十一章中主要论述了道与德这两个基本概念。老子所说的道代表着宇宙的根本原理,有以下特点,“道常无名”。“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认为遵循道的行为规范就是德,主张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为人处事都应该以“无为”,“不欲”,“不争”为原则。因此“为无为,则无不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以内篇为核心,大抵通过寓言来阐述其观点。庄子哲学的主要概念是《齐物论篇》中论述的“万物齐一”。现实中人们看到大小、长短、彼此、是非、善恶、美丑、生死。庄子认为,其实这是源于人们认识的局限,并不是客观的现实,换一个角度彼就变成了此,任何对立的概念都是相对且相通的。人们的纷争、痛苦都是因为执着于这些差异而造成的。万物齐一就是要透过现象的差异看到其本质的等同,甚至视生死为等同。这样才能像《逍遥游篇》中的大鹏一样,从有限的人生中超脱,在自由的世界中翱翔。现实中,庄子主张“因循”,也就是乐于天命,顺乎自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3. 《孙子兵法》
春秋战国时期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是世界军事名著,被译为《The Art of War》的这部兵书,在国外是最广为人知的中国古典之一。孙子提出的军事思想、军事理论不仅对军事作战,而且对企业经营等其他领域都有深远的指导作用。《孙子兵法》十三篇中充满至理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兵形象水”,“始如处女,后如脱兔”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箴言。
 
4. 《般若心经》
中国的佛教属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主要经书有《般若经》、《华严经》、《华法经》等。而《般若经》又包含多部经书,最短的就是这部《般若心经》,又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是梵文智慧的意思,波罗蜜多是完成的意思,所以整体有完成大智慧的真经之意。《般若心经》主要论述“空”,这一大乘佛教的基本概念。篇幅很短,但讲解透彻。玄奘的翻译也很好,读起来琅琅上口。著名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一句即出于此。日本佛教学家中村元将“空”解释为没有实体的东西,“色”解释为物质的现象。
 
5. 柏拉图,《斐多篇》(Phaedo),《理想国》(The Republic)
苏格拉底并没有留下著作,其哲学思想主要靠弟子柏拉图的记述得以流传后世。柏拉图的《斐多篇》记录了苏格拉底被判死刑,从容就义,自饮毒杯的经过。面对死亡,狱中的苏格拉底丝毫没有显出恐惧,反而谈笑风生,力辩自己可以证明“灵魂不死”。在苏格拉底看来,肉体是有限的,因受欲望与感觉的干扰是不可能掌握真理的,相反从肉体中净化出的灵魂才是永恒的,是可以理解作为事物抽象的“理念”的。在东方,圣人孔子、释迦摩尼最终都寿终正寝(后者达到涅磐的状态),而在西方,圣人苏格拉底、耶稣最终都舍身取义,之后获得永生。苏格拉底与耶稣的死是西方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柏拉图的著作大多由人物对话,特别是与苏格拉底的对话构成,他的代表作《理性国》也不例外。这是因为苏格拉底、柏拉图认为通过寓言与神化的形式无法准确地阐述真理(这与庄子的想法大相庭径)。相反,他们坚持应该通过所谓的“辩证法”(注: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不是同一概念),让人们达到对真理的认识。具体地在也就是在对话中引导对方发现一些命题之间的矛盾,从而让对方领会出其中的哲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讨论了什么是正义的国家,主张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是正义的国家。他把国民分为三个阶层:哲人、武士、平民,主张理想国应该由少数哲人统治,因为他们拥有智慧、正义、善良的美德。柏拉图在书中还论述了他的哲学中的重要概念:“理念”(或形式),认为世界由事物与理念组成。比如,人们认识到美的事物,是因为有抽象的“美的理念”的存在;对三角形、红色等的认识皆是如此。
 
6.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etaphysics)
亚里士多德博学多才,著作等身,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对政治学、心理学、修辞学、天文学、生物学等诸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被誉为万学之祖。他还提出了三段论,创立了逻辑学,仅此功绩就可名垂千古。在《形而上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将哲学(学问)分为理论学、实践学、创造学,又进一步将理论学分为数学、自然学、第一哲学(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关于“作为存在的存在”,即万物的本原与原因的学科。在分析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不动的推动者”的概念,他认为任何变化过程必然有一个绝对的、永恒的、不动的实体在后面主导。亚里士多德反对导师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理念、或形式不能在事物之外独立存在,只能存在于事物之中,代表着事物的特征。他认为事物都是由其“形式”与“质料”组成的。(注:后来形而上学一词发展为多义,有人将不是辩证法的哲学称为“形而上学”,也有人将不是科学的哲学称为“形而上学”。)
 
7. 欧几里德,《几何原本》(Euclid's Elements)
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是不朽的数学名著,影响了包括牛顿、爱因斯坦在内的无数后人。《几何原本》一书中,欧几里德从少数几个原始的几何假定出发,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得到一系列几何命题,建立起完整的几何学体系。书中提出五个公理与五个公设,如著名的平行公设。这里,公理指自明的命题,公设指并不自明但不需证明的命题。令人惊叹不已的是,欧几里德在两千多年前已完全建立起通过公理体系构建数学理论的方法。
 
8. 《圣经》
《圣经>是历史上被最广泛阅读的书籍之一。英文中,从两个文献中的引用不需著明出处,一是《圣经》,另一是莎士比亚文集。要想了解西方的思想与文化,必须了解《圣经》。《圣经》中的《新约圣书》是基督教的核心;其中四个《福音书》记录了耶稣的生平,保罗撰写的《罗马书》是纲领性文献。基督教的最高道德是爱,耶稣教导不仅要爱自己的家人与邻人,而且要爱自己的敌人,因为在上帝面前人都是有罪的。基督教认为只有相信耶稣的福音,才能得到上帝的宽恕,在最后审判时进入天堂。耶稣是伟大的,他确实是上帝的儿子,因为他在人类历史上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博爱是解决人类一切矛盾与痛苦的途径!
 
9. 笛卡尔,《方法叙说》(Discours de la methode pour bien conduire sa raison et chercher la verite dans les sciences, 1637)
笛卡尔被认为是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儿哲学的两大特点是二元论与理性主义,即认为物质与精神是分离的,主张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哲学思考。笛卡尔的贡献在于他为科学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方法叙说》是他三篇论文的序言,文章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被誉为古典中的佳作。全书分六部分,以自叙传的形式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二部中提出了治学的四原则:明证、分析、综合、枚举,他认为通过这些原则,可以统一各门数学建立“普遍数学”(解析几何),统一各门学科建立“普遍学”。第四部中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这一哲学命题,并“证明”了上帝与人类理性的存在。
 
10.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matica, 1687)
1684年哈雷拜访了牛顿,希望他帮助用数学方法解决天文问题,牛顿回答:这个问题已被我解决。随后牛顿将原稿陆续寄给哈雷,于1687年(康熙26年)出版了这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本书提出了著名的牛顿三大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并且仿照《几何原本》以公理体系的形式定义了微积分。所谓自然哲学就是现在所说的科学;此时牛顿已完全确立了科学的基本方法,即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建立数学模型,再通过实验来验证模型的真伪。有人说:笛卡尔把我们引上了真理之路,牛顿把我们带到了这一路途的终点。打开这部划时代的巨著,任何一位热爱科学的人都会兴奋不已。
 
11. 洛克,《人类悟性论》(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1690)
认识论中,理性主义认为理性是人的知识的基础,是普遍的、生来就有的;相反,经验主义认为人的知识是通过实践得来的。前者的代表有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后者的代表有培根、洛克、贝克莱、休谟。在《人类悟性论》中,洛克宣称“如果问我心中的推理与知识是哪里来的,我会回答从经验中。”他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生来就有的知识,人生下来时是一张白纸,后天不断通过感官产生知觉,再通过内省获得知识。得到的知识由浅至深,直至道德、宗教、理性。洛克将人拥有的这种获取知识的能力称为“悟性”,认为它是“精神的最高能力”。洛克也是政治学家,他第一个全面阐述了自由民主思想,提出“自然权利(又译为天赋人权)”代表人人都有生存、自由与拥有财产的权利,后来成为美国宪法的重要理念。
 
12.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De l'esprit des loix, 1748)
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孟德斯鸠提出了一切存在都拥有自己的“法”的主张。自然界的法就是其规律与法则,人类社会的法就是其法律与制度。在这基础上孟德斯鸠论述了欧洲各国的法律与其体制、风俗、风土、宗教、商业之间的关系。在讨论英国君主制度时,孟德斯鸠首次提出了三权分立的概念,他认为当权者必然会滥用权力,为了避免这一弊端,必须在制度上建立“以权力抑制权力”的机制。孟德斯鸠是法国贵族,他所主张的三权分立是指贵族阶级中的三权分立,但是该机制适用于所有民主制度,事实上已被现代民主国家所广泛采用。
 
13. 卢梭,《社会契约论》(Du Contrat Social, 1762)
《社会契约论》中所论及的“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主义的基石,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以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均体现了这一思想。卢梭基于“社会契约“的概念构建了民主与自由制度的理论基础。他认为理想的民主国家应该是这样的。个人通过社会契约将自己的权利移交给全体人民。全体人民产生“共同意志”,共同意志的体现是法律,共同意志的行使是主权。法律由全体人民共同制定,政府受全体人民的委托执行主权。通过社会契约个人与全体形成一种统一,个人的自然自己通过全体的共同自己得到体现。所以,个人必须服从全体,这就等于服从自己;在这过程中,个人也就获得了自由。另外,《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也是卢梭的代表作。
 
14. 亚当.斯密斯,《国富论》(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the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
亚当.斯密斯在经济学的地位堪比牛顿在物理学的地位。这部共分五卷的《国富论》是第一部经济学专著,它的问世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斯密斯是古典派经济学的先驱,其基本理念是尊重市场规律,反对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他认为市场有其自行运作机制。市场中,每个人只想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整体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提高全体社会的利益。斯密斯提倡“劳动价值观”,即认为财富并不是货币与金银,而是由劳动创造出的物品(注:当时服务在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大)。一国的财富取决于它在一定时间内能够通过劳动创造出多少价值,由劳动的生产力以及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决定。古典派经济学后来发展为新古典派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形成西方经济学的两大主流。
 
15.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1781)
有人说:所有的哲学都流入康德,又从康德流出去。这是对康德哲学的贴切描述。康德认为哲学有三大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期望什么?即认识、伦理、信仰的问题。康德哲学由他的“三大批判”构成,分别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试图回答第一个问题。康德的主要观点是人所认识的世界并不是现实的世界,人对世界的认识受其先天能力支配,也受其后天实践影响。这样才能同时解决认识论中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拥有的矛盾。即不需要像理性主义那样假设理性是普遍的、生来就有的,以致很难解释为什么人可以通过实践获得知识;也不需要像经验主义那样假设理性是通过经验得来的,以致很难解释为什么人的知识会有普遍性。《纯粹理性批判》指出“先验综合判断”是人先天拥有的重要能力,先验综合判断包括时间空间的认识、数学推理等。
 
16. 马尔萨斯,《人口论》(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1798)
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人口原理,即在没有限制的条件下人口的增长速度是指数级的,而粮食的增长速度是线性级的;要达到两者的均衡,能够采用的策略只有限制人口增长。值得一提的是马尔萨斯主张用道德的方法,而不是非道德的方法控制人口。马尔萨斯的经济模型过于简单,事实上人口与粮食并没有完全像他预测的那样增长。尽管如此,马尔萨斯经济学首次从人口的角度探讨经济,仍有其重大历史意义。2011年地球人口达到了70亿,预计2100年前地球人口会达到100亿。对生活在有限资源的地球上的人类来说,马尔萨斯理论永远有其警示作用。
 
17.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Phanomenologie des Geistes,1807)
黑格尔哲学标志着近代哲学的终结。现代哲学中,再没有人试图建立涵盖所有问题的哲学体系,哲学家们往往更侧重于探讨某一方面的哲学问题。黑格尔的名言“理性的都是现实的,现实的都是理性的”是他的哲学的最好诠释。黑格尔认为一切“现实”都由其“精神(或理性)”的辩证法所决定,试图通过这个体系解释所有存在。现实包括物质、精神、社会、历史,其理性一概遵循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如《精神现象学》书中所述。现代哲学中,波普尔对辩证法做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从分析哲学的角度看辩证法过于粗糙,否定之否定等于假设公理体系中含有矛盾,这样的理论是有致命缺陷的。
 
18. 克尔凯郭尔,《致死的疾病》(The sickness unto death,1849)
存在主义是现代哲学重要流派之一,克尔凯郭尔首先提出了“存在”的概念。传统西方哲学仅关注理性的、客观的、超越的存在,而完全忽视了个人是非理性的、主观的、孤独的存在这一事实。克尔凯郭尔主张最重要的是每个人把握住自我的存在,并通过自我的存在去看世界,这时,任何真理只是“对我而言的真理”。他将存在分为三个阶段,即感性阶段、理性阶段、信仰阶段。在代表作《致死的疾病》中克尔凯郭尔试图帮助现代人克服“绝望”,这一致死的疾病,从新回到基督教的信仰上来。这里的绝望是指缺乏理想、信仰的状态;在他看来,绝望包括丧失自己的绝望,不愿做自己的绝望,或只愿做自己的绝望。
 
19. 达尔文,《物种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1859)
生命起源是科学中最大未解问题之一,可以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人类探索这一奥秘征途上的一个丰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很好地解释了物种的进化过程,但仍有许多难题尚待回答。例如,为什么进化是有方向性的,即生物都是由低级到高级演化,而不是随机演化。达尔文自己也认为很难解释像人眼这样的复杂器官是单凭进化形成的。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最初的生命大概诞生于30至40亿年前,在这背后是什么力量驱使了这一切的变化,产生了我们眼前的千姿万态的世界,生命确实是神秘而奇特的。
 
20. 马克思,《资本论》(Das Kapital Kritik der Politischen Okonomie,1867)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如《共产党宣言》)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追求社会的正义与公平。十九世纪的西欧的确像《资本论》所揭露的那样是资本家残酷剥削工人的时代,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更是入木三分。《资本论》剖析了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贫富不均与景气循环的弊端,作为经济学著作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遗憾的是,后来马克思主义促使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但是在更多的发展中的非资本主义国家,他的阶级斗争的概念被人利用,给人们带来的是无数的倾轧、杀戮与破坏。这种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悲剧。
 
21.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1883-1891)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一部用诗写成的哲学著作。尼采通过教祖查拉图斯特拉叙述的方式,阐明了其哲学的核心内容,冀望本书能成为新时代的圣经。尼采宣布上帝已死。上帝不过是人类的虚构,是弱者为报复强者而编造的谎言。他认为生命的本质是对权力的追求,肯定这个意志就是最大的善,否定这个意志就是最大的恶。现在的人类在不断没落沉沦,而充满新生命的“超人”将要来临。尼采对人性伪善的揭露与批判是深刻的,但其虚无主义、个人主义、反理性主义的思想更是极端的。可以推测作为牧师儿子的尼采内心是充满矛盾的,他晚年患上精神分裂症,并不使人感到奇怪。后来,尼采哲学被纳粹所利用,也可见其破坏力。
 
22.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1904-1905)
马克斯.韦伯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其最大贡献在于创立了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韦伯认为要对社会进行客观研究,必须确保两个前提,那就是排出价值观的干扰,以及对社会事件作一定的抽象(否则成为历史学研究)。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试图回答近代资本主义如何产生这一问题。韦伯承认历史唯物主义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此所作的分析有可取之处,但极力反对将它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解释。因为那样就难以说明为什么资本主义兴起于西欧文明,而不是其他文明。韦伯通过大量事实揭示,基督教新教所教诲的个人通过各自职业中的修炼达到对上帝奉献的思想,促使了人们采取合理的生活态度,对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韦伯看到的资本主义是更加正面的,代表了企业的合理经营与劳动的合理利用。
 
2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入门》(Vorlesungen zur Einfuhrung in die Psychoanalyse,1915-1917)
十九世纪有三大思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分别是马克思主义、达尔文进化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精神分析入门》是弗洛伊德中年时的著作,他通过具体病例深入浅出地解说了他的前期理论,也是他的基本理论。作为精神科医师,弗洛伊德的终生目标是探明神经症的病理,并发现其治疗方法。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神经症是由于性的能量被压抑在无意识中而产生的,治疗的方法应该是帮助病人意识到问题,将性的能量释放。弗洛伊德的理论未必能被多数人接受,但他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无意识对人的重要性,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领域。
 
24.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 - Philosophicus,1922),《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1953)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的总结,逻辑实证主义的经典。维特根斯坦指出任何逻辑系统都由简单命题(原子命题)与复合命题(分子命题)组成。简单命题对应着世界中的事实,必须通过实验判别其真伪。复合命题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组成,是恒真的。所以,知识的真伪只有通过实证或推理得以判断,不符合此条件的知识都是无意义的。本书属格言体,结构工整,文字精炼;维特根斯坦在最后总结到“对于不可言说的,必须保持沉默”。这句话成为逻辑实证主义划清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界限,摈弃形而上学的主张的名言。
 
《哲学研究》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集大成,日常语言哲学的经典之作。某种意义上,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是他的前期哲学的否定。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哲学的核心问题是语言的问题的主张。在他看来,哲学史上的论争大多源自于语言使用的混乱,哲学的任务应该是澄清语言的意义。在书中,维特根斯坦还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维特根斯坦发现人类认知的概念并不像传统逻辑学所描述的那样拥有明确的外延与内涵。比如,“游戏”这个概念,包括象棋、猜谜等多种类型,并不存在属于所有成员的属性(明确的内涵)。但它们有一定的相似性,正如同一家族的兄弟姐妹,维特根斯坦称之为家族相似性。
 
25.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1936)
上世纪二十年代世界进入经济大萧条,生产过剩,失业加剧,资本主义社会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对此状况,主张自由放任的新古典学派无法给出满意的解释和有效的对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凯恩斯提出了政府积极干预市场,扩大有效需求的解决方案。本书属专业书籍,内容较为深奥,但其基本主张非常明确,主要提出“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就业状况由经济规模决定,而经济规模由有效需求决定。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施了基于凯恩斯理论的经济政策,随后经济危机得以克服,迎来了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持续经济增长。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传向推崇货币派主张的经济学理论,但凯恩斯经济学的重要地位仍是不可动摇的。
 
26. 萨特,《存在与虚无》(L'Être et le Néant,1943)
萨特的代表作《存在与虚无》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哲学书。要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需要从“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这两个基本概念入手。自在存在是指人本身作为实体的存在,而自为存在是指人意识到的自己的存在。自为存在必须依赖于自在存在而存在,这种意义上自为存在是“虚无的”。自为存在无法与自在存在形成统一,因为精神不可能变成物质。另一方面,自为存在又是超越自在存在的,换句话说,人是自由的。在萨特看来,人生就是一场由“自在”与“自为”这二元相克相成而产生的戏剧。此外,对“他人存在”的论述也是萨特存在哲学的精彩部分。《存在与虚无》体现了萨特对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的自由与尊严的追求。
 
27. 罗素, 《人类的知识--其范围与限度》(Human Knowledge,-Its Scope and Limits, 1944)
罗素与导师怀特海、弟子维特根斯坦等共同创建的分析哲学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的主流。罗素将科学分析的方法引入哲学,认为哲学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知识,即通过实证与逻辑推理获取的知识;而不能满足这一条件的形而上学的知识都是毫无意义,应该摈弃的。罗素晚年的著作《人类的知识》是对他的哲学的全面总结与通俗介绍。书中论述了科学的世界、语言、科学与知觉、科学概念、概然性、科学推理的公设六大问题。此外,罗素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也是名著,试图通过逻辑学的方法推导出所有数学理论,把数学还原为逻辑,书中还提出了著名的罗素悖论。
 
28. 波普尔,《猜想与反驳》(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1963)
《猜想与反驳》为波普尔的论文集,是了解波普尔科学哲学与政治哲学的最佳读物。科学理论可证伪性一说使波普尔名扬天下。波普尔认为任何理论如果要成为科学理论,其前提条件是可证伪的;现有的科学理论都是可证伪的,但还没有被证伪的假说。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满足可证伪条件,所以可以成为科学;但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不满足这一条件,因此不能成为科学。波普尔是西方合理主义精神的代表,《猜想与反驳》一书洋溢着波普尔对理性的致高崇尚与无比信赖。
 
《方法叙说》、《人类的知识》、《猜想与反驳》,这些书籍应该对学理工专业的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