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容器源码(四)——LinkedList源码分析(基于JDK8)

文章目录

    • (一)、概述
    • (二)、重要的内部类
    • (三)、类名
    • (四)、属性
    • (五)、构造方法
    • (六)、add()方法
    • (七)、remove()方法
    • (八)、get()方法和peek()方法
    • (九)、其他方法

更多Java容器源码分析可以参考:Java容器源码分析系列(持续更新中!)

(一)、概述

  1. LinkedList是实现了List接口和Deque接口的双端链表。

  2. Linked底层的数据结构是链表,不支持随机读取,但是在插入和删除方面就会显得很高效。

  3. 同时LinkedList它也实现了Deque接口,这使他也具有了队列的特性。

  4. LinkedList是线程不安全的,如果想使LinkedList变成线程安全的,可以调用静态类Collections类中的synchroizedList方法:

    List list = Collections.synchronizedList(new LinkedList<>());
    

(二)、重要的内部类

	/**
	* Node节点类
	*/
	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E> {
		//存放节点中的元素
        E item;
        //存放下一个后继节点
        Node<E> next;
        //存放前驱节点
        Node<E> prev;

		//构造方法
        Node(Node<E> prev, E element, Node<E> next) {
            this.item = element;
            this.next = next;
            this.prev = prev;
        }
    }
  1. 因为LinkedList底层是由双向链表实现的,所以需要创建一个节点类进行存储
  2. 节点类中包含三个属性,分别用来存放节点中的元素,前驱节点、后继节点
    Java容器源码(四)——LinkedList源码分析(基于JDK8)_第1张图片

(三)、类名

	public class LinkedList<E>
    extends AbstractSequentialList<E>
    implements List<E>, Deque<E>, Cloneable, java.io.Serializable
  1. Linked继承自AbstractSequentialList、实现了List接口、Deque接口、Cloneable接口、Serializable接口。
  2. AbstractSequentialList:继承自AbstractList,而AbstractList又实现了List接口
  3. List接口:实际上这里只是表示符作用,因为AbstractList已经实现了List接口
  4. Deque接口:这个接口使得LinkedList具备一些队列的特性
  5. Cloneable接口:实现了浅克隆功能
  6. Serializabe接口:实现了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功能。

(四)、属性

	/**
	* 标识链表的实际长度
	*/
 	transient int size = 0;

    /**
     * 用来表示链表中的头节点
     */
    transient Node<E> first;

    /**
     * 用来表示链表中的尾节点
     */
    transient Node<E> last;
  1. LinkedList拥有的三个属性都比较简单,分别是长度,头节点以及尾节点。这里就不需要做过多的解释。

(五)、构造方法

	 /**
     * 空的构造方法
     */
    public LinkedList() {
    }

    /**
     * 有参构造方法,参数为一个集合c
     */
    public LinkedList(Collection<? extends E> c) {
        //调用无参的构造方法
        this();
        //调用addAll(c)方法
        addAll(c);
    }
    public boolean addAll(Collection<? extends E> c) {
        //调用addAll(size,c)方法
        return addAll(size, c);
    }
	/**
	*	检查插入的位置是否合法
	*/
	private void checkPositionIndex(int index) {
		//调用方法
        if (!isPositionIndex(index))
        	//如果位置符合法,就抛出异常
            throw new 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outOfBoundsMsg(index));
    }
	/**
	* 检查位置是否符合要求
	*/
    private boolean isPositionIndex(int index) {
        //要求index必须>=0或者<=size
        return index >= 0 && index <= size;
    }

	/**
     * 获取index位置上的元素
     */
    Node<E> node(int index) {
		//通过移位操作,判断index位置离左端点近,还是右端点近
        if (index < (size >> 1)) {
        	//如果是离左端点近,就从左向右遍历,首先获取头节点
            Node<E> x = first;
            //通过for循环遍历
            for (int i = 0; i < index; i++)
                x = x.next;
            //返回index位置上的值
            return x;
        } else {
        	//如果是离右端点近,就从右向左遍历,首先获取尾节点的值
            Node<E> x = last;
            //铜鼓for循环循环遍历
            for (int i = size - 1; i > index; i--)
                x = x.prev;
            return x;
        }
    }
     /**
     * 插入集合中的所有元素方法
     */
    public boolean addAll(int index, Collection<? extends E> c) {
    	//检查位置是否合法
        checkPositionIndex(index);
		//将集合c转换为数组
        Object[] a = c.toArray();
        //计算元素的个数
        int numNew = a.length;
        //如果集合为空,就直接不进行插入
        if (numNew == 0)
            return false;
		//创建前驱节点pred和当前节点succ
        Node<E> pred, succ;
        //如果要插入的位置是最末尾
        if (index == size) {
        	//则当前节点为空
            succ = null;
            //前驱节点就是最末尾的元素
            pred = last;
        } else {
        	//否则,获取index上的元素
            succ = node(index);
            //根据succ,获得index-1上的节点
            pred = succ.prev;
        }
		//遍历数组中的元素
        for (Object o : a) {
        	//进行强制类型转化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E e = (E) o;
            //创建一个节点
            Node<E> newNode = new Node<>(pred, e, null);
            //如果没有前驱节点,表明是一个空链表,就设置为头节点
            if (pred == null)
                first = newNode;
            else
            	//否则设置pred的后继节点为newNode
                pred.next = newNode;
            pred = newNode;
        }
		//如果当前节点为null,说明是要在末尾插值
        if (succ == null) {
        	//设置为尾节点
            last = pred;
        } else {
        	//反之,将新加上的链表连上后面的链表,形成双向链表
            pred.next = succ;
            succ.prev = pred;
        }
		//链表的长度需要修改
        size += numNew;
        //修改次数+1
        modCount++;
        return true;
    }
  1. LinkedList主要有两个构造方法:一个是空的构造方法LinkedList(),另一个是参数为集合的有参构造方法LinkedList(Collection c)。
  2. 有参构造方法LinkedList(Collection c)中涉及到调用很多方法,下面我来一一解释其中的过程,所有方法的详细代码也都在上面的代码块中:
    • 首先是调用了addAll (c )方法,将集合c作为参数进行传递
    • 然后又调用addAll(size, c)方法,将链表的长度和集合c作为参数进行传递
    • 进入到addAll()方法中,又马上调用了checkPositionIndex(index),这个方法主要是用来检查要插入的位置index是否合法。
    • 紧接着,先将集合c转换为数组a。然后判断index位置的位置,获得当前节点succ以及前驱节点pred
    • 然后使用增强for循环从数组中取出元素,逐一创建一个新节点,然后将节点插入到链表中。
    • for循环完了之后,判断pred节点是否已经是尾节点,如果是,就设置为尾节点。否则,将后续的链表连上。
    • 最后,要记得把链表的长度增加,并且修改次数+1

(六)、add()方法

	/**
     * 在末尾添加单个元素的add方法
     */
    public boolean add(E e) {
    	//调用linkLast在末尾添加上元素
        linkLast(e);
        return true;
    }
    /**
     * 在指定位置添加上元素
     */
    public void add(int index, E element) {
        //查看index位置是否合法
        checkPositionIndex(index);
		//查看想插入的位置是否为最末尾
        if (index == size)
        	//调用linkLast在最末尾插入元素
            linkLast(element);
        else
        	//调用linlBefore在index位置上插入元素
            linkBefore(element, node(index));
    }
    /**
     * 插入元素成为头节点
     */
    public void addFirst(E e) {
        //在第一个位置插入元素
        linkFirst(e);
    }

    /**
 	 * 插入元素成为尾节点
     */
    public void addLast(E e) {
    	//在最后一个位置插入元素
        linkLast(e);
    }
    /**
     * 在第一个位置插入元素
     */
    private void linkFirst(E e) {
    	//获取头节点的元素
        final Node<E> f = first;
        //根据元素e创建一个新的节点
        final Node<E> newNode = new Node<>(null, e, f);
        //设置头节点为newNode
        first = newNode;
        //如果f==null,代表原本是一个空链表
        if (f == null)
        	//同样设置尾节点为newNode
            last = newNode;
        else
        	//否则,设置f的前驱节点为newNode
            f.prev = newNode;
        //数目+1
        size++;
        //修改次数+1
        modCount++;
    }
     /**
     * 在最后一个位置插入元素
     */
    void linkLast(E e) {
    	//获取尾节点
        final Node<E> l = last;
        //根据元素e创建一个新的节点newNode
        final Node<E> newNode = new Node<>(l, e, null);
        //设置尾节点为newNode
        last = newNode;
        //如果l==null,说明链表本来是空链表
        if (l == null)
        	//设置头节点为newNode
            first = newNode;
        else
        	//否则设置尾节点的后继为newNode
            l.next = newNode;
        //数目+1
        size++;
        //修改次数+1
        modCount++;
    }
     /**
     * 在index位置上插入元素
     */
    void linkBefore(E e, Node<E> succ) {
        //通过当前节点succ蝴蝶前驱节点pred
        final Node<E> pred = succ.prev;
        //根据元素e创建一个新的节点newNode
        final Node<E> newNode = new Node<>(pred, e, succ);
        //设置newNode为succ的前驱节点
        succ.prev = newNode;
        //如果前驱节点为null,那么newNode就作为头节点
        if (pred == null)
            first = newNode;
        else
        	//否则设置pred的后继节点为newNode
            pred.next = newNode;
        //数目加1
        size++;
        //修改次数+1
        modCount++;
    }
  1. 大家通过上面的源码可以发现,前面四个的add方法实现都是较为简单的,分别调用linkFirst()方法以及linkLast()方法还有LinkBefore()方法 ,所以这里也选择这两个方法来进行讲解。
  2. linkFirst()方法:
    • 首先,获取头节点的元素,并且根据传进来的元素创建一个新的节点,并赋值为头节点
    • 然后,查看之前的链表是否为空链表,如果是空链表,就设置newNode也为尾节点,否则设置f的前驱节点为newNode
    • 最后长度+1,修改次数+1
  3. linkLast()方法:
    • 首先,获取尾节点的元素,并且根据传进来的元素创建一个新的节点,并赋值为尾节点
    • 然后,查看之前的链表是否为空链表,如果是空链表,就设置newNode也为头节点,否则设置f的后继节点为newNode
    • 最后长度+1,修改次数+1
  4. linkBefore()方法:
    • 首先,根据参数中传入进来的当前节点succ获取它的前驱节点,并给元素e创建一个新的节点
    • 将succ的前驱节点赋值为newNode
    • 根据判断pred是否为空,可以确定succ是否为头节点,如果不是就pred的后继节点设置为newNode
    • 最后长度+1,修改次数+1

(七)、remove()方法

    /**
	 * 删除的方法 
     */
    public E remove() {
    	//调用删除头节点的方法
        return removeFirst();
    }
       /**
     * 删除指定的index位置的方法
     */
    public E remove(int index) {
    	//查看index位置是否合法
        checkElementIndex(index);
        //删除掉指定位置
        return unlink(node(index));
    }
     /**
     * 删除指定元素的方法
     */
    public boolean remove(Object o) {
    	//查看对象是否为null
        if (o == null) {
        	//for循环遍历每一个节点
            for (Node<E> x = first; x != null; x = x.next) {
                //如果为null
                if (x.item == null) {
                    //删除该节点
                    unlink(x);
                    return true;
                }
            }
        } else {
        	//遍历每一个节点
            for (Node<E> x = first; x != null; x = x.next) {
                //如果节点的元素和o相等
                if (o.equals(x.item)) {
                	//删除该节点
                    unlink(x);
                    return true;
                }
            }
        }
        //删除失败,返回false
        return false;
    }
    /**
     * 删除头节点元素
     */
    public E removeFirst() {
    	//获得头节点
        final Node<E> f = first;
        //查看头节点是否为空,为空则抛出异常
        if (f == null)
            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
        //否则,调用方法删除头节点
        return unlinkFirst(f);
    }

    /**
     * 删除尾节点的方法
     */
    public E removeLast() {
        //获取链表的尾节点
        final Node<E> l = last;
        //如果尾节点的元素为null,抛出异常
        if (l == null)
            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
         //调用方法删除尾节点	
        return unlinkLast(l);
    }
    /**
     * 删除指定节点
     */
    E unlink(Node<E> x) {
        //获取x节点中的元素
        final E element = x.item;
        //获取x节点的后继节点
        final Node<E> next = x.next;
        //获取x节点的前驱节点
        final Node<E> prev = x.prev;
		//如果前驱节点为null
        if (prev == null) {
        	//那就将后继节点next设置为头节点
            first = next;
        } else {
        	//否则,让前驱节点的后继节点指向next
            prev.next = next;
            //设置x的节点为null,方便gc
            x.prev = null;
        }
		//如果后继节点为null
        if (next == null) {
            //设置前驱节点prev为尾节点
            last = prev;
        } else {
        	//否则设置next的前驱节点为prev
            next.prev = prev;
            //设置x的后继节点为null,方便gc
            x.next = null;
        }
		//设置x的元素为null,方便gc
        x.item = null;
        //数目减1
        size--;
        //修改次数+1
        modCount++;
        return element;
    }
    /**
     * 删除链表的首节点
     */
    private E unlinkFirst(Node<E> f) {
        // 获得首结点中的元素
        final E element = f.item;
        //获取第二个位置的元素
        final Node<E> next = f.next;
        //置为null,方便垃圾收集
        f.item = null;
        f.next = null; // help GC
        //设置next为头节点
        first = next;
        //如果next==null,说明成为空链表
        if (next == null)
        	//将last也置为null
            last = null;
        else
        	//否则设置next的前驱节点为null
            next.prev = null;
        //数目-1
        size--;
        //修改次数+1
        modCount++;
        return element;
    }

    /**
     * 删除链表的最后一个节点
     */
    private E unlinkLast(Node<E> l) {
        // 获得链表的尾节点中的元素
        final E element = l.item;
        //获得倒数第二个元素
        final Node<E> prev = l.prev;
        //置为null,方便垃圾收集
        l.item = null;
        l.prev = null; // help GC
        //将倒数第二个元素设置为尾节点
        last = prev;
        //如果prev==null,说明成为了空链表
        if (prev == null)
        	//设置first==null
            first = null;
        else
        	//否则设置prev的后置节点为null
            prev.next = null;
        //数目减1
        size--;
        //修改次数+1
        modCount++;
        return element;
    }
  1. 大家通过上面的源码可以发现,前面的几个remove()方法也是比较简单实现,分别调用unlink()方法以及unlinkLast()方法还有unlinkFirst()方法 ,所以这里也选择这三个方法来进行讲解。
  2. unlink()方法:
    • 首先,获取x节点中的元素,并且获取x节点的后继节点next以及x节点的前驱节点prev
    • 然后,如果前驱节点为null,那就将后继节点next设置为头节点。否则,让前驱节点的后继节点指向next
    • 如果后继节点为null,设置前驱节点prev为尾节点。否则设置next的前驱节点为prev
    • 最后长度-1,修改次数+1
  3. unlinkFirst()方法:
    • 因为这个节点是private修饰的,所以我们外部无法直接调用。它是有限制传入的节点必须为头节点的。
    • 首先获得头节点中的元素,然后获得第二个位置上的元素next,设置next节点为头节点
    • 然后判断是否删除了原来节点之后成为了空链表,如果是,将last也置为null。否则设置next的前驱节点为null
    • 最后长度-1,修改次数+1
  4. unlinkLast()方法:
    • 因为这个节点是private修饰的,所以我们外部无法直接调用。它是有限制传入的节点必须为尾节点的。
    • 首先获得尾节点中的元素,然后获得倒数第二个位置上的元素pred,设置pred节点为尾节点
    • 然后判断是否删除了原来节点之后成为了空链表,如果是,将first也置为null。否则设置pred的后继节点为null
    • 最后长度-1,修改次数+1

(八)、get()方法和peek()方法

/**
     * 获取指定位置上的值
     */
    public E get(int index) {
    	//查看位置是否合法
        checkElementIndex(index);
        //返回该位置上的值
        return node(index).item;
    }
        /**
     * 获取头节点的元素
     */
    public E getFirst() {
    	//获得头节点
        final Node<E> f = first;
        //如果头节点为null,抛出异常
        if (f == null)
            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
        return f.item;
    }

    /**
     * 获得尾节点的元素
     */
    public E getLast() {
    	//获得尾节点
        final Node<E> l = last;
        //如果尾节点为空,则抛出异常
        if (l == null)
            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
        return l.item;
    }
     /**
     * 弹出首结点的元素
     */
    public E peek() {
    	//获取首节点
        final Node<E> f = first;
        //返回首节点元素
        return (f == null) ? null : f.item;
    }
     /**
     * 获取首节点的元素
     */
    public E peekFirst() {
    	//获得首节点
        final Node<E> f = first;
        //弹出首节点的元素
        return (f == null) ? null : f.item;
     }

    /**
     * 弹出尾节点的元素
     */
    public E peekLast() {
    	//获得尾节点
        final Node<E> l = last;
        //返回尾节点的元素
        return (l == null) ? null : l.item;
    }
  1. get()方法和peek()方法都实现比较简单,上面注释详细,应该比较容易理解
  2. 这里主要对比区别。get方法返回首节点和尾节点的时候,如果为null,则会抛出异常。而
    peek方法返回首节点和尾节点的时候不会抛出异常。

(九)、其他方法

   /**
     * 查看index是否是在合法的范围中
     */
    private boolean isElementIndex(int index) {
        return index >= 0 && index < size;
    }

   /**
     * 查看index是否是合法的插入位置
     */
    private boolean isPositionIndex(int index) {
        return index >= 0 && index <= size;
    }

你可能感兴趣的:(Java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