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为真智者.

 

 读中学时,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庖丁解牛”的古文。那时只是把它当作古典文学的范例来学习,以为它讲述的不过是一位技艺高超、擅长解牛的厨子而已。二十年后,由于偶然受到的启发,在拜读老、庄的过程中,意外地又看到了这篇文章,这才发现,原先的理解是多么地肤浅。文章背后隐含的哲学深意倒是如今才得以领会的。

    照庄子所讲的这个寓言来看,庖丁其实应该算是一位世外高人,他展示解牛技艺的过程,隐喻出为人当顺任自然、含藏收敛、动静相宜、行事谨慎的哲理。依我所见,老子、庄子这些先哲们是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按照世俗的标准,老、庄之流的清贫生活是多少有些惨淡的,但一般人哪里知道,这些智者们从人生中获得的幸福满足与欣愉又是无人能比的。人生是个既复杂又简单的生命运程。说它复杂,是因为物质、精神、情感、事业、生死等等诸多相互关联、互相牵制的因素纠结其中,充斥着喜、怒、哀、乐、贫、富、毁、誉的波折与流变;说它简单,是因为人生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得与失不断交替转化的过程,物质的得失,精神的得失,生命的得失贯穿始终。正因如此,佛家将人生看作苦海,把在海中沉浮的人生希望寄托于极乐世界。不过,能做到六根清净的人总是少数,要想建立快乐适宜的生活状态,却惟有智慧之人才能做到。

    智慧是一种辨析判断与创造的能力。它不仅与智商有关,同时也与社会经验、价值取向和人生观有联系,它的很大一部分源自于对人生的体悟。在社会生活中,无论从商、治学或是走仕途,聪明的人总能占得先机;而有智慧的人则会在得失交织的人生中为自己选择一种快意自适的生活。

   有智慧的人,是顺任自然、率性而为的人。他们的聪明是向内而非逐外的。庄子说,“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只有首先认清了自己,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的,才能摆好位置,打下良好的根基。是怎样的人就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出发点对了,才有可能走上正确的道路;在浮光掠影、纷纷扰扰的生活中,才能够不盲从,不顾此失彼,找到人生真正的快乐所在。一个回乡养猪的大学生或是一个在街头擦鞋的研究生,如果他们的这些选择是出于内心的喜好和意愿,那么应该说他们从中获得的满足快乐与高薪要职带给其他人的快乐是同等的,因为真正的快乐是发自于内心,并非出于别人的目光。

    有智慧的人,是懂得重生养神,内敛含藏的人。人生之中,生命为大,没有了生命,又何谈人生的种种?放眼望去,到处可见为了外物而奋不顾身的人们,不论各自的目的如何,在佩服其精神可佳的同时,也为他们多少带有急功近利色彩,透支生命的做法感到惋惜。在世为人,首先要懂得养护生命。尊重自己的生命,同样也是对亲人、对社会的尊重。重生,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爱惜形体,涵养精神,形神合一才构成健全完整的生命。

    智慧之人爱护生命,他们对物质的追求明白有度,不以伤身违性为代价,所谓“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身形康健,自然能体会人生之乐,从容地享受生活。能够做到不见利轻身的人,多是善于修身养性的,即老子所说的“为腹而不为目”。不过分地寄托于外物,也就不会随外物的转变而动摇心志,保持内心的平和恬静。面对外部世界的变化,适时调整应变,不因得失过于劳瘁精神。修养心性,内逐而不外溢,就可长久的感受到发自于内心的愉悦与幸福。

    有智慧的人,是明晰生命与命运本质的人。人生相对于浩瀚之界而言是极短的瞬间,无论某人的存在与否,世界都会按照它固有的轨迹运行。物量的增减,时序的变化,生死的交替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得到与失去也不是永远的,运命的流转难以预见。所以智者得失听其自然,明了应变,安心于不同的人生境地。不去汲汲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东西,不奢求命运所无可奈何的事情,不让外物的得失搅扰内心的安宁与平衡。

    庄子言,“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一语道破生命的本质。且不说外物的流转变化无常,生命的往逝也是不可知见的。活着就要充分享受生命赋予的快乐,珍惜亲友相聚的缘分。面对生,“怵然为戒”;面对死,安心接受自然的命运,将生死都视为人生的必由之路。抛弃贪欲,放下生死的人才会拥有豁达的心胸。在物质与利益上不与人过多计较,不耗费心机于争权夺利之事。对人常持宽容之心,不会一味陷入情感的纠葛,拥有时以诚相交,当放弃时也并不拖泥带水。宽以待人的人,实际上是宽容了自己,心中极少怀有怨恨,没有精神的包袱,所以活的释然轻松。

    有人说人生如一场大梦,赤条条而来,两手空空而去,凡事皆如过眼烟云,不变的惟有真性情。了解了生命的本质,悟到了命运的往复之理,就不会将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人生目标。因为这些身外之物往来无常,现在得到,也许将来还会失去,失去了就惶惶不可终日,或者舍身以求,这都不是明智之举。智慧之人常以平和泰然之心面对人生,得到并不沾沾自喜,失去也不沮丧懊恼。因而行事宽缓从容,知进知退。他们明白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知道命运于所有人均是公平的,故不与人攀比。攀比之人总有不如人之处,便永无自得之心。庄子把这种人称为只羡慕别人而不欣悦自己,求别人有所得不自求欣悦的人,只是适于别人的安适而不自求安适的人。而知足之人不因利禄累害自己,心意自得的人遇到损失也不忧虑,修养内心的人没有爵位也不羞愧,所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样的人生一定是充满恬和之乐的。

    由此看来,有智慧的人为自己选择的不一定都是成功的生活、辉煌的生活、富裕或者轰轰烈烈的生活,却一定是快慰自适的生活。智慧之人崇尚自然的人生状态,明白什么是真正需要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什么是于己无益的。他们不一味顺随世俗的成见,不以俗成的标准评判自己,只求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生活状态。他们长于自省,不断纠正行为的方向,审慎地避开可预见的障碍。无论旁人怎样看待,他们从自己选择的人生状态和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是快乐和满足。

    许多媒体都报道过一些关于人群幸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一定程度上,财富与幸福并不成正比。俗语说,“罗绮千箱,不过一暖;食前方丈,不过一饱。”并不是说创造物质生活有什么不对,相反,在很大程度上,对物质的创造是促进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只是所谓爱财,也须有道。这个“道”,不仅涉及道德的范畴,也包括恰当的方式,包括一个度的把握。不仅是财富,幸福与名利的关系都是如此。其实,快乐的内容很简单,它只与人性最天然、本原的方面有关。如果说追求物质的富裕,追求人生的成功,是为了更幸福,那么在追求的过程中反而失去了生活中最根本、自然的生存快感,岂不又是本末倒置了吗。我们倒是可以向智者们借鉴一二,从他们对人生透彻的认识,对精神与生命的养护,从他们游刃有余的行为技巧中,找到自己快乐人生的准则。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智若愚为真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