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哈工大MOOC(3)应用层协议,

P12
为什么需要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设计许多的组成部分
主机(host)
路由器(routerss)
各种链接(links)
应用(applications)
协议“protocols
硬件,软件”

分层结构
不光光是软件领域,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是经常使用的,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网络体系结构是从功能上描述计算机网络结构的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简称为网络体系结构是分层结构的network archtecture
每一层遵循某个、写网络协议完成本层功能的
计算机网络体系机构是计算机网络的各层的以及协议的集合
体系结构是抽象的
为什么采用分层结构?
结构清晰的,有利于识别复杂系统的部件以及关系
分层的参考模型(reference model)
模块化的分层易于系统更新,维护,
任何一层服务的实现的改变对于系统其它的层都是透明的
例如:登机过程的改变并不影响航空系统的其他的部分(层)
有利于标准化

分层是否有不利之处?
系统效率变低了,
entity实体表示任何可发送或者接受信息的硬件或者软件进程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和集合,协议是水平的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和集合,协议是水平的

协议是水平的
任一层实体需要使用下层的服务,遵循本层的协议,实现本层的功能,向上层提供服务,服务是垂直的

实体是表示任何可发送或者接受的信息的硬件或者软件的进程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协议是水平的
任一层的实体需要使用下层的服务,遵循本层的协议,实现本层的功能,向上层提供服务,服务是垂直的

下层协议的实现对于上层的服务用户来说是透明的
同一个系统的相邻层实体之间通过接口进行交互,通过服务访问点SAP,(Sservice Access Point),交换原语,指定请求的特定的服务

服务访问点SAP,交换原语,指定请求的特点的服务

同系统的相邻层实体之间通过接口进行交互,通过服务访问点SAP,交换原语,指定请求的特点的服务,

P13 OSI参考模型1
开发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4年提出的分层网络体系结构,目的是支持异构网络体系的互联互通
异构网络系统历的国际标准
理解网络通信的最佳的学习的工具
理论成功,市场失败了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
OSI参考模型解释的通信过程
主机A-》中间系统-》主机B

主机A要完成七层的功能
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并不是物理上到达的,链路,物理介质上通过信号传输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协议是对等的水平的,
相邻的层之间通过接口,
端到端的层次,
OSI参考模型数据封装的通信过程
主机A用户数据-》主机B
永英曾-》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为什么要进行数据封装?
增加控制信息
构造协议数据单元PDU
控制信息主要包括:
地址Address:标识发送端/接收端
差错检测编码(Error-detectiong code)用于差错检测或者纠正
协议控制(Protocol control):实现协议功能的附加信息,如:优先级(priority),服务质量(QOs)和安全控制等

P14:
OSI参考模型(2)
物理层的功能
实现每一个比特的传输
接口特性
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规程特性(过程特性)

比特编码
用什么来表示0,什么来表示1,
什么调制技术,编码技术等
数据率
比特同步
时钟同步,
发送设备和接受设备之间
传输模式
按照什么方式来传输
单工(Simplex)
半双工(half-duplex)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物理层解决了单一比特的传输

逻辑的数据链路层上一层网络层加头加尾构造帧,
负责结点-结点-(node-to-node)数据传输
组帧(Framing)
物理层只能发送比特
物理寻址(Pyysical addressing)
在帧头当中增加发送端/或者接受端的物理地址标识数据帧的发送端或者接收端

尾部差错检测等信息
物理层只能够发送比特,谁来接受是不清楚的,物理寻址
数据链路层寻址,
在帧头当中增加发送端/接受端的物理地址标识数据帧的发送端或者接收端
流量控制(Flow control)
避免淹没接收端
差错控制(Error control)
检测并且重传损坏或者丢失帧,并且避免重复帧
访问(接入)控制(Access control))
在任一给定的时刻决定哪一个设备拥有链路(物理介质)控制使用权
网络层功能?
负责源主机到目的主机数据分组(packet)交付
可能穿越多个网络
网络层
传输层数据单元-》去往数据链路层
负责源主机到目的主机数据分组(packet)交付
可能穿越多个网络
邮政地址,全局唯一的
逻辑寻址(logical addressing)
全局唯一的逻辑地址,确保数据分组被送到目的主机,比如:IP地址

网络层功能
路由(Routing)
路由器(或者网关)互连网络,并且路由分组至最终目的主机
路径选择
分组转发

DT data S D 23 09
会话层
传输层(段)
网络层
负责源-目的(端到端)进程之间的完整的报文的传输
传输层
分段和重组
SAP寻址
确保将完整的报文提交归给正确的进程,比如端口号

S-PDU-》
P15:
传输层
分段,重组
SAP寻址
确保将完整的报文提交给正确的进程,比如端口号
流量控制
连接控制
差错控制

会话层
对话控制(dialog controling)
建立维护
同步(synchronization)
在数据流当中插入同步点
最薄的一层

表示层的功能
处理两个系统之间的交换信息的语法和语义的问题synatx and semactics
数据表示转化
实现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之间的交换信息的语法和语义的关系
转换成为主机的独立的编码
加密/解密
压缩/解压缩

应用层功能
HTTP ,FTP ,SMTP
支持用户通过用户代理(比如浏览器)或者网络接口使用网络(服务)
典型的应用层服务:
文件传输(FTP)
电子邮件(SMTP)
Web(HTTP)

TCP/IP参考模型
HTTP/SMTP//DNS/RTP
先有协议后有模型

IP可以为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提供服务

五层参考模型
应用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综合了OSI和TCP、IP的优点
5层参考模型
应用层

应用层:支持各种网络应用
FTP,SMTP,HTTP
传输层
:进程,进程的数据传输
TCP,UDP
网络层:源主机到目的主机的数据分组路由的转发
IP协议,路由协议等
链路层:相邻的网络元素(主机,交换,路由器等)De数据传输
以太网(Ethernet),802.11(WiFI),PPP
物理层:比特传输

5层模型的数据封装
交换机两层:链路层和物理层
路由器:网络层,链路层,物理层
报文: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物理层

P16:
1961-1972早期分组交换原理的提出和应用
1961:Kleinrokc排队论正式分组交换的有效性
1964:Baran:分组交换应用于军事网络
1967: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1969:第一个ARPAnet结点的运行

19722年:
ARPAnet公开延世
第一个主机-主机协议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
第一个电子邮件
ARPnet 15个节点

1972-1980网络互连,大量的新型的私有的网络的涌现
1970:在夏威夷构建了ALOHAnet卫星网络
1974年;Cerf与Khan提出了网络互连体系结构
Cerf与Khan网络互连的基本原则:
极简(minimalism)
自治(autononmy):不需要改变内部网络实现网络互连的
尽力服务(best effoort service)模型
无状态路由器
分散控制

1976年Xerox设计了以太网
70s后期:
私有网络体系结构:DECnet
SNA,XNA
固定长度分组交换:(ATM先驱)
1975年:ARPAnet移交给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管理
1979:ARPAnet拥有了200个节点
1980-1990新型网络协议与网络激增
1983:部署TCP/IP
1982:定义了smtp:电子邮件协议
1983年:定义了DNS
1985年:定义了FTP协议
1988年,TCp拥塞协议
新型国家网络
CSnet,DITnet,NSFnet,Minitel(法国)

1990s早期:ARPA退役
1991:NSF接触NSFnet的商业应用限制(1995年退役)由私营企业经营
1992年,因特网协会ISOC成立,
1990s后期,Web因公
超文本(hypertext)[Bush 1945,Nelson,1960’s]
HTML,HTTP:Berners-Lee
1994:Mosaic,Netscape浏览器
1990‘s后期,Web开始商业应用

1990‘s后期-2000‘s
更多的极受欢迎的网络应用,即时消息系统(比如QQ),P2P文件共享
网络安全引起重视
网络主机约达50000,网络用户达到1亿以上的
网络主干链路的带宽达到Gbps
2005-今
-7.5亿主机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宽带接入的快速部署
无处不在的高速无线接入快速增长
出现在线社交的网络
服务提供商(比如Google,Microsoft)创建其自己的专用网络,
绕开Internet,提供即时的接入搜索,email等服务
电子商务,大学,企业等开始在云当中运行自己的服务
Amazon

P17:应用层
网络应用体系结构
客户机/服务器
P2P
混合结构
网络应用的服务需求
可靠性,
带宽,
时延

Internet传输层服务的模型
TCP,UDP
特定的网络应用协议
HTTP:SMTP,POP,IMAP
DNS,P2P应用
socker计算机网络哈工大MOOC(3)应用层协议,_第1张图片
socket编程
TCP,UDP

P18:网络应用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哈工大MOOC(3)应用层协议,_第2张图片

网络应用有哪些特点?
与单机应用有哪些本质性的不同?
网络应用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体系结构?

网络应用的体系结构
客户机、服务器结构(client -server,c/s)
点对点结构(Peer-to-peer,P2P)
混合结构(Hybrid)

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网络应用应该采取什么体系结构?
网络应用的体系结构
客户机/服务器结构(client-server,c/s)
点对点结构(peer-to-peer),p2p
混合结构(hybrid)计算机网络哈工大MOOC(3)应用层协议,_第3张图片
服务器
7*24小时提供服务
永久性访问地址、域名
利用大量的服务器实现可扩展性
同时请求服务的数目很多,分布式,可扩展性
农场

客户机

服务器的消费者
与服务器通信,使用服务器提供的服务
间歇性接入网络
可能使用动态IP地址
不会和其他的客户机直接通信

Web
服务器:运行Web服务器软件

计算机网络哈工大MOOC(3)应用层协议,_第4张图片

纯P2P结构
没有永远在线的服务器
任意端系统/节点之间可以直接通讯
节点间歇性接入网络
节点可能改变IP地址
优点:高度可以伸缩
缺点:难以管理计算机网络哈工大MOOC(3)应用层协议,_第5张图片
混合结构:
Napster:
文件传输使用P2P结构
文件的搜索采用C/s结构-集中式
每个节点向中央服务器登机自己的内容
每个节点向中央服务器提交查询请求,查找感兴趣的内容

Napster
文件传输采用P2P结构
文件的搜索采用C/S结构-集中式
每个节点向中央服务器等登记自己的内容
每个节点向中央服务器提交查询请求,查找感兴趣的内容计算机网络哈工大MOOC(3)应用层协议,_第6张图片
思考题你:
为每种体系结构找出5中以上的网络应用
从多个方面/角度对比三种体系结构的优缺点

P19网络应用进程的通信
网络应用进程的通信计算机网络哈工大MOOC(3)应用层协议,_第7张图片
进程:主机上运行的程序
同一个主机上运行的进程之间如何通信?
进程之间通信机制
操作系统提供
不同的主机上运行的进程之间如何通信?
消息交换
报文交换
客户机进程:发起通信的进程
服务器进程:等待通信请求的进程

采用P2P架构的应用当中有没有客户机进程和服务器进程之分?
有的,也需要通过消息交换
套接字Socket
操作系统提供的一种抽象
计算机网络哈工大MOOC(3)应用层协议,_第8张图片
进程之间通信利用socket发送/接受消息实现
类似于机芯
发送方将消息送到门外邮箱
发送方依赖(门外的)传输基础设施将消息传到接收方所在的主机,并送到接收方的门外,接收方从门外获取消息
传输基础设施向进程提供API
传输协议的选择
参数的设置
如何寻址进程?
消息传输,消息交换
消息发出去之后,如何寻址继承?
网络世界里面非常普遍的问题,不同主机上的进程之间通信,那么每个家进程必须拥有标识符
如何寻址主机?IP地址
端口号/Port number
为主机上每个需要通信的进程分配一个端口号
HTTP Server:80
Mail Server:25

进程的标识符
IP地址+端口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应用层协议:
网络应用需要遵循应用层协议
公开的协议
由RFC(REQUEST FOR COMMENTS)定义
允许互相操作
标准化
HTTP,SMTP。。。
RFC文档
私有协议:多数P2P文件共享应用

应用层协议的内容
消息类型type
请求消息
响应消息
语法syntax格式
消息当中有哪些字段
每个字段如何描述?
字段的语义:
字段当中的信息的含义
规则rules
进程合适发送响应消息
进程如何发送响应消息

进程之间的消息的交换,IP地址+端口号

计算机网络哈工大MOOC(3)应用层协议,_第9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