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TPS和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

学习性能的人,一定看吐过一张图,现在让你再吐一次。如下:2、TPS和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_第1张图片

在这个图中,定义了三条曲线、三个区域、两个点以及三个状态描述。

1、三条曲线:吞吐量的曲线(紫色)、使用率 / 用户数曲线(绿色)、响应时间曲线(深蓝色)。

2、三个区域:轻负载区(Light Load)、重负载区(Heavy Load)、塌陷区(Buckle Zone)。

3、两个点:最优并发用户数(The Optimum Number of Concurrent Users)、最大并发用户数(The Maximum Number of Concurrent Users)。

4、三个状态描述:资源饱和(Resource Saturated)、吞吐下降(Throughput Falling)、用户受影响(End Users Effected)。

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对这张图的引用。应该说,做为一个示意图,它真的非常经典,的确描述出了一个基本的状态。但是,示意图也只能用来做示意图,在具体的项目中,我们仍然要有自己明确的判断。

我们要知道,这个图中有一些地方可能与实际存在误差。

很多时候,在重负载区中,资源饱和TPS达到最大值之间,并不是在同样的并发用户数之下的。比如说,当 CPU 资源使用率达到 100% 之后(资源饱和),随着压力的增加,队列慢慢变长,但是由于用户数增加的幅度会超过队列长度(服务器会接收访问,但是资源处理,然后就是请求超时),所以 TPS 仍然会增加,也就是说资源使用率达到饱和之后还有一段时间 TPS 才会达到上限。

大部分情况下,响应时间的曲线都不会像图中画得这样陡峭,并且也不一定是在塌陷区突然上升,更可能的是在重负载区突然上升。在重负载区这个过程中资源使用趋于上上并达到饱和,所以在此过程中,响应时间的曲线已经趋于向下。

另外,吞吐量曲线不一定会出现下降的情况,有些控制较好的系统在队列上处理得很好,会保持稳定的 TPS,然后多出来的请求都被友好拒绝。

最优并发数这个点,通常只是一种感觉,并没有绝对的数据用来证明。在生产运维的过程中,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会更为谨慎,不会定这个点为最优并发,而是更靠前一些。

最大并发数这个点,就完全没有道理了,性能都已经衰减了(TPS下降,响应时间增长),最大并发数肯定是在更前的位置呀。

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误区,压力工具中的最大用户数或线程数和 TPS 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项目实施中,有经验的性能测试人员,都会更关心服务端能处理的请求数即 TPS,而不是压力工具中的线程数。这张图没有考虑到锁(线程锁阻止线程并发,多核CPU也只能使用1核)或线程等配置不合理的场景,而这类场景又比较常见。也就是我们说的,TPS 上不去,资源用不上。

所以这个图默认了一个前提,只要线程能用得上,资源就会蹭蹭往上涨。这张图呢,本来只是一个示意,用以说明一些关系。但是后来在性能行业中,有很多没有完全理解此图的人将它做为很有道理的“典范”给一些人讲,从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误解。

我们简化出另一个图形,以说明更直接一点的关系。如下所示:
2、TPS和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_第2张图片
上图中蓝线表示 TPS,黄色表示响应时间。

在 TPS 增加的过程中,响应时间一开始会处在较低的状态,也就是在 A 点之前。接着响应时间开始有些增加,直到业务可以承受的时间点 B,这时 TPS 仍然有增长的空间。再接着增加压力,达到 C 点时,达到最大 TPS。我们再接着增加压力,响应时间接着增加,但 TPS 会有下降(请注意,这里并不是必然的,有些系统在队列上处理得很好,会保持稳定的 TPS,然后多出来的请求都被友好拒绝)。

最后,响应时间过长,达到了超时的程度。

2、TPS和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性能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