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鑫
● 行业:教育
● 在一堂的学分:94
去年我们正在做一个创业项目,当时我还不是一堂的学员,对低成本验证没有任何概念。
在没有充分调研客户需求的情况下,就做了一个线上教学视频的APP,想用免费模式吸引流量。
于是花了大几十万把功能打造得比较完善,然后投放市场之后效果非常不理想。
恰巧投放市场的时候,是春节期间,也是今年疫情前期。
疫情期间我认识了一堂,然后学到了很多创业经,虽然当时还是小学生水平,但已经有初步风险意识和精益思维。
根据我们对上线推广的数据分析,找出了APP上线失败的几大因素。
比如线下名师没有经过吸粉的过程,没有网络红人效应。说白了就是你再牛逼附近的人都认识你,但网络上的人不认识你,不买账。
又比如课程价格策略设置不合理,免费课程没有进一步吸引收费的策略。
而最大的因素是我们之前主打的核心商业模式是线上课程转线下报名,疫情导致线下门店不能开张,所以商业模式彻底歇菜。
因此根据精益思维,在2月底我们暂停了该项目所有业务及时止损,立即寻找符合疫情长期存在这个基本事实的情况下的其他创业方向。
回顾这个项目的整个历程,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叫“亡羊补牢”。
还好为时未晚,虽然前期已经花费了大几十万的研发费用,但也节约了大几十万上百万的推广费用。
在一堂创业课学习之后,特别是学习了本次低成本验证的训练营之后,我重新复盘这个项目的前半段经历。
应该先不做APP,用抖音等短视频工具+小红书等内容分享软件先免费发一些简单有效的教学视频和文章,吸引早期铁粉,然后在留言区域互动收集一些客户建议。
再做APP扫码预告海报来收集有多少潜在客户愿意使用该APP,并愿意为此付钱。如果比例较高则可以先开发一个简单的APP再快速迭代。
如果比例较低则可以邀请部分潜在客户聊一聊为什么不愿意,希望从哪些方面改进,再分析是否可行.
可行则改进之后再试验一次,不可行则直接放弃,立即寻找新的创业项目。
总之,非常感谢一堂创业课让我这个创业菜鸟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快速成长为创业老兵.
还为我们公司真正节约了大几十万上百万的踩坑费用以及未来几百上千万的踩坑费用。
杜超伟
● 行业:教育
● 在一堂的学分:20
举一公司内部孵化的项目作为例子吧。
3个创始人技术出身,同一个海外某知名建筑学院出身,和公司的高层力争要作为本年度孵化项目之一,项目为教育用“stem细胞机器人”并且签下了军令状。
项目立项的初衷很美好,推进的时间轴设想的也很完美。
从开始的设计、打样、小货、众筹(尝试效果)、参展和KA谈判,大货且大火。洋洋洒洒的立项报告预测了未来1年的项目进展。
然后团队的关注点却仅仅在产品上。
从一开始的就忽视了用户可接受度、价格是敏感与否,市场的竞品到底如何,卖的好的原因是什么,坏的原因是什么,
团队本应快速出小样去进行短平快的测试产品逻辑是否可行,如在1个月内只出5、6件产品,能进行2-3个形态的组合去学校、教育机构进行兴趣调研,功能调研。
但团队却一直在闭门造车,花了大半年完成了整体40余件的组件的设计、打样、小件。
终于要进行众筹了,发现众筹的门道不清楚,连怎么买量让众筹成功都没搞清楚,最终众筹都失败。
同时也发现了产品本身的一些不妥之处,如是否要增加蓝牙模块,增加模块成本又会上去等等等问题。
最终产品上市后,又因为动则几百块的套装导致销售惨淡,最终项目以失败告终。
上述的案例很好的阐述了,短平快的求证和小步迭代的理念。
产品一定要不断地去接触市场,切不可自己一直YY一直爽,最终项目/业务流产。
郁金星
● 行业:教育
● 在一堂的学分:66
【案例背景】
我们做了一个少儿财商教育产品,帮助父母和孩子通过游戏化的方式来了解和学习财商的价值,并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同时促进亲子关系。
【案例复盘】
一、问题找错:
我们找了一家幼儿园,通过对50多位父母的沟通,确认了他们是有这样的需求的,并且愿意接受的价格大约在500-1000元之间。
产品正式开始批量售卖后,我们才发现真问题。
该桌游产品游戏规则比较复杂,家长买回去后,自己是看不懂游戏规则的,必须有人指导,通过学习后才能掌握。
同时该桌游产品玩一局耗时大约1.5小时,家长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这么多时间来陪孩子玩游戏的。
因此家长买了以后,跟孩子简单玩了一下玩不会,就放在一边不玩了,导致的结果就是没有复购和推荐。
所以,这个产品本身就是非刚需的低频需求,没有解决用户的根本需求;
二、方案做错:
用户真的需要一款桌游产品才能进行孩子的财商教育吗?
显然不是,家长还可以通过阅读、漫画、生活实践等等方式来做这件事,所以我们对如何解决问题层面思考的太主观性了;
三、过早优化:
验证需求之后,我们决定开发这款产品。
通过近一年的开发,耗资150万元,我们开发出一款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玩的实物桌游,定价365元,开始在幼儿园做产品测试。
这就导致了前期开发成本很高,周期很长,没有明确核心需求就过早优化打磨产品,浪费了大量资源;
四、过早扩张:
产品初期测试效果还不错,父母和孩子在老师的教授和引导下,玩得很开心很投入,反馈也很好,家长乐于购买。
于是我们决定正式投产,招募代理商销售产品。
结果代理商初期卖了一些产品后,由于没有复购和转介绍,就再也经营不下去了,这就属于典型的过早扩张;
五、转型过慢:
当时我们不认为是产品本身和需求的问题,还是坚持认为我们的营销方式需要调整。
我们改变了推广方式,在幼儿园教老师学会玩这款桌游,再由老师教家长和孩子们一起玩,但这样的方式导致用户教育成本非常高,销售渠道也变得很复杂。
单纯的获客成本已经远远高出产品价格,所以产品再卖出80多万元后就再也卖不动了,项目宣告失败。
当时的项目负责人对此倾注了大量心力,对产品很有情感,发现问题后,没有依然下决心转型探索其他方式,而是一条路走到黑,这也是非常值得反思的!
以上,我们这个项目几乎犯了所有的错误,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分享出来给其他同学借鉴吧!
金俏
● 行业:教育
● 在一堂的学分:59
我们的项目是AI+AR赋能儿童体智能课,已经获得杭州人工智能小镇2020年第一批项目评审。
回顾8个多月的项目历程。从创业浪费解读复盘和低成本验证2个角度复盘,发现如果项目开始就有这个底层逻辑,可以减少几十万的验证成本。
1、 找错需求痛点
3-6岁儿童缺乏运动的场馆,缺乏适合中国孩子体质的课程,更缺乏吸引他们科学运动起来的方法。
这个需求痛点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的,为了验证需求的确定性,花费了巨大的时间和费用。
团队想尽办法,寻求合作,最终通过自营教室的方式完成验证。
万幸需求痛点没有找错,对于特殊孩子如感统失调和自闭症,尤为需要声光电和动画的刺激吸引,效果更好。
2、 解决方案找错
通过AR技术实现沉浸式与小青蛙等小动物一起玩一起动,使用肢体识别等算法引导孩子有氧运动,通过数据分析运动效果。
合伙人具有多年儿童体智能教育专业经验的教师,与开发团队深度磨合设计课程,AI技术不断落地。
解决方案验证方向正确,但是过程中耗费了不少资源。其中特别是广角摄像头的SDK开发,绝对入坑。团队试过国外的效果最好,但是价格昂贵。
改用国内乐视定制的一款,耗了近1个月,发现没有生态,什么插件都要自己写,真是要命的。
团队最终开会放弃这个技术方案,但已经花了近10万元的研发成本。
所以应该早点找到更牛的人讨论技术方案选型,避免使用完全没有生态的硬件和软件。现在团队采用手机摄像头,自主积累动作捕捉算法,已经取得一定的领先。
3、 过早优化
作为创始人,真的太想憋大招,总是希望向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所以一直有忍不住优化一些小细节,看着研发投入不大,累计起来还是吓人一跳。
所以真的需要一个好的财务合伙人才好,可惜大部分创业团队都养不起高配的CFO。财务背景的人都想赚快钱,不愿意加入团队创业。
只能由联合创始人学习,时刻劝阻憋大招的创始人适度优化。
4、 过早扩张
为了融资,解决资金问题,总是被要求去扩张做市场,其实这才是找死的节奏,精益创业逻辑真的太棒了。
先要达到基本盈利点,稳住打磨一段时间。看准了,再扩张。
中国合伙人的俞敏洪多次决策不要扩张太早,也是正确的选择。
5、 转型过慢
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导致儿童体智能线下课程彻底停摆。
幸亏租的场地有限,迅速退组。但是转型线上仍然是非常痛苦的过程,运动是很难通过线上取得好的效果。
特别是儿童,所以有计划场景化非常重要。
团队进行了艰苦的开发探索,比较了大量竞品的直播体能课。
打磨自己的AR+AI直播体能有氧运动课,终于在六一儿童节可以面世推广啦。这几天,团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花了这么久的时间,是不是转型太慢了。
怎么能够更快一点呢。从4月开始研究学习短视频+直播+私域流量的模式,也才刚刚开始运营。
看来快速业务转型是真的太难。
6、 闭门造车
为了验证AI+AR能够吸引孩子快乐运动,达到训练体能的目的。我们花费了6个月的时间,整个团队一直在闭门造车,憋大招。
无法快速与孩子互动,看到验证反馈。但是总觉得还没有做好,不能和家长沟通。
好了,案例就讲完了。
如果你没听过我们的课,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就可以报名了。
目前只要1折,19.9元,而且每人仅有一次报名的机会。
(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刻报名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