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我们能每天准时相见
你的加星和在看对我们非常重要
点击电影铺子 → 主页右上角 → 设为星标
★
如果粗略地将诺兰式的“烧脑”视为理科生式的,那理查·考夫曼的“烧脑”便自然而然要被划归到文科生的范畴了。
考夫曼曾作为编剧,凭借《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暖暖内含光》和《改编剧本》被大家所熟知。
在导演之路上,他依旧探索着自己的创作风格,以奇怪的手法讲奇怪的故事,别有几番风味。
他的新作品,由Netflix出品,讲述方式可谓不走寻常路。
具体是部什么片,我们先卖个关子。
但可以肯定地说:它绝不简单。
《我想结束这一切》
“我想结束这一切”,是本片女主角多次重复的一句独白。
当她面对自己难以为继的恋情时,内心深处总念叨着这句话。
她想结束这一切,但该如何下定决心斩断关系呢?
她觉得,人在恋情保质期过后仍倾向于继续停留其中,这也许就是人性吧。
因为另一种做法需要太多精力,需要果断。
而人选择留在不健康的恋情里,因为那样更简单。
她坐上了男友杰克的车,车开往杰克父母家,后者准备带她与自己父母共进晚餐。
见父母,多么正式,如同两人关系迈入某个阶段见证仪式。
可一路上,那句“我想结束这一切”仍不时在她脑海中翻来覆去。
但当我们以为故事仅仅是围绕这段濒临破裂的情感时,他们驶向的,却是一段疑点重重的意外旅行……
01
“烧脑”,或许是这片给部分观众留下的最直接印象之一。
甚至如果看得不认真,这“烧脑”简直变成了“云里雾里”。
但费脑子的内容我们暂且往后放,先来说说这片给人的直观气质。
虽然气质这种东西,三言两语难以具象,但一个字粗略概括,便是“怪”。
这片可谓看着看着便不对劲起来。
而不对劲之外,还掺着点瘆人。
惨死的牲口,
怪异的父母,
暴雪肆虐的漆黑车道,
荒野校舍,
……
这些单剔出来颇有恐怖片色彩的元素出现在影片里,难免在人心里敲起不安的鼓点。
免不了惶惶忐忑想:不会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吧?
当我们看着女主抵达杰克乡间的家中,与他古怪的父母共进晚餐时,某种诡异的气氛便丝丝爬上心头。
偏僻的农村,暴风雪的天气,在封闭的屋子里跟言行古怪的人共处一室。
她几乎被困在了一个难以逃脱的空间内。
那对父母脸上总挂着某种不合时宜的神态,表情略微僵硬,叫人拿不准他们真实的情绪,唯恐会骤然翻脸。
与他们打交道就仿佛玩单机的扫雷游戏,稍有不慎便会炸翻整盘局。
他们时而说一些低俗的话——
“食物待会就冷了,跟穿铜乳罩女巫的乳头一样冷。”
听得叫人起鸡皮疙瘩。
女主角多次向杰克表示自己想离开,却屡屡被忽视,那种被困住了的感觉一阵又一阵地袭来。
而当他们终于离开了那栋房子,驱车驶入暴风雪肆虐的黝黑车道上时,她也没能如愿回到自己家中,被男友载去了一座荒野的校舍……
不得不说,这片也虽不是正儿八百的恐怖片,但在营造诡异阴森的氛围上,可谓恰到好处。
即不会让人吓破胆,又耸动着观众心底的不安暗流涌动。
这种诡异感并非本片的核心内容,却在大量略显晦涩的内容中,给了观众小剂量的情绪支撑。
说起来,在文艺的基调下穿插些骇人的遐想,还怪有点别出心裁的意思。
02
“有时候,想法比行动更接近事实、现实。人说的话、做的事都可以假,但想法假不了。”
这句台词,与全片伊始闻名影史的库里肖夫实验,为观众圈出了一个关键词——
“意识”。
由“意识”,可以展开出与之相关“意识流”概念。
这个概念,强调了思维始终在“流动”的不间断性,及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的特点。
至于为什么要突然扯出一个概念?
其一是因为,它在近现代以来逐渐为人们所知,并为文艺创作者所运用。
更关键的则是,《我想结束这一切》这部影片恰好有“意识流”的味道。
库里肖夫实验片段
片中,不论内容、形式,几乎都被考夫曼处理得有把玩意识特性的实验意味。
在杰克父母家的那场戏,除了诡异,观众还眼睁睁地看到了不科学的事。
那栋房子内,杰克父母的形象在年轻、中年、暮年之间切换的出现。
他们时而是布满老年斑的佝偻中老年,时而是靓丽姿态的中青年,时而是呼吸垂危卧病在床的暮人。
过去、当下、未来,就这么错落地交织在一起。
时间被考夫曼解构了,他让观众匆匆浏览了一番时间的痕迹,也让他们化作了时间的风,穿透了戏中人。
而当观众的视野抵达荒村校舍时,片中情节的意识流特质更明显起来。
杰克进入校舍后,便失踪了。
我们只看到了一个头发发了白的清洁工。
随着情节往下走,我们开始意识到,似乎那个清洁工便是杰克。
是中老年时的杰克。
如此情节,几乎显得有些错乱。
但这也是所谓“烧脑”感受的由来。
它放弃了流畅的古典叙事,给情节注入了意识流。
剧情不再是逻辑理顺后的成果,而是宛如人头脑中飘忽跳跃的思绪。
观众看到的并非清晰的具象,倒是如同一幅现代抽象画。
线条与色彩,事物与话语在影像中流窜。
而这,也是考夫曼的讲述视点与技巧的特别之处。
03
虽在剧情逻辑上有些“烧脑”,但《我想结束这一切》倒还谈不上艰深,但晦涩却还是有些的。
毕竟全片的大段对话中,穿插了不少需要知识铺垫,才能很好消化的内容。
在两段加起来超过半小时的公路戏中,男女主人公的对话中夹带了人文科学艺术等相关内容,一下将影片的思想范畴拉大了。
大量的思辨内容构成的独白和对白,本身是意识流的体现。
它们多次涉及亲密关系与女性的处境问题,也借此抛出了主人公对一些问题的见地。
两人聊到一首叫《狗骨》的诗。
那诗字里行间满是灰丧。
“回家很可怕”
“而家庭生活的沉默和乌云,仅仅只会徒增普遍的不适感”
“太阳像个疲惫的妓女一样起了又落
天气犹如折断的肢体一样毫无起伏”
片中的杰克对于家的情感似乎是消沉的。
他的父母未能给他光鲜的一面,他挣扎在原生家庭里。
他未必认同弗洛伊德把母亲视为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的那套。
可,能把一切不如意的源头都怪罪到某个人身上是诱人的。
虽然或许一个人、一个成年人,到了某个时刻总要为自己的性格负责。
但他在学校里看到的那些孩子,那些被排斥的人,几年后再看到他们,他们身上依然背负着那份重量。
仿佛不讨人喜欢的特质都是与生俱来的,你能看到他们日后的人生,就像一个流脓的伤口。
而杰克也曾是那些孩子中的一个,并始终拖着未能摆脱自卑生活着。
而女主角则多次表达了身为女性的切身感受。
当她被迫给带到荒村校舍,多次直言想离开时,却反复被无视。
车停在杳无人烟的校舍前,杰克借用一首歌表示想跟她发生点什么。
她挑明说那歌是强奸歌。
杰克否认。
而她说:“女生一直说她想要离开,男生一直忽视她,你说那叫什么?”
后来杰克奇幻消失,女主角孤身遇见了校舍的清洁工。
她跟对方打听杰克的下落,继而说起自己第一次遇见杰克时的情景。
说他们没说过一句话,当时人很多,她甚至不曾注意到杰克。
但杰克一直看着她。
她感慨身为女性真是高危职业,连去喝一杯都不行,总被人盯着看。
她觉得杰克是个怪人,并心想:要是我男友在场就好了。
可对此,又说:“这有点悲哀,身为女人,要让一个男人不骚扰你,唯一之道就是和另一个男人在一起。好像你已经被人占有,就好像你是一份财产一样。”
类似的内容源源不断地出现在影片中,透过意识的碎片表达出来,需要观众去一一捡拾。
只是这些冗杂的信息,如果不细细理顺,已然一定程度阻挡了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的可能性。
而这也是部分观众感到乏味、甚至觉得故弄玄虚的地方。
当然,愿意细细体味这种带疏离感交流的观众,大概能体察到更深邃的东西。
甚至,如果观众愿意抛开理性的依附,以单纯的感官去感知,或许也能收获一些情绪的浸染。
它可能是孤独,是诗意,也可能是挣扎与困惑。
可以说,考夫曼的这部作品像一阵风,它没有固定的形状,就这么徐徐地吹着,吹过看它的人。
至于这风是什么模样,便如它开放式的情节那样,可以有多重的解读空间了。
电影铺子
微信 |movpuzi
电影大餐、生活甜点,荤素搭配,常吃不累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喜欢的还可以看《纽约提喻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