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到今天,也就不过20年出头的历史,依然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行业。从经济的发展阶段来看,当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后,普通大众的理财需求会越来越强,也将迎来资产管理行业的春天。最终,任何一个国家的资产管理规模都会和其GDP总量匹配。那么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资产管理公司的规模体量也会达到这样一个数量级,长期看会出现一批全球规模排名前列的资产管理公司。
作为国内头部资产管理公司,嘉实基金近期进行了一次嘉实新十年的投研战略升级。从资产管理行业未来十年的发展出发,布局符合新时代投资框架和用户需求的产品。点拾投资将在未来几个月,为大家带来嘉实基金资深基金经理和高管的访谈,开启一场《布局下一个十年》的系列对话,我们会从各种风格迥异的投资框架,看到不同基金经理背后的投资哲学,以及嘉实基金在主动管理产品的全面布局。
嘉实基金姚志鹏:识别价值成长 做先进产业的“金手指”
导读:在嘉实基金制造行业投资总监姚志鹏的眼中,最完美的投资就是找到推动社会进步的企业,通过长期的买入持有赚到企业从小到大成长的钱。在其职业生涯中,见证过多个涨幅10倍以上的优秀公司。对于姚志鹏来说,最愉悦的就是提前发现这一批优秀的企业,然后在伴随他们成长的过程分享收益。
姚志鹏用产业的眼光看投资,所以在投资上,他把管理层的因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许多买入重仓的公司,都是对管理层进行了多年的跟踪。众所周知,A股市场的波动很大。在股价短期有不错涨幅后依然让姚志鹏坚定持有,或者底部买入时继续下跌中,依然对持仓品种具有信心最大的原因是对于人和产业趋势的认知。
在姚志鹏的性格中,我们也看到了非常典型的成长股特质。他不断在寻找变化,底层的世界观认为只有变化才是这个世界不变的地方,只是不同变化的周期不一样。有些是几年变化一次,有些可能需要几十年。发现变化,把握长期的时代趋势,找到价值能成长的公司,是姚志鹏做投资最享受的地方。当然,仅仅自下而上的问题是容易忽视宏观变化,过去几年姚志鹏也引入了ROE周期性指标作为过滤器,帮他过滤掉景气度在历史高位,而且很难判断持续性的行业。
在我们的交谈中,我们能够强烈感受到他对于投资的热情,对于新事物和生活的热爱。拥抱变化和创新,是他身上很鲜明的人格特质。
以下,我们先分享一些来自姚志鹏的投资“金句”:
1. 投资的本质是分享企业价值,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企业自身的成长,推动社会进步
2. 投资要回归第一性原理,把钱交给正确的人
3. 如果能够识别出这是一个有巨大价值的公司,公司的管理层非常优秀,通过长期持有获得的投资收益是最大的
4. 优秀的管理层,是很重要的安全边际。许多牛股能拿得住,正是因为对公司的管理层有充分认知
5. 我觉得这种底部买股票的不安全感,会给我带来自我鞭笞,强迫我一定要把研究做深
6. 我是理科生出身,不喜欢框架特别复杂,框架尽可能简单,也是为了客观面对这个世界
7. 我不相信会有什么永垂不朽的事情,相信不变最终可能会败给时代
8. 如果未来有20个大的产业趋势,只要抓到几个,就能把业绩做得很好了
9. 我会把目前处于历史ROE景气高点,并且不知道还能持续多久的行业过滤掉
10. 如果不做基金经理,其实我比较喜欢做一个旅游博主,我发现到处旅游,写写点评,看看美食,很自由自在
投资的本质是推动社会进步
朱昂:你是如何看待投资的?
姚志鹏投资的本质是分享企业价值,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企业自身的成长,推动社会进步。金融的本质是一种资源配置的工具,那么作为一名基金经理,我们的工作应该是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在市场里面通过交易或者博弈赚钱,短期三五年可能业绩也不错,但是这个事情不可能长期化,要一直在市场活下去,终究会被证伪。我们投资的长期业绩,必然是要回归到企业价值。
我自己对做投资,有一种很强烈的热情,不断研究和发现新的事物,真的特别有意思。只要看到新的变化,我都会主动去做研究,并且从中找到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优质企业。我曾经挖掘到一个大牛股,看着这个公司的创始人从一个拿着羊汤泡饭,许多基金经理都看不上的普通人,变成了2000亿市值公司的老板,也成为了推动这个时代进步的核心民营企业家之一,这是投资中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朱昂:所以你最享受的是企业价值成长的这个过程?
姚志鹏对的,我们其实在把钱交给这个企业,推动好企业获得融资,这才是金融市场的本源。如果大家都在靠交易赚钱,不真正创造社会价值,那么今天股票市场就不会存在了。投资要回归第一性原理,把钱交给正确的人。在这个挖掘的过程中的出发点是基于推动社会的发展。我长期关注新兴产业领域,希望在比较早期的时候挖掘到优秀的企业。
赚大钱不是靠景气度判断,而是对伟大企业的价值发现
朱昂:在投资中,你希望找到那些能长很大的企业,那么如何找到这些能够长大的企业,规避长不大的公司?
姚志鹏并不是每一个公司都能长大的,能够长大的企业有几个特点:
1.未来的空间比较大,空间决定了行业里面最大公司的市值天花板,不能在特别窄的赛道里面去找;
2.商业模式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生意的方式,你要理解这个公司是怎么做这个生意的;
3.行业竞争格局清晰,竞争格局越好,优秀公司能够挖掘的市场份额就越大;
4.优秀的管理层很重要,比如说大家看到今天的空调行业,放在许多年前并不是很好的商业模式,几乎每一个省都有一个空调厂,做得也是一种加工业,品牌识别度并不清晰。今天能成为寡头垄断的局面,靠的就是优秀的企业家。识别出优秀的企业家,能够赚到价值发现的钱,否则赚的只是行业增长的钱;
我认为投资不能赚行业景气度超预期的钱,这里面运气成分偏多,你怎么能够比别人更好判断行业的增速呢?况且,行业的景气度本身波动就很大,有时候高景气一段时间后,又会低迷一段。投资要有价值发现的能力,才能获得持续的回报。
我有个朋友,对于某消费电子龙头的跟踪很紧密,什么时候订单增加,什么时候订单减少,都领先我们A股市场这一批投资者。他会在订单要增加的时候买入,在订单要减少的时候卖出。最终的结果是,投资收益远远不如拿着这个公司不动。如果能够识别出这是一个有巨大价值的公司,公司的管理层非常优秀,通过长期持有获得的投资收益是最大的。
我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识别资产的价值上,而不是看着市场的热点来回交易。一旦识别出能长大的核心公司,就应该长期重仓持有,除非景气度和估值出现了明显的背离。景气度会有比较长时间的下行,而估值还在历史很高的位置,这时候是需要回避的。
除此之外,识别能够长大的公司,是需要耗费巨大精力的,而且由于单一个股上限只能买10%,我们就必须要扩大自己的能力圈,不能组合里面只有几个超级公司。在投资上,我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识别价值能成长的公司。对于我来说,这也是投资最吸引我的地方。
朱昂:能够在一个公司上赚到足够大的涨幅,要拿得住,取决于对公司的定价能力,没有定价能力才会不断上下车,你怎么建立对优秀企业的定价能力?
姚志鹏定价能力来自对于公司和行业的认知,我做研究员以来,把主要的时间花在构建自己在这方面的认知上,认知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对核心公司产生信仰。看了那么多公司之后,哪个公司好,哪个公司不好,就有识别的能力。
投资不需要买那么多公司,只要把战略级别行业中的战略级别公司找出来就可以。这个不是简单和研究员聊一下,看看财报上面的估值就能识别的。需要自己对行业、对公司有足够的认知。
除此之外,对于这种战略级别的投资机会,我一定是跟董事长见过很多面,对他的企业家精神和产业认知有充分信任。做投资,必须要跟大量产业里面的企业家交流,不是找一两个专家聊聊就结束了。
我在做新能源行业研究员的时候,先看空了光伏行业一年。那时候只要基金经理买,我就建议立刻卖出,不要犹豫。在长期看空的状态下,我一直在和行业里面的企业家交流,这段时间给了我在行业低谷期观察这些企业家的机会。当时,我也在等待行业出现真正的拐点或者变局。
比较幸运的是,在2012年底我做基金经理的时候,行业出现了拐点,那时候我就在内部申请涨停板买入优秀的公司。因为在行业下行的过程中,我已经识别出谁是比较优秀的公司,一旦行业问题解决,公司的价值成长曲线就能看得比较清楚。当时这家太阳能龙头公司短期涨了30%之后有一个正常的回调,我就跟其他基金经理说,这是最后上车的机会了。回头看,太阳能里面的那家龙头公司至今涨了几十倍,其他公司至少也涨了10倍。
包括去年某电动车电池企业龙头公司出现百亿规模天量解禁的时候,我也不感到恐慌。因为在过去研究苹果产业链的时候,已经看到了高端制造业行业的发展方向。中国的高端制造业,从原来一穷二白的状态,变成全球最强的竞争力。
底部敢下手,是因为看得深
朱昂:你的投资中,非常看重管理层,你如何建立看人的能力?
姚志鹏这和我的从业背景有关,我在进入金融行业之前,在实体企业干过很多年。我从北大毕业之后,就进入一家半导体的材料企业,还在韩国工作了几个月。当时把海外企业各种和生产管理、运营相关的文件都看了一遍,筹建这家公司在中国区的第一个工厂。
后来我去了全球最大的玻璃企业康宁,他们当时拥有全球大约60%的市场份额,有极高的净利润,完全压制当时日本的竞争对手。但我还是希望能够改变一下,后来就进入了金融这个行业。
我在实业工作的时候,见了许多民营企业家,逐步构建了一种“看人”的能力。我会保持和管理层一定的沟通频率,看管理层表达的一致性。如果管理层的观点老是漂移,那大概率不是很好的管理层,说明对这个行业没有很深度的认知。历史上我们赚过大钱的公司,都是跟踪了管理层很多年。
我很喜欢和管理层沟通,一方面和做实业的人交流能增加自己的行业认知,另一方面也是不断在比较不同管理层的过程。我把产业链里面的不同管理层都沟通一圈后,大概能知道谁是这个行业最优秀的。
优秀的管理层,是很重要的安全边际。许多牛股能拿得住,正是因为对公司的管理层有了充分认知。
朱昂:我看到确实许多股票你是买在底部,但是底部买其实会有一种不安全感,因为身边未必有“伙伴”,你如何消除这种不安全感?
姚志鹏我觉得这种底部买股票的不安全感,会给我带来自我鞭笞,强迫我一定要把研究做深。在底部买一个品种,不可能还每天睡得安稳,不安全感和焦虑会存在。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我们都希望买完一个公司之后,就天天涨。可惜,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基本面研究无法让我们买在价格的最低点那个瞬间,只能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底部区间。
那么很可能在我买入之后,股价会继续下跌。这时候就会让我对企业的价值判断进行更深入思考。包括对公司进行360度的全方位调研,不仅仅和上下游沟通,还要和公司的竞争对手沟通,甚至和不看好公司的人沟通,思考对方看空的理由是否合理,有什么风险点被我忽视了。投资不能陷入自我主义,因为没有人是先知,过度自我迟早有一天会受到打击。
投资的不变就是变化
朱昂:但是投资很容易过于自我,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姚志鹏基金经理客观很重要,客观是帮助我们持续构建能力的重要因素。因为每一个基金经理都有自己一定的能力圈,有一两个行业特别熟悉,在这几个行业有表现的时候,业绩就容易非常好,从而形成路径依赖。在不知不觉中,可能这个基金经理就在内心构建了一堵墙,在一个很小的世界里面,不停来来回回兜兜转转。可能基金经理觉得自己在突破能力圈,其实并没有。
投资这个过程,要不断扫除自己的缺陷。我是理科生出身,不喜欢框架特别复杂。假设我的框架是5个驱动因子,每个因子的胜率在70%,已经很高了。但是我们最终互相一乘,这个期望胜率就很低了。框架尽可能简单,也是为了客观面对这个世界。所有学理科的人都知道,我们谈论的这些规律,只不过是一个局域内的解释。任何规律,最终都是可以被推翻的。所以我们要客观接受这个世界,尊重这个市场。不要想着有一个完美的框架去解释这个市场。对于未来,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或许未来会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同。
我会通过自己的感知,慢慢扩张对产业趋势的理解,先从离我最近的三四个产业趋势入手。如果未来有20个大的产业趋势,只要抓到几个,就能把业绩做得很好了。所以要去寻找生活中的投资机会,对生活保持热爱,不断寻找新的变化。
朱昂:我发现你是一个非常喜欢变化的基金经理,一直在寻找变化?
姚志鹏对的,我不相信会有什么永垂不朽的事情,相信不变最终可能会败给时代。只是不同行业变化的周期不一样。有些消费品,也会发生变化,但这个周期可能是几十年,在一个基金经理的职业生涯中,是很稳定的。我们看到美国60年的品牌消费,基本上就剩下一个可口可乐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品牌。
既然所有的东西都有变化,那么就不应该在景气高点,以很高的估值溢价去买。相信一个公司能够在景气高点持续很长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偏见。从钟摆理论看,在两侧的时间都不会太久。
基金经理能够在资产特别便宜和特别贵的时候识别出来,当然大部分时间资产价格都不会在这两侧。我们做投资的时候,不要进行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假设。比如说,假设负利率会持续很长时间,这种假设是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
朱昂:许多人希望买市场已经选出来的“龙头”,但你更偏向独立于市场找到这个产业趋势下的赢家,那么如何确保你的判断能够有较高胜率,挑选出来的不是输家呢?
姚志鹏你可以去追求一个刚刚拿了选美冠军的人,但是一定要砸很多钱,或者砸很多时间。你去选一个刚刚参加选美比赛的人,可能投入不用多大,但是如果对商业模式有深刻理解,这时候的安全边际是很高的。
我买这些公司的出发点,是愿意以丧失流动性的代价去买。也就是说,假设那天开始证券交易市场取消,后门全部改成一级市场这种线下一对一的交易,我也愿意以今天这个价格去买。有些人买一个公司,都是在赌流动性。
即便未来是不可预测的,我还是倾向于用长期眼光去做这样一笔投资,买入持有一个公司5到10年的时间。未来五年会发生许多我们说不清楚的事情,但是有些事情还是可以提前做出判断。
用周期眼光看ROE变化
朱昂:你的这套方法,在过去几年有没有遇到一些什么挑战,比如说规模变大会不会带来挑战?
姚志鹏我的投资框架并没有因为规模的变化,出现很大的调整。过去我遇到最大的挑战来自过于自下而上,这时候会忽视一些宏观层面的风险。比如说2018年光伏行业530的风险,这是许多企业家都没有提前预判到的。
这个事件让我做了很多思考。我在想肯定不能只投新能源领域,因为行业也有周期性特征,不会永远有投资机会。但是盲目去投白酒、电子、医药或者其他我不熟悉的领域,这里面的风险又是无穷大的。我也不能为了规避风险,把组合按照沪深300或者中证500做对标,进行完全的分散,这么做得到的Alpha是不够的。
对于大部分基金经理来说,都不具备判断宏观的能力。既然我没有判断宏观的能力,又怕会出现宏观风险,我就用一些工具,把宏观风险过滤掉。我目前用的是ROE周期框架的工具。我会把目前处于历史ROE景气高点,并且不知道还能持续多久的行业过滤掉。我只找ROE刚进入景气改善的早期行业,或者在景气度底部,有很深估值折扣的行业。我会从这套工具里面选择几个行业进行配置。
这么做的好处是,组合里面平均市盈率可能就是20倍出头,但又不是买一堆特别传统的旧经济行业,和用60倍市盈率买新经济的投资者承担风险不同,也很适合大资金运作。
我最本质的投资目标,是希望重仓优秀的公司,陪伴这些公司成长。然而,这个前提是自己在市场里面不死掉,那么就不能在行业上过于集中。
朱昂:我觉得你看公司的角度很不一样,不是作为一只股票去看,而是当做一个企业?
姚志鹏我们资本市场对企业的增长要求都是挺高的,最好每年都是20%增长。我在实业工作过,大部分企业对增长的KPI只有10%。我们在实业做过,就发现其实企业家自己都很难去做一些预测。
我记得2009年初在康宁的时候,我们内部天天开全球会议,我们老板的原话是,未来5年会一片黑暗。没想到三个月之后,康宁就创造了150年历史上最好的单月利润。这说明连掌握公司所有数据的CEO,都无法对未来做出准确的判断。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是智能化
朱昂:你对新能源很懂,有人觉得今年会是太阳能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元年,告别过去的补贴推动,你怎么看?
姚志鹏我一直认为光靠政府补贴的东西做不大,有很强的外部性,受到社会财政预算的约束,这会变成行业的天花板,也带有高度不确定性。真正能长成参天大树的行业,都是靠自己内生成长起来的。
太阳能的本质是代替传统能源,这是一个隐含巨大空间的市场。在全球能源中,太阳能已经成为了最便宜的能源。这个行业在今年或者明年会结束此前的高速成长期,进入一个格局稳定的阶段,但是行业的现金流会有比较大的改观,龙头公司的竞争优势变得越来越明显。从替换空间看,全球可再生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大概还有15到20倍的空间,空间还是比较大的,未来应该是慢慢实现的过程,可能不会再出现每年50%的行业增速。
电动车确实进入了新的元年,这和我们2014年讲过的电动车元年还不一样。那时候是以电动大巴为主,这一次是乘用车的电动化,我们看到渗透率显著在提升。在渗透率过低的时候,大家对于新事物不容易达成一致,有些人乐观,有些人觉得就是炒作,所以估值波动是很剧烈的。
现在我们看到欧洲的渗透率已经到了10%,中国去年的渗透率就突破了5%,到了明年某个时间点,可能就会突破10%。这意味着10个人买车,有1个人会选择电动车。买的人越多了,扩散效应就越大,渗透率就会出现加速。
过去电动车的发展都是围绕技术路径,日本人做低混,欧洲人做深混,路线不统一。这一次我们看到推动电动车发展的,并不是环保或者油耗,而是汽车的智能化,这是汽车未来发展的必然之路。这一个郎超,是由消费端驱动,带来螺旋式上升,会成为一个大级别的趋势。目前是处于一个全行业的Beta机会。到了三五年之后,细分的商业模式和产业格局就会变得更加重要。
越往后,智能化就会变得越重要,包括人工智能、智能驾驶、会有很多新的东西出来。这是一个以10年为维度的投资机会,会不断滚动下去。
所以两者比较看,光伏肯定会变得越来越稳定,也越来越传统,最终成为一个传统行业。而电动车的大浪潮刚刚起来,虽然特斯拉占据了一个很好的身位,也不意味着特斯拉一定会赢。
朱昂:你比较看好电动车这次大趋势,那么产业链里面你比较看好哪个方向?
姚志鹏 我觉得整车更多是冲浪型投资,不管怎么讲,车卖不出去就可能面临破产。整车企业,除了特斯拉以外,很难判断谁是最终的幸存者。自动驾驶从L3到L5的过程中,车企也可能会掉队,掉队以后就不能成为最终剩下的幸存者了。
我比较看好的是电池,行业格局很清晰,企业的竞争优势比较明显。上游去买锂和钴的价格弹性意义不大,有色金属的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集中度很难提高,矿山的产能释放周期是偏长的。我们看到过去10年消费电子的周期,也没有拉动上游的价格。
如果不做基金经理,会去做旅游博主
朱昂:在你的投资生涯中,有什么飞跃点或者突变点吗?
姚志鹏2018年是比较重要的一年,此前我并没有意识到系统性风险带来的波动性,这让我系统性回顾了深度挖掘个股的方法论有效性的问题。后面就衍生了用ROE周期这样一个工具来过滤掉宏观风险。
过去我觉得只要自下而上研究足够深入,就能挖掘到一些伟大的企业,忽略了宏观层面带来的行业波动。这种风险无法预判,只能用一些工具进行过滤。并且在行业配置上做到更加精细,最好组合里行业的波动能互相对冲。最优的方法是实现行业中性,完全靠个股的Alpha取得收益。
朱昂:这样做之后,持有人的体验也会更好吧?
姚志鹏的确如此,更重要的前提是能够理解这些行业,不是用一种量化手段做投资。风险的对冲来自对行业规律的熟悉。
朱昂:如果你不做基金经理,你会做什么?
姚志鹏其实我比较喜欢做一个旅游博主,之前也在抖音上尝试过拍视频,已经有40多万的播放量。我发现到处旅游,写写点评,看看美食,很有意思,也很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