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新型陷阱,还要毁掉中国多少个旅游胜地?



本文转载自九行公众号(ID:jiuxing_neweekly),作者:黄加宝
敦煌火了,因为一个公厕。
老艺术家在刷这几天的热搜时,莫名为敦煌感到心痛。足足两千多年的城市,被“陷阱公厕”败掉了好感,一声叹息为敦煌。
△因“陷阱公厕”事件上热搜的敦煌/微博
曾几何时,敦煌是中国人心中的白月光。

我们喜欢敦煌,不仅是因为其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千年历史,也不仅是因为戈壁沙漠造就的自然景观,更是因为经岁月长久沉淀滋养出的风土人情。
△敦煌风土/unsplash
一趟好的旅游,人、事、景三者缺一不可。

但到了2020年,宰客事件还是频出,国内景区好像怎么也理解不了这一点。
01 厕所的坑,敦煌来填
“你拍谁呢?” “你有救援证没啊?” “不是谁想拖就来拖的。”
这是几天前,发生在G251国道阿克塞至敦煌段的一幕。
△视频中的人态度嚣张/微博
事情的经过很简单,也很魔幻:
有网友路过G251国道,发现有游客车辆陷进了沙土,本着好心的原则想帮其拉出,却被一群不知从哪里冒出的工作挠,凶狠地称“不是你想拖就能拖”。
事后,网友怀疑这就是一处“陷进公厕”。
故意把公厕建在沙土之上,等车辆一陷进去,就过来收取高额的拖车费。据视频称“俩车来拖,一辆1500元”。
△称拖车“需要救援证”/微博
好好地上个厕所,3000块没了。
爆料一出,立刻引来了其他网友的心酸吐槽:
“我知道这个地方,我也在这里陷过车。”

“貌似路过看见这个被陷的房车了,我们是在前面那个场子被套路的,三个车被陷,一个车500拖车费。”

“上面是他的滑沙项目,故意让车旋里面,你要是答应玩他的项目,他就‘免费’帮你拉出来。我就在这交了400拖车费。”
△话题引发众多网友讨论/微博
不得不说, 这年头,景区的服务者(店家)都修炼成大爷了,游客反倒缩在一角唯唯诺诺地像个孙子。
这不,马上就到十一了,因疫情好不容易憋了大半年,正要迈出腿,又给泼了盆冷水。

据敦煌市文旅局的工作人员回应,这公厕已经不是第一次顶风作案了,之前就因手续不全被勒令拆除,这次又卷土重来。
事情发展到这里,涉事公厕已被 拆除,5个嫌疑人被抓,2人刑拘,未来还要重点整治。
△@敦煌发布称嫌疑人已被抓/微博
但游客的信心,可不是一时半会能回来。
老艺术家发现,热搜底下已经有不少这样的评论:“我再也不去敦煌了”“十一还订了去敦煌的机票,马上取消。”“幸好没去过。”

最惨的就是甘肃人: 真不知道被从哪里冒出的“搅屎棍”,毁了敦煌旅游整锅粥。

△不少人称“再也不去敦煌了”?/图虫
敦煌就是太好了,好到不愁没客源。

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戈壁、沙漠、绿洲、城市一应俱全, 偏远荒漠有,无人地区也有 ,来一个宰一个,成了黑心店家们有恃无恐的理由。
咱也千万别指望这群黑心店家们能良心发现,道德那一套在他们身上已经不灵光了,他们不会在意自己的一个坑客行为,毁掉的是用多少年才能建立的口碑,用多少心血才能打造的一个城市品牌。
△短短几句,可以对敦煌造成巨大影响/图虫
宰客最坏的一点就在于:即使抓了人,拆了墙,游客还是会下意识地记住在哪被坑,以后再也不来了。

一拨人的锅,整座城市来背。
在国内旅游久了,老艺术家也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明明当地已经很努力包装形象,但因为公共服务或监管不到位,被黑心店家钻了空子,又反噬到城市形象身上。

其实有问题的,不是城市,而是人。
“陷阱公厕”这口锅,敦煌不想背。
02 千年敦煌,她早该委屈的
就算没有这次“公厕事件”,老艺术家也觉得敦煌是一座被委屈了很久的城市。
提到敦煌,中国人第一反应就是“丝绸之路”“莫高窟”“壁画”“历史书上写的地方”,仿佛敦煌的剩余价值被榨干的只剩下陈年黄历。
△敦煌的价值不但在于过去,更在于现在的风土/图虫
但是,敦煌的灵魂不在书上,而在脚下。
脚下这片千百年来,由沙漠、绿洲、河流滋养出来的土地,衍生出 世上再无法复刻的风土、食物、人情、民俗。
在河西走廊的西端,向北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玉门关,向南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丝绸之路分途南北的两线交汇处,就是“敦煌”。

《汉书》是这样解释“敦煌”名字的: 敦,大也。煌,盛也。
△敦煌古城遗址/图虫
千年以前,这片土地上集结了西域、中亚、天竺的商旅往来,车马停歇,人声鼎沸、文明交汇,佛陀梵音在崖洞扎根。

千年以后,罗布泊已成旷野,古楼兰化作风沙,唯剩敦煌在茫茫沙漠中孤独地伫立着。
在祁连山脉下流过的党河,堪堪绕过了鸣沙山,在下游演化出一片绿洲。 这片绿洲,就是20万敦煌人生活的土地。
△孕育出敦煌的母亲河,党河/图虫
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处处有风物:

从市中心一路向南,是白马塔大桥、敦煌博物馆、雷音寺、客栈一条街、鸣沙山和月牙泉;
西南方位是敦煌古城、西千佛洞和阳光;东南方,则是享誉千古,汇聚10代人智慧、735个洞窟的莫高窟。
△鸣沙山、月牙泉和莫高窟/图虫
市中心一路向西北,则是玉门关、汉长城、西汉驿站河仓城遗址和风蚀雕刻而成的雅丹地貌。
绕回市中心,旁边是灯火通明的敦煌夜市。
△敦煌附近的河仓城遗址和雅丹地貌/图虫
或许是过于璀璨的历史,令我们忽略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
沙漠的环境造就了敦煌人 “坚毅” 的性格,千百年来固守着风沙黄土中的一点绿洲,上天教会了他们乐观和坚强: 敦煌人爱美食、看8点多的日落,老一辈也会奏响龙头琴。
昼夜温差大,给他们带来了葡萄、李广杏、甜瓜、白兰瓜、哈密瓜和黄河蜜。风干之后, 葡萄干、杏干、桃干 给人的印象, 敦煌是甜的

△敦煌是甜的/图虫
面食 也是敦煌人的一大爱,从 胡饼、驴肉黄面到敦煌焖饼、撒子
不过,要唤醒敦煌人的一天,还得靠 羊肉粉汤 。先是选用本地所产肥膘体壮的羯羊,肉质鲜嫩、肥瘦相间,煨出羊肉的鲜味后,再放上好的粉条和解腻的白萝卜,撒上一点葱花。
△去敦煌,怎么能不来一口羊肉粉汤
秋天喝一口,清爽逼人。
无论从景观、自然、历史、人文、美食来说,敦煌都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宝藏。
可惜,国人实在太不懂珍惜了。
03
敦煌,被败掉的好感
在年初之际,老艺术家曾写过一篇《2020十大穷人必游胜地》,里面就提到了敦煌,到了今天,老艺术家依旧坚持自己的选择。

但是,握住一手好牌的敦煌,并没有打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拥有极致风物的敦煌,并没有在旅游上做得十分出色/图虫
在评价敦煌旅游时,口碑总是两极分化——

一类是 赞美 :“当之无愧的的中国瑰宝”“中华五千年文明不可抹掉的浓重一笔”“叹服古人的智慧和手巧”......当然,怎样的夸赞之词放到敦煌身上都不为过。
但另一类,就是旅游服务不到位的 吐槽 :“敦煌没什么玩”“收费项目奇多,处处有推销”“在敦煌夜市,记得住价格,记不住味道”......
骑骆驼要钱、照相要钱、订个亲子帐篷还要228的活动项目费、停车场卖滑沙板、葡萄干,这一次,还出了“陷阱公厕”事件,口碑更降到了冰点。
△在美的同时,敦煌也引来不少吐槽/图虫
但错的不是敦煌,是旅游运营本身。

首先,敦煌的旅游路线 同质化 就非常严重。

多家旅行社之间互相抄袭,拿来就用:说起“一日游”就是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说起“两日游”就是阳关+雅丹国家地质公园+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
哪怕没去过的,都能倒背如流,忽视了 对城市对美食 的探索。
△敦煌景点过于雷同,缺乏对城市对美食的探索/图虫
而且, 旅游体验非常偏平 ,没有建立起互动感和参与感,比如游客长途跋涉200公里到雅丹地貌,也是开车快速“巡视”一圈便跑,完全忽略了此地的历史、自然风貌、生态保护与观众产生的共情。
到了博物馆,导游和讲解员也是 照本宣科 ,不论是他们还是游客,都几近麻木的地步。
但值得表扬的一点是,近年来敦煌研究所推出“数字敦煌”这一项目,瞬间拉近了年轻人和老敦煌之间的距离。
△数字敦煌给游客带来新的体验和感悟/图虫
最后一点就是 公共设施配套 当地司导人员的服务水平 还没跟上。
敦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于是当地司导成风,倘若服务素质不高,宰客事件频出,很难让游客对这个地方产生好感。

更遑论基础设施问题而产生的脏、乱之感。
△地处偏远的敦煌还有待提高配套设施能力/图虫
其实,敦煌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一座 生命力旺盛 的城市,几经繁华,又几经衰落。

每一个去过敦煌的人,看到古城墙和遗址的磅礴,再看如今的车水马龙,无不赞叹这片了不起的土地、了不起的敦煌人。
但好像, 我们还没把她的灵魂挖掘出来
△敦煌也可以不那么千遍一律/图虫
国内游发展到了今天,受委屈的又何止敦煌一座城市,从南走到北,中招的城市处处都有:住个蒙古包,是漏雨的;寺庙和尚,掏刷卡机的动作比收银员还娴熟;只要不偏僻,都能把游客困在翡翠玉器店......

宰客背后,是游客钱包和城市口碑的双输
都说旅游是一块照妖镜,能照出当地文明的底色,也能照出当地监管的疏漏,我们照出的地方已经足够多了,但也要一个窟窿一个窟窿地补上。
敦煌还是要去,只是希望有一天她能更好。

本文经“九行”授权发布

九行 |《新周刊》旗下的新锐旅游平台


专注于研究一切不正经的旅行艺术

你的城市有什么值得观察?不如来看看诊疗单

奇遇记 | 旅行观 | 格调局 | 觅食计 | 城会玩

分分钟十万灵感


九行


猛戳二维码,老艺术家带你喳火箭云旅行




·END ·
感谢你读到这里,我们为明天准备了更加精彩的内容,不想错过的你,就把Vista看天下 设为星标 吧。
第一步:点击顶部蓝字 “Vista看天下” ,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 “···”
第三步:点击 “设为星标”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旅游是照妖镜 希望敦煌越来越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新型陷阱,还要毁掉中国多少个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