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北京新发地、大连、深圳,再到青岛,均有确诊人员“接触进口海鲜食品“的共性,但还没有证据证明海鲜本身带毒
文|《财经》记者 凌馨信娜
编辑|王小
又是进口冷冻海鲜。
2020年9月25日凌晨,青岛卫健委的一则通报,再度引发人们对进口冷冻海鲜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
通报中提到,青岛市新发现两名无症状感染者,均为青岛港大港公司装卸工人,根据流行病史,两者的共同点是,均装卸过境外进口冷冻海鲜。
目前该批进口产品尚未进入市场。这两名无症状感染者,皆是在该公司定期例行检测中发现的。此前,港口内高危人员每14天均会定期做核酸检测。“和冷冻食品或者与船员接触的工作人员都得定期检测”,青岛港某港区一位工作人员解释。
截至记者发稿,另一个港口工作人员已经接到了全员核酸检测的通知,正在赶往检测地点。
上述青岛港工作人员所在的车间并未完全停产,“包装、装卸都还在进行中”,上述青岛港某港区工作人员对《财经》记者说,口罩是必须戴的。但防护比以前要求更严,比如人与人的距离,过去没那么注意,现在得拉开距离。
截至9月24日24时,当地已采集涉及冷链产品和环境样本1440份,全部完成核酸检测,共检出阳性样本51份。
从6月开始,三个多月时间,已有北京、大连、深圳、青岛四地,发生新冠确诊病例与进口冷冻海鲜相关。
“干嘛非要进口海鲜!又不是第一次出事了!就不能不吃!害人害己!”得知青岛两名装卸工人成为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是在搬运了进口冷冻海鲜是之后,数万名网友的反应出奇一致:进口海鲜到底能不能吃?
“从北京新发地市场到大连,现在又出了青岛(的疫情),还是应该警惕,现在看来(被污染的冷链食品)是可以引起人的感染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对《财经》记者分析。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余昌平则建议,加强进口冷冻食品的检疫工作,“相关的公司,还有海关,检测要勤、时间要缩短、样品要多。但是你不能因为有几例就不进口海鲜了。”
不仅是海鲜,冷链食品都有潜在风险
冷冻海鲜到底有没有风险?
与海鲜市场相关的感染,自北京新发地、大连、深圳,再到此次的青岛疫情,均有确诊人员“接触进口海鲜食品“的共性。
“这说明新冠病毒适宜在这样的冷链环境下生存,加工的工作接触到了这个表面可能导致感染。现在还没有证据证明海鲜本身带毒,会把病毒传染给人。所以这几种情况应该都是接触传播。”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郭秀花对《财经》记者说。
在此之前,中国疫情最早的暴发地武汉,也是最先从一处海鲜市场发现的。对于这样的“巧合”,郭秀花认为对病毒溯源的帮助并不大。“现在只能说明新冠病毒适合生活在低温潮湿环境,只是一个中间过程。”
不仅是进口冷冻海鲜,王广发提示,此前国外也曾出现数起肉类加工厂的聚集性感染事件,“不仅是海鲜,应该说是冷链食品的污染,现在看来确实有潜在的风险。”
从2020年4月起,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的食品企业,尤其是肉类加工企业出现新冠病毒集体感染事件。其中,德国某肉类加工厂至少确诊1553人。
“现在还没有证据显示海鲜包括鱼、虾、贝等的细胞,会被新冠病毒感染” ,王广发分析。然而,冷链食品的低温环境,会导致新冠病毒感染风险的增加,“环境低温,新冠病毒生存期明显延长。低温下病毒不活跃,它一旦到了人体,人的体温是37度左右,病毒可能就变得活跃了”。
不过,这种风险相对较低。即使是直接接触外包装的工作人员,要被传染至少也要满足三个先决条件。“一是新冠病毒存活;二是浓度足够高;三是搬运工得有接触的机会,就是他摸了货品后又揉鼻子,或是不洗手,病毒接触黏膜。把所有环节突破以后才可能引起感染。”王广发说。
吃可以,加工清洗要小心
那么进口冷链食品到底能不能吃?
“现在还没有一个病例是因为吃海鲜而感染的。因为冠状病毒一般在56度高温很快就会死掉,吃熟的冷链食品实际上是很安全的。吃生的可能要注意。但它如果做了很好的清洗那么风险也很低。”王广发指出, 进口冷冻食品对普通人的主要风险,在于加工和清洗环节。
青岛卫健委的通报显示,这次受到感染的是两名装卸工人,与大连疫情类似,他们接触的应为进口冷冻食品的外包装。
余昌平的看法是,防范因冷链食品导致的新冠病毒感染,重点在于从业人员防护。
“外包装可能风险更大,因为储存运输的过程更容易受到污染。”王广发指出,“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把货品的外包装稍微擦拭一下;第二,最好穿专用的衣服,工作后把衣服及时换掉;另外要注意手消毒的问题。”
至于普通人,则可以在清洗进口冷冻食品时戴好口罩,防止清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气溶胶感染。在清洗完毕后,则应对水池和手部进行消毒。
专家建议:国庆可以玩,别和陌生人扎堆
临近“十一”国庆长假,不少人看到青岛疫情通报告,犹豫是否需要调整十一出行计划。
王广发基于全国当前防疫形势判断,建议不必过于紧张。因为,“目前国内都是输入性的病例,如果不出国还是安全的”,如有出行计划,比如一家人,都知根知底,确定没有新冠肺炎症状的可以出行,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
同时,王广发提醒,还是应该尽量避开人群密集场所。此外,“从前一段时间暴露的情况看,边境的地区也是一个风险高的地方,所以要到边境地区还是要小心”。
余昌平也赞成,在人多的地方应尽量佩戴口罩。经历了炎热的夏季,不少人在户外都不太愿意戴口罩了。对此,余昌平表示部分认可,户外空旷人少的地方可以不用戴口罩,防护也不用太过度,现在中国已经没有社区感染了,“不能出现两例无症状感染,全国就恐慌得不得了,没有必要 ”。
数据可以佐证专家们的判断。青岛市卫健委在9月25日的最新通报显示,当地已排查到密切接触者147人、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228人,全部实行集中隔离观察,核酸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
而在9月14日因输入性病例导致“封城”一周的云南瑞丽,以“不落一户、不漏一人”为目标,进行全市大排查已告一段落,所有287254份样本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在郭秀花看来,此次国庆出游并不会受到影响,国内防控已经非常严格了,对于这种局地出现的情况也会有效控制,大家只要注意日常防护就可以了,在室内场所或者室外人流较密集的地方戴好口罩。
余昌平强调,在室内和人群密集的地方,还是应当戴口罩,“随着秋冬流感季节到来,戴口罩对防护流感也有作用。今年大家做好防护,流感的控制情况会更好一些。”
国庆出行:青岛未出旅游警示
作为国内知名的旅游城市之一,为拉动旅游消费,推动经济快速复苏,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下称青岛文旅局)已开展两期惠民消费补贴活动,其中第二期原定持续至10月8日。共有2000余家酒店、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参与上线,涉及酒店住宿、景区门票、跟团游等旅游产品,涵盖胶东5市旅游线路、产品。
在此次无症状感染者出现之前,补贴活动效果显著,截至9月17日,约24.54万人次直接参与惠民补贴活动,直接带动消费5834.41万元。
青岛旅游业、住宿业消费复苏率的提升幅度,在全国副省级旅游城市中分别排第3和第6,复苏率在全国副省级旅游城市中,分别排第2和第1。
到目前为止,青岛尚未发布旅游警示。
当地市政服务热线工作人员对《财经》记者称,目前当地疫情尚无扩大迹象,而且现在并没有提出封城,或者出台不能游玩、不让通行的政策,“只要不是境外输入人员,就不用做核酸检测或者说隔离,持有绿色健康码,做好个人防护就可以了”。
青岛现代国旅工作人员张青则称,“十一”期间,青岛的旅游业有可能会受影响。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接到外出旅游的客人说不去了;其他地方到我这来的也没有说不来了”,他对此类问题反应激烈,认为当地疫情可控,“旅游没问题,现在没有发旅游警告”。
而在青岛文旅局的设计中,“考虑疫情后旅游市场复苏情况,旅游消费以本地市民为主体”。但在国庆期间,周边短途自驾游也曾被认为将有所提振。
从业者称旅游业仅恢复30%
在江苏南通苏缘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潇妮看来,周边短途游,确实是目前相对“火爆”的业务。“因为8天的假期,基本上家长都会带小朋友出去走走看看。随着学生开学,各省基本要求在学生在假期能够留在本省,考虑孩子的安全和健康,这种家庭游基本上都是周边”。
武汉疫情过后,最火爆的基本都是民宿,“特别在江浙沪,“十一”订房已经比较紧张了”。周潇妮告诉《财经》记者,“自由行的客人基本已经恢复到60%。”
这种恢复受惠的是,主要服务于自由行散客的平台型机构,如携程、同程等。“对旅行社来说是杯水车薪。有没有瑞丽、青岛的事情,真正的旅行社的业务,现在也就恢复到30%,我这个数据还是说得偏高的。”周潇妮说。
尽管瑞丽、青岛两处疫情可能不会造成太大冲击,但疫情对旅游业的致命打击早已出现 。一位不愿意公开姓名的从业人士表示,目前以出境游为主营业务的旅行社“基本全军覆没,很多人已经暂时或者永远地离开了这个行业。”他透露,就在本月,他参加某地行业会议时发现,当地原本有百余家有一定规模的旅行社,现在参会者仅余14家。
从业者们对行业复苏仍抱期待。周潇妮正在尝试通过开展企业内部团建等更多业务类型维持运转,“我们目前还是能有盈利的”。
前述旅游业从业人士则称,“文旅部对‘十一’的安排也说了,景区接待游客量可上调到(最大承载量的)75%。说明我们在中国还是不需要太担心的,只是大家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
本文由树木计划作者【财经杂志】创作,独家发布在今日头条,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