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上海,迈出关键一步……

重磅!上海,迈出关键一步……_第1张图片

《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出台,冗长的标题再次体现了政府部门的严谨。既然是申请本市户籍,那么“非上海生源”是不是有点多余呢?

当然,多几个字也花不了几个钱,只是感慨一下。办法还是好的,北大清华之外,又增加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四所大学的本科生可以落户上海了。

有的评论者提出,这一政策调整实际上影响的人口并不多。这确实是实情,但是从政策方向上看,终于做出了符合上海现实情况的政策调整,就算开的“缝”不大,导向意义不小。

01

上海有天时地利,缺的是人和

上海的现实情况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中最需要担心的就是人。

上海的地理位置和条件在全世界的大型城市中都可谓得天独厚,地形平坦、通江达海,背靠长三角经济发达区域,工业基础、农业基础、市场条件都很好。

地震、海啸之类的地质灾害闻所未闻,唯一的气象灾害台风在魔都结界的加持下都成了防暑降温的利器。

重磅!上海,迈出关键一步……_第2张图片

这种拔萃的地理条件,保证了上海在现代中国的经济地位。只要处于和平年代,内循环则国内第一经济重镇,外循环则东南第一门户,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又稳又好。天时对上海而言,除了战乱直接打击,其他不是问题。

唯一的问题就是人。由于多年来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上海的老龄化在领跑全国。2015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已经达到414万,占比28.8%。

联合国标准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10%就属于严重老龄化,上海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口比例该怎么形容?严严严重老龄化,还是严重的严重的严重的老龄化?

专家预测,2030年上海的老年人比例将占到40%,届时还要增加一个“严重”或“严”。

重磅!上海,迈出关键一步……_第3张图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一些上海朋友还没有意识到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有多么严重,还觉得上海控制人口总量,会带来公共资源的人均占有率提高,大家过得更惬意些。这是严重的误解。

以邻国日本为例,八十年代日本领退休金的老人是众人羡慕的富裕人口,但是少子化老龄化三十年后,老年人贫穷化的问题相当严重。

这是因为青壮年的人口比例下降,人力成本增加后,生活成本增加远比政府发放的退休金增加要快速。而日本目前的老年人口占三成的比例,和上海处于同一水平。

上海老龄化加剧后人力成本上升,形成就业吸引力增加,岂不是会吸引更多年轻人进来?

遗憾的是,生活成本增加到一定程度,会导致实际收入下降,从而削弱吸引力。这一拐点迟早会出现。而中国特色的户籍制度,会对拐点出现有重大影响。

02

户籍门槛不应该成为阻挡上海发展的拦路虎

我国的户籍制度捆绑了一系列的公共服务,涉及到教育、医疗、购房等方方面面。上海的公共服务质量高,户籍是确实有很高的含金量,这是优势。

但是,这也意味着没有上海户籍的“沪漂”会付出更高的生活成本,可以称之为“户籍成本”。户籍成本叠加生活成本,对上海吸引年轻人显然更不利。

而且,无论通过通过户籍控制人口流入有何种客观上的必要,从择居者的心理层面上都会产生被歧视、受压迫的负面情感,这又是城市吸引力的另一负面影响。

因此,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上海的户籍吸引力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高。在周边城市的户籍门槛降低的大趋势下,上海再保持“矜持”恐怕会错过人口补充的最后时机。

那么,上海会不会因人口流入形成公共资源的“挤兑”呢?回顾上海的发展历程,应该能够得出乐观的结论:今天上海的公共资源、基础建设,比起大量外来人口进城的改革开放初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03

今天的上海有能力吸纳更多人口

上海的基础建设升级启动较晚,基础很差。

1959年到1978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15.4%,但是地方财政支出只占1.65%。相当于上海每收入一块钱,八角多要上缴中央。

与此同时,上海的基础建设投资低得惊人。上海的基建投资仅占上缴国家财政金额的7.38%。上海向全国所提供的积累相当于全市固定资产净值的25倍,几乎是一年上缴一个上海。

这种大比例上缴、低比例留存、基础建设投资极低的输出型财政模式,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

经过数十年的极限输出,上海已经不堪重负。九十年代初的上海,马路坑坑洼洼,自来水管居然还是1920年的。

但是,八十年代后期到整个九十年代,是外来人口进入上海的快速增长期。2001年以后趋缓,2014年-2015年已经出现了负增长——主要是通过公交车通勤率、用电量、一产二产的产值变化等数据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

而上海的基建升级有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1995年左右正式启动的浦东开发,第二次是2004年开始围绕举办世博会是第二轮高潮。

也就是说,上海完成基础建设大幅升级之前,大量人口涌入的高增长期已经到来,当时上海的户籍政策远比今天要宽松。

不仅有“买房送户口”的蓝印户口,还有过上海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只要在本地就业就能落户的宽松政策。

在缺乏公共服务配套的情况下,大量人口涌入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麻烦,很多人根深蒂固的“控制城市人口规模”的观念就是这样来的。

然而,在看到麻烦的同时,也要看到这些“新上海人”给城市注入的活力。没有外来人口支撑,浦东开发、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任务都不可能完成。

更重要的是,在当时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公共资源条件下,上海能够“海纳百川”,现在反而畏首畏尾了呢?

政府财政状况、基础设施配置、公共资源人均占有率等人口容纳的必备条件看,今天的上海比90年代-00年代都好上数倍不止。

即便是市民公认的最难、最敏感的住房条件,也称得上改天换日。《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9)》指出,上海市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24.53平方米,住房自有率近7成。

1985年,建设部把住房困难户的标准统一定为人均居住面积4平方米。按此标准,上海的住房困难户、无房户达46.94万户,占总户数的四分之一。全国最差,没有之一。

一座大城市,不可能封闭式建设完毕后再开门进人。上海自近代以来崛起,就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今天市中心地区的本地市民上溯三代绝大多数都是外省移民。

不能等到“银发围城”时,再放下户籍矜持,谁会对一座大养老院有移居的兴趣?这就是上海的历史和现实:得人则兴,失人则败。

04

结语:打开的是一条缝,进来的是阳光与春风

当下的经济形势也容不得在上海在吸引人口方面犹豫不决。

越是外部经济环境不佳,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越要巩固,才能发挥这座大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优越、资产富集、治理水平高的优势。

没有足够的青壮年人口支撑,一切都是空转,特别是新兴的互联网产业、金融行业,没有年轻人就没有发展起来的可能。

当然,有明确的方向也要有审慎的步调。这次新增四所名校的本科生落户,步调不算大,也可以理解。从收紧到放开总要有个过程,“试试看”的小步前进,是行政管理正常的反应。

更重要的是观念调整要配合现实情况,上海可谓是成也精明、败也精明——精打细算曾给这座城市的管理带来效率,也曾有错过淘宝的遗憾。

一座城市的人口导入不能精打细算的就高不就低,没有哪座超大型城市可以掐头去尾式的只要高端人士。

上海需要高端人才、青年才俊,也需要外卖小哥、家政服务人员,需要陆家嘴的金融白领、张江高科的技术金领,也需要大饼油条的早餐店和烤串火锅的大排档。

城市的活力源于高低搭配的人间气象,而不是纸面上的高端大气上档次。没有人间气象、烟火气息的城市是留不住人的,低的都走了,高的又要怎么住呢?

要留下六所“世界一流”的毕业生,二流、三流何尝不需要?比尔盖茨这样的辍学生难道就不欢迎吗?真正海纳百川、包容大气的城市,不应该从精明走向反面的势利。

这个道理,上海人应该想得明白。这才是这次落户政策放宽的真正价值所在,打开的是一条缝,进来的是阳光与春风。为上海市政府的开门政策点赞!

功夫财经上线好物频道,
更多超值推荐,快捷购买链接

重磅!上海,迈出关键一步……_第4张图片

重磅!上海,迈出关键一步……_第5张图片

重磅!上海,迈出关键一步……_第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磅!上海,迈出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