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秋月饼的回忆杀里,藏着团圆和爱的故事




我们收集了一些关于月饼的故事,它们或甜蜜或酸涩,但都是一段中秋节的独家回忆。
文 | 施展编辑 | 林意欣

现在的生活不仅像巧克力,也可能像月饼,两者的共同点在于,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
传统月饼看似朴实的外表下,被塞进了各式馅料:除了传统的莲蓉、豆沙、五仁、鲜肉等,新颖的抹茶、巧克力,还有“重口味”的榨菜、螺狮粉、辣子鸡……
但在月饼本身的风味之外,一段段与之相关的故事,也许才是人们心底对中秋最深的回忆。
苏轼曾写过一首关于月饼的小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该诗近乎白话,通俗简单的诗句中却流露出对团圆的渴望与心酸。而后“月饼”之名愈发响亮,中秋吃月饼也逐渐成为习俗,带着独特的文化气息,代代相传。
汪曾祺先生回到北京后,重尝昆明吉庆祥的火腿月饼,觉得“味道犹似当年”。这“犹似”之中,是否也暗藏着对西南联大岁月的感慨?
而肖复兴也会怀念母亲自制的“给全家带来欢乐的、节日的气氛”的月饼,那是店里的月饼难以比拟的。
月饼的故事不只属于文人作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往。今天,适逢中秋佳节之际,我们收集了一些关于月饼的故事,它们或甜蜜或酸涩,但都是一段中秋节的独家回忆。


当年粗制的月饼,是回不去的记忆 @离愁
我小时候,食物种类很有限,月饼在当时也算个稀罕物。在那个年代,我爷爷算是收入不错的人,每逢快到中秋的时候,他都会去小镇买上一卷油纸包着的月饼,一卷里有十块。
爷爷总喜欢偷偷地塞东西给我。他可能会在我读书写作业的时候,悄悄绕到我旁边,在我眼前晃一晃手,然后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掏一块月饼当作奖励。也可能是我放学回家时,他远远地看到我,就朝我招招手,待我过去后悄悄塞一块月饼。给完月饼,也不忘拍拍我的肩膀,叮嘱上两句“懂事一点,好好学习”。
一块月饼里是他对我的疼爱,也是对我的期望。
当然了,月饼肯定也是要分给别人家一点,所以每年我能吃到的月饼也只有一两块。以前吃月饼也不是这么大口咬的,我会一点一点地把月饼的酥皮咬下来,细细咀嚼,可以说是近乎虔诚地在吃月饼。月饼的内陷是冰糖的,其实齁甜齁甜的,但还是特别珍惜,一般都是咬一小块下来含着,一直到品不出味道了,才会恋恋不舍地咽下去。
现在月饼种类多了,味道也多了,不好吃的或是时间放久了的月饼扔了就是。我再也不会有以前那种感觉了,那种充满仪式感,满怀感动的心情。


封校的时光里,还有月饼聊以慰藉 @苏苏
学校因为疫情封校,原本的十一假期和中秋小长假被压缩到只剩一天,与家人团圆的愿望化为泡影。
有天中午我突然收到了妈妈的微信消息,她只有轻描淡写的一句话“给你买了月饼,这两天应该会到学校了”。当时觉得不管月饼合不合自己口味,都是妈妈的一片心意。
一天后我收到月饼,意外地发现是一盒包装精美的冰皮月饼,还是那款我心心念念了许久的月饼。妈妈是怎么知道我想吃这款月饼的?也许是之前吐槽中秋不能回家时顺嘴说了句想吃XX家的新款月饼了,也许是发布朋友圈时暴露的信息?不过,这都不重要了。
当我咬破糯糯的饼皮,看着里面包裹的馅料溢出来的时候,突然想到一句已经用滥的广告词“生活很苦,你需要吃点甜的”。这盒月饼连同妈妈关怀,让封校的苦日子,洋溢着甜蜜的喜悦。


既“流心”,也“留心” @小雨



因为疫情影响,我已经很久没有与朋友们相聚了。正好学校推出了自制流心月饼的活动,我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我虽然平时喜欢下厨,但制作甜点还是第一次,少不了新奇的感觉。
看面点师制作时觉得并不难,调配、搅拌、和面好像并无压力。可到自己上手时发现并不简单。压饼皮时要注意厚薄均匀,包馅时要小心翼翼。最难的部分就是在月饼收口前将流心酱挤进去,同学们纷纷感慨“脑子学会了,手不会”。
我按照点心师的指导,一点点将多余的空气挤出去,当感觉糖浆尽量贴着面皮时再进行最后的收口。我特意放缓了包馅的速度,最后的成品免于爆浆的惨状。我与朋友们分享自制月饼的过程,看她们笑称“眼泪从嘴角流了下来”。
然后我怀着满满的成就感,将信和月饼一起寄给远方的朋友,这个中秋以别样的方式与你们相伴。


外婆的月饼里,是团圆的味道 @小顾
每年的中秋,外婆都要忙碌上好一阵子。从自己调配馅料开始,再到和面、烘烤、定型......一套流程下来,大半天的时间就没了。我们也曾劝她省点力气,现在哪里买不到现成的月饼。老人家却觉得自己亲手做的月饼,一是不会有乱七八糟的添加剂,二是更有心意,只要我们有时间回来过节,她就能年复一年继续做下去。
外婆的月饼确实没有外面那样丰富的口感,莲蓉、豆沙、五仁......换来换去就是那些味道,但也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一年又一年,吃下来倒也不觉得腻。
甚至有时看着店里花花绿绿的月饼包装,千奇百怪的月饼口味,还是会回忆起一家人团坐一起,吃着朴实无华的自制月饼的时光。


为了维护奶奶美好的梦,天天都是“中秋节” @ L
奶奶得上阿兹海默症之前,常常在中秋节前给我打电话,询问我中秋是否会回家,期待着我的一句“嗯,今年会回来的”。在她看来,月饼和团圆都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元素。摆上一大盘月饼,好像已经成为她的习惯。
而奶奶患病后,我们家总是在不断地重复这样的“中秋节”。她每天清晨会搬张小板凳,呆呆地在门口坐上一会儿,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突然蹦出一句:“今天是中秋节”。
为此爷爷特地在家里屯了许多月饼,每次都会向安慰孩子一样安慰奶奶:“市场东边那家店的,放心,我没买错”“知道知道,是莲蓉味的”。明明从前爷爷容易忘事,总是粗心。可现在却把奶奶对月饼的要求记得清清楚楚。他就这样用一个个月饼维护着奶奶美好的梦。


单位的“狗不理”月饼,是我的一个重要纪念 @ 阿洁
正式被聘用后的第一个中秋,我领到了单位发放的月饼。我当时还是个刚毕业没多久的小姑娘,感觉这份月饼被赋予了沉甸甸的意义,显得格外宝贵。中秋的晚上,我和几个关系很好的同事一起窝在员工宿舍,想品味这独特的月饼。可这月饼的味道却是不尽如人意,不同于家里吃到的软糯的月饼,这单位发的月饼从酥皮到内馅都很硬,磕牙得很。同事戏称其为“狗不理”月饼,说是硬到可以当石头用。
但后来,我还是一点点啃完了。月饼的味道的确谈不上美味,但那是我找到工作的一个重要纪念,那“狗不理”月饼的味道,也是有成就感的。


月饼作为节日特定食品,加上中秋团圆的传统,本身的“情怀”附加值就超过了其他商品。为了能紧跟时代的脚步,吸引更多消费群体,商家积极进行口味、花式、包装等方面的改良,于是月饼诞生了许多千奇百怪的口味和样式。
但若抛开“中秋”“团圆”这些文化符号,又有多少人会去购买一块月饼呢?当代人吃月饼,吃的恐怕不是味道,而是自古以来传承的那份团圆情。
你是否也有一段专属的月饼回忆呢?在评论区说出你的故事吧~
在中秋月饼的回忆杀里,藏着团圆和爱的故事_第1张图片


【左手月饼,右手敬礼,祝福祖国祝福你!】

今年中秋遇上国庆,

19年相逢一次,庆上加庆

左手月饼,右手敬礼,祝福祖国祝福你

不管你在哪里

明月伴着你,团圆又甜蜜

一条大河波浪宽,两岸红旗飘起

南都周刊传媒,开心遇到你


(海报创意:黄河方 段冰冰 彭媛敏 制作:何卓英 李哲 段冰冰)



来源|南都周刊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中秋月饼的回忆杀里,藏着团圆和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