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撞到了一起,家·国同庆的场景,十九年才有一次。
两个节日强强联合,也让整个档期内《我和我的家乡》这部电影成了最应景、也最具情怀的一部。
《我和我的家乡》(下文简称《家乡》)延续了去年国庆档《我和我的祖国》(下文简称《祖国》)的创作模式,依然是一部由多位导演各自拍成主题相近的短片,然后组合成一部长片的形式。
各短片分别是(依影片中出现时间顺序):宁浩执导的《北京好人》,陈思诚执导的《天上掉下个UFO》,徐峥执导的《最后一课》,邓超&俞白眉执导的《回乡之路》,闫非&彭大魔执导的《神笔马亮》。每部短片长度25分钟左右,全片片长135分钟。
与《祖国》沉郁厚重的历史正剧相比,《家乡》更偏向现代喜剧,历史包袱较小,态度更加欢乐轻盈。相对的,题材的选择比较狭窄,五部短片在大结构上非常相似,都是由城市“回归”乡村的路线。
《家乡》各短片整体上都是立足当代,从医疗、旅游、教育、扶贫等角度,展示当今的城乡差异与社会进步。因为是主旋律命题作文+商业喜剧的格局,使得全片都洋溢着一种极为乐观的现实主义气息,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一切误会都可以消弭,每一滴眼泪终将擦去,每一颗心灵都像金子一样闪光。
文丨木哑
作为一部短片集来说,《家乡》并没有背负“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重担,创作概念看起来比《祖国》要限定更少,更加平民化的姿态也更有发挥空间,而实际上,它视角却更加单一,创作的难度也更大。
《祖国》面对的是70年的历史,并有针对性地去讲述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每一个时间段,每一段的故事核心都无法更改,开国大典、香港回归、国庆阅兵等等是必须要描述的对象。
但《祖国》外部形式的类型风格可以自由选择,管虎的强情节技术流、陈凯歌的苍凉正剧、徐峥宁浩的市民喜感、张一白的爱情悲剧……时间轴上的每一个点都是固定,但导演可以在各个圆点上刷上不同的颜色。
《家乡》则正好相反,五部短片描绘的基本是时间轴上的同一个点——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经济发展、时代剧烈转型的当下,而且,刷上的颜色也都差不多——都是积极正面的喜剧风格。
在这种风格下,创作者其实只剩下了一种选择,就是在喜剧类型上尽量深挖,并尽量拓展每个故事的地域化差异。
因此你会看到,宁浩打造经典的“身份互换”式荒诞喜剧,陈思诚拿出一贯擅长的“探案”式悬念喜剧,徐峥努力营造笑中带泪、“真人秀”式的喜剧,邓超一路胡搅蛮缠、丑态百出的公路喜剧,开心麻花利用地域错位制造夫妻“异地恋”的浪漫喜剧。
故事发生的地理环境,也横跨了中原、江南、黔贵、东北与西北。
这样的处理,一方面是正面反映当代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要求,另一方面,各位都拍出过高票房喜剧电影的导演,都尽量靠近了他们最能把控的喜剧风格。
总体来看,五部短片的质量依然良莠不齐,但也因以上的原因,出现了一些共同的问题。
主要矛盾:善意的谎言
首先,内容的蕴意都比较浅近。因为必须作出正能量的表达,导致“喜剧”的真正核心“讽刺”无从发挥,甚至都找不到可以讽刺的对象。主要矛盾的制造点,几乎都是“误会”或善意的谎言。
仔细分析,你会发现,五部短片虽然在影像构成和剧作倾向上有着风格化的差异,但情节的核心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所谓的“骗子”喜剧。
《北京好人》中张北京欺骗医院为表舅争取社保。
《天上掉下个UFO》中黄大宝联合村长与大款欺骗电视台,隐瞒UFO的真相。
《最后一课》中儿子与全村人一起制造假象欺骗原乡村教师的父亲,希望他能恢复记忆。
《回乡之路》中乔树林欺骗老同学,装成有钱人希望赢得商务合作。
《神笔马亮》中丈夫马亮更是使出百般计策装作去俄罗斯留学,向妻子隐瞒下乡当支书的事实。
而每一个的“欺骗”都有非常正当的理由,也存在着不涉及道德批判和是非观念的善意与爱意。片中的每一个“骗子”,也都超越了个人私利,为了帮助他人(家乡的亲人)或者其他群体(家乡本身),不得已而做出的“欺骗”。
这样就造成了全片在基本的情感转折上如出一辙,都是:发生矛盾-开始欺骗-发现真相-误会消除。导演们似乎没有时间,也没有意愿去打破这个套路。甚至等不到把悬念(误会和欺骗产生的矛盾)留在最后一刻来打破,其中几部短片都是中途就开始戳穿谎言的泡泡,努力在后面堆积和解与谅解的情感,生怕抒情的力量不够到位。
描绘对象:家乡何处
其次,剧作思路上的单一也造成场景的单调和理想化。为了表现“家乡”——基本都是指农村——现在的全面脱贫和旧貌换新颜的美好生活,有几部短片都不约而同地将视线瞄准到了以旅游开发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的富裕乡村或小镇,好像中国农村除了靠美丽山水就没有别的致富之路一样。
只有《回乡之路》选择了靠农林业脱贫的西北农村,而且仍处于开拓市场的“发展中”阶段。而《北京好人》选择了医保这个更小的切口,并没有刻意去描绘家乡风貌。
谈到江南就是旅游风景区,谈到西北,就是沙尘暴水土流失。某种程度上,这种家乡地域的选择,也能从侧面印证出这些生活在大城市、偶尔去风景区游玩的诸位大导演们,在真正面对“城乡差异”这个时代大课题面前,眼界还是过于狭小,与某些现实生活已经开始脱节。
这种脱节还表现在导演们面对“城乡”话题时的本位主义:电视台下乡探案,企业家从国外归乡为父亲寻根,直播带货的明星回乡参加校友会,画家下乡做村干部支援建设。就是说,生活在城市的导演们,多数只能拍“从城到乡”的故事,没有“从乡到城”的概念,更没有“始终在乡”的选择。
视角都是城市人的发散视角,也有一种从高到低的俯视态度。城市很好,只是回到了家乡,发现家乡变化很大,没有想象中那么差。而且,通常是城市人拯救或援助了家乡,并从这个行为中得到了某种满足和情感的补全。
短片分述
《祖国》是7部短片(共155分钟),《家乡》是5部(共135分钟),后者每个短片的长度更长些,故事也更完整。
衔接每部短片之间的“过场”,《家乡》使用了手机屏幕分屏的形式来转场,相比《祖国》用笔在纸上写信的方式,明显增加了科技含量和新时代的气质。
前文已说过,影片的质量其实良莠不齐,并没有保持在一个相当的水平线上。但和《祖国》对标,《家乡》中各短片的质量差距,并没有《祖国》中各段差距那么大。
笔者个人的《家乡》短片水准排序是:
《北京好人》>《神笔马亮》>《最后一课》>《天上掉下个UFO》>《回乡之路》。
具体认知肯定会有所争议,但总体上,《好人》和《马亮》属于第一梯队,后三部属于第二梯队。
《北京好人》
导演:宁浩主演:葛优、张占义等
宁浩还是很稳,作为同时参与了《家乡》与《祖国》两位导演之一(另一位是徐峥,正好是两位擅长拍喜剧的导演),也是《家乡》的总导演,他将《祖国》中张北京的故事加以延续,依然以这个北京大爷的形象为中心,讲述他的一段“冒险”生活。
《北京好人》有一种经典荒诞喜剧的结构,两个主人公一个狡黠世故,一个淳朴憨直,互换身份时种种错位制造出不断的笑料,从中甚至能看出冯小刚、甚至卓别林的影子。
它的优点在于人物塑造上,在日常生活中,张北京依然是个有点小气、喜欢钻空子的投机分子,他的正直和善良埋藏在心底,不到心里实在过不去的那一关,不会轻易展露。而片中他种种貌似与体制为敌的种种“恶”行,都有一种不屈不挠的、混不吝的生命力。而后慨然解囊的释然,又是另一种潇洒的古风侠气。最后,知道了一切的努力和付出都是源于自己的无知和对当今农村现状的隔膜,完全是一次白费功夫。狡黠的小人物又重新出现了,再次兴致勃勃满怀希望地踏上了“回本”之路。
整个的故事和人物性格走向都比较完整清晰,也没有刻意将之推上道德的制高点,小人物就是小人物,除了知晓家乡变好了(从侧面轻巧地带出了影片主题),他还是那个他,能不吃亏最好,人味十足。
《天上掉下个UFO》
导演:陈思诚主演:黄渤、王宝强、刘昊然、王砚辉、王迅等
陈思诚这部短片基本是“《唐人街探案》+《疯狂的外星人》”的合体,充满着东拼西凑的华丽的山寨感,这和他一贯的导演风格一致。在故事情节的铺陈中,使用了不少非常影迷化的桥段,比如司空见惯的老牛破车,以及成龙式的大球滚落等等。
最开始,陈思诚试图将影片打造成一个悬疑故事,主要探究“UFO”的出现是不是一场吸引旅游经济的商业诈骗?但影片未过半,这个悬念已被他自己完全消解掉了。开头嘴硬的黄渤主动自首,其后又开始担心事件曝光后的经济损失,与村长开始欺瞒电视台,骗了没几场戏,谎言又被揭穿。故事又转向了因山区地理限制的爱情故事,最后焦点又落到了只有发展高科技建设家乡才能完成爱情的达成,使出了吃奶的劲儿来靠近主题。
整个情节和情绪七扭八歪,匆匆忙忙,缺乏一贯性和基本立场,全靠闹剧式的动作喜剧场面来撑场面,角色标签化严重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最后一课》
导演:徐峥主演:范伟、徐峥、张译等
这部短片被称为全片最好哭的一段,也是全片摄影风格最强烈的一部。
剧本的构思其实还是相当有野心的,试图通过一个失忆的老人的心理层面,来映照过去与现在家乡的巨大变化,用寻找过去的方式来寻找自我(内心的故乡)。过去无法复现,正证明了当初的希望实际已经变成现实。
影片的前半段是一场闹剧式的布景打造,后半段则进入到意识流的时空转换当中。摄影师曹郁功不可没,前半段有很多运镜设计极为巧妙的长镜头,在改造旧校舍的场景中来回穿梭,后半段则在过去与现在的平行剪切中,制造了如梦似幻的效果。
我觉得遗憾的一是前后两段的割裂之感非常严重,二是整体的节奏太满了,密集台词的语速和众多的人物让整个氛围变得极其嘈杂和混乱。而这种填鸭式的信息灌输,使得全片除了范伟,所有的角色都成了非常扁平的工具人。
《回乡之路》
导演:邓超、俞白眉主演:邓超、闫妮、王子文等
接在令人目不暇接的《最后一课》之后,反倒让《回乡之路》拥有了一种平和朴实的气质。稳定的线性叙事和公路片的常规格式,表面上是一个猥琐油腻的假大款,想尽办法丑态百出地吸引曾经的老同学来投资生意。其后反转为一个农民企业家付出一切为家乡建设鞠躬尽瘁的励志故事。
《回乡之路》实际上是《家乡》中主题最正面的主旋律电影,但也是其中最单薄的一部。片中主要矛盾在于离乡成名的主播明星与在乡打拼的企业家之间,互相认知偏差产生的喜剧效果。可惜所有的桥段都比较陈旧,有种隔靴搔痒的无趣。
而最后反转时,悬念的揭示又采用了一个最不戏剧化的方式——让一个学生在讲台上将主人公的真实身份和经历从头到尾的讲了出来,配以闪回的画面解读。这种过于直白的煽情和毫不掩饰的“上价值”,令整个短片的剧作结构非常泄气。如此一来,相信闫妮饰演的明星主播即使没有之前与邓超的相遇,看到这样声泪俱下的感人事迹,也会出手资助的,这让前半段所有矛盾冲突产生出的情感和观念的对撞,变得非常苍白、空洞和没有意义。
《神笔马亮》
导演:闫非、彭大魔主演:沈腾、马丽等
从完成度上来说,《神笔马亮》可能是《家乡》中最好的一部,喜剧效果也最突出。
开心麻花在小剧场上磨练出的经验和技巧,在这种小品式的、短小精悍的作品中表现出了更大的优势。把故事重心落在“悍妻弱夫”的“妻管炎”矛盾上,凭借分隔两地、用手机视频对话这种新型交流方式,制造了一系列非常紧凑又荒唐的搞笑事件。小屏幕的狭窄视野,网络的通畅程度,都成为笑料的来源,非常贴近生活,又极具想象力。
唯一的不足在于,开心麻花的作品常常有极强的现实讽喻,但这一部里基本上没有发挥空间,导致人物关系上的真实感也打了折扣。画家当村支书这种事情,本来是一种戏剧化的想象,但一旦缺乏讽刺的主体,全片就产生了一种不接地气的梦幻感。
(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