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三十九|《越读者》

导读三十九|《越读者》_第1张图片

据《2018年中国新闻出版行业分析报告》指出:在2017年中国共出版图书92.44亿册。对于一个普通读者而言,92.44亿册是什么概念呢?

那就意味着他即便每天读一本,至少都得读两千五百万年,假设出版速度仍就如此,他亦活了100岁,那么在他有生之年出版的书籍总量,他就至少得花25亿年的时间才能全部读完。

这还只是中国出版的图书,如果要算上世界,那就更加无法衡量了,因此面对这样的现实处境,我们这一代人势必会面对读什么书?怎么读书?这两大难题。

事实上,读什么书,每个人或许都有一套自己的判断基准,可以通过一些诸如:豆瓣,读书类公众号平台或者读书大咖来获取相关的信息,亦或者身边同学朋友的推荐等渠道。

总的而言,其实大致多为畅销书,经典书,解决自己某一问题的好书等,因此读什么书,其实也比较容易,但是论及读书方法,却未必有那么简单了。

其实作为一个阅读爱好者,最初我也并没有觉得读书有什么方法,不过就是看到一本自己认为不错的符合自己口味的书,想办法弄到手,便就打开一读,从头看到尾不就行了?最多做做笔记,与人分享一下,也就这样了。

直到自己阅读的范围越广,阅读的数量越多时,才猛然间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在广阔的知识密林中渐渐看不清楚方向了。

同时,我也时常会碰到身边的人向我请教如何阅读的方法,每次往往我也只是凭靠着自己的直观经验给人以启发,谈不上具体的方法,也无法系统的解决此人阅读之困惑。

以前或许只是觉得书读得不够多,才致使自己没有构建起相应的知识结构,直到近来越发觉得,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都有其相应的方法论支撑其行事方法时,我才思考阅读的方法论是什么?

导读三十九|《越读者》_第2张图片

记得查理•芒格曾说:“人类社会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发展,你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进步。”而学习就囊括阅读,我想或许阅读也有阅读的方法。

为此,我针对如何阅读这一问题,收集了一些书籍并打算一一拜读,其中读的第一本就是郝明义先生的这本《越读者》。

本书作者郝明义先生作为台湾资深出版人,于四十多岁时偶然间读得艾德勒先生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对书中内容有所体悟,深刻觉察到读书方法于当今阅读爱好者的重要性,于是在此后的几年里结合个人阅读经验创作了《越读者》这样的一本书。

那么作者在这本书中,当然提出了相当多的关于阅读方法的真知灼见,但对于我个人而言,对我最有帮助的就是书中只是简单提到的如何读懂一本书的四个方面。

因为这四个方面帮助我提供了如何撰写书评的基本套路。而现在我就借用如何读懂一本书的四个方法来拆解这本书。

导读三十九|《越读者》_第3张图片

第一,这本书给了我哪些启发?于我而言,当然启发太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而论了,仅就书中个人认为最为受益的三个方面做一下简单表述。

第一个方面,阅读书籍的定位。书中用主食,美食,蔬果,甜食,维生素,兴奋剂六个方面来划分一个人所读的书籍,但主要是前四类,前四类分别对应一个人为生存需求求知,如经管类;为思想需求求知,如文史哲类;为工具需求求知,如辞海类;为休闲需求求知,如武侠小说类;那后两者则是对一个人在上学过程中的教科书及教辅书的喻指。

在作者看来,前四类阅读饮食中,要注意饮食均衡,不可过于偏向某一方面,而至于后两者教科书及教辅资料则是作者批判的对象,认为这完全是现代教育畸形发展的产物,于人实无太多益处。

导读三十九|《越读者》_第4张图片

第二个方面,中西结合的具体阅读方法。作者主要选取了四位中国古人及一位现代外国人的阅读方法给人以之指引。他们分别是诸葛亮的“观其大略法”,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朱熹的“熟读精思法”,苏轼的“八面受敌法”,前三者都不用解释,很好理解,令人可能较为费解的或许是苏轼的“八面受敌法”。

何为“八面受敌法”,书中举了一个故事,大致如下:有人请教苏轼如何读《汉书》,苏轼告诉他的是每一遍只读书中的某个专题,比如:第一遍,只读其中的为官之道,其它的都搁置一旁,暂不理会;第二遍,只读货殖,其它的同样不理会;如是类推,至八遍或者更多,这就是苏轼的八面受敌法。”

而外国人则是指《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艾德勒先生。艾德勒先生的阅读方法是从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四个境界而对阅读展开讨论。这里简单提下书中最高的境界主题阅读。

所谓主题阅读,虽为最高境界,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某个小而精的专题,比方说阅读,然后展开一系列相关书籍或资料的寻找与阅读。

第三个方面就是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我把它总结为:点―线―面式建构法。首先找到一个小而精的着力点,比方说:阅读,然后尽可能找到从古至今读书人一系列读书方法,或者现代不同人写的读书方法,构成一条线,最终涵盖古今中外读书法构成一个面。

以上就是对我三个方面启发。

导读三十九|《越读者》_第5张图片

第二,我要深究这本书的什么知识?其实读完这本书,也算给自己在探求其它知识层面开拓了视野。比如:我想深究艾德勒先生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深究作者的偶像罗素的故事及其书籍,深究中国第一个英汉词典的编纂者邝其照的故事,深究伍尔夫的《普通读者》等,这些人或书都是值得自己进一步深究的对象。

第三,我对本书还存在哪些疑惑?

对于这本书,个人疑惑倒是不少。比方说:作者并没有就主要学科提出明确的具有针对性的读书之法,仅就哲学简单提到过,那像人类学?管理学?心理学?物理学?等学科是否有相应的读书方法?

又比如:既然教科书于人其实并无多大益处,为何教育部却仍就以教科书为章本教学?若改?有何替代之物?每个读书高手是不是会不自觉的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论?那普通的人为何无法形成?等。

第四,我对本书内容有哪些与作者要思辨一二?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面对一位读书高手总结的读书心法,有时候更多的是以仰视的目光恨不得全盘接受的姿态面对,如果要论及思辨,确实相当有难度。不过,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同时个人也确实有种想与高手过招的冲动,故简单的就书中的阅读饮食均衡与作者商榷一二。

作者认为主食,美食,蔬果,甜食应该保持均衡。个人则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恐怕很难如此。我觉得每个人首先都应是偏食者,然后结合生存环境谋求动态平衡。

导读三十九|《越读者》_第6张图片

举我个人例子而言,最初受南怀瑾先生书籍启迪,对民国学术文化深感兴趣,于是便就一发不可收拾的扎进民国学术文丛中,后由于上大学所学专业为工商企管,便就有意识从民国学术书籍切入到经管类书籍中,且从经管类书籍出发,不断拓宽学科视野,试图涉猎西方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虽然目前算是乱学一通,知识体系庞杂,且只是一知半解,知其皮毛而已,不过却极大的拓宽了阅读视野。

至于为什么能够建立这种广阔的好奇心及抵抗学术枯燥的理解力,个人认为的根因就在于那段时间沉潜于民国学术文丛中的自由探索,才奠定了如今的一切。而恰恰是那段时间的偏食,才为自己构建饮食均衡的动态平衡铺垫了基础。

所以这让我想到了熊逸隐士的竭泽而渔式读书法,很值得推荐,即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你最喜欢的书读,把这一类的经典书籍全都读遍,那就大功告成了。请注意,是读遍,不是读完,读遍指的是前文提到的,公认的经典书籍熟读精思,其它的知其大略就可。

最后,以莫洛亚的一句话:“每个知道读书方法的人,都有一种力量,可以把他自己放大,丰富他的生活方式,使他的一生内容充实,富有意义,而具兴味。”与诸君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导读三十九|《越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