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街旧事

南街旧事_第1张图片

图1 蜀山古南街冬日小景


这是一条青石板铺成的街道,白墙,灰瓦,木窗,窗户上挂着的一条条腊肉,窗下的老石槽,和随意生长的植物,凑在一起没有一点违和感,它们似乎本该就属于这里,一条南方小城的街道。但这又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街道,几乎每隔几户,就曾住过一位工艺美术大师。或者,工艺美术大师隔壁就住着另一位工艺美术大师。这条老街,走出过很多大师、工艺师。顾景舟、徐汉棠、毛国强、曹婉芬、谢曼伦……这条街,就是宜兴著名的蜀山南街。蜀山南街南临蠡河,北依蜀山,东首是东坡书院,许多紫砂大师的艺术作品就是从这条街走向世界。


南街旧事_第2张图片

图2 挂满腊肉的南街一景


宜兴丁蜀镇地处锦绣江南、太湖之滨,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陶都,早年间,当地就有“家家做坯,处处见窑”之景。蜀山古南街是宜兴紫砂的发祥地,也是紫砂艺术大师的摇篮。旧时的这里,山上是泥与火的交融,山下商贾云集,过半住户从事紫砂生产和经营。紫砂器从蠡河码头通过太湖被运往全国各地。改革开放后,紫砂生产中心逐渐移至丁山,古南街逐渐沉寂下来。


南街旧事_第3张图片

图3 蜀山南街冬日小景


如今踏步南街,昔日的风貌和骨架依稀仍在,"只是朱颜改",过往的兴盛繁华已沉淀在流逝的岁月之中,只过滤下一街的寥落和冷清。脚下的石板道在上世纪那个年代被水泥覆盖,改革开放后兴起追思寻根,又撬开了水泥层,石板边缘残留下时代变迁的印痕,这条街虽然已不见了当年的工艺美术大师,但他们的精神却一直流传了下来。他们的子孙后代依然还延续着前人的营生,如今的古南街依然有着三十余家紫砂陶器店。他们利用自己的住屋生产、经营。除了陶器店,还有茶馆、布店、五金百货,都以家庭为中心,与世无争,童叟无欺,自给自足。


南街旧事_第4张图片

图4 前墅龙窑现址


南街旧事_第5张图片

图5 前墅龙窑远景


宜兴市丁蜀镇三洞桥村六百年前的前墅龙窑至今还一直在用。前墅古龙窑位于丁蜀镇牛角扇上,是迄今为止已有六百年历史的一座活窑。前墅龙窑创烧于明代,数百年窑火生生不息,是世界上年代最久远、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龙窑之一,同时也是研究中国陶业发展史的“活标本”。从明代延续至今,它依然在烧制壶、盆、罐、瓮等粗陶日用品。


南街旧事_第6张图片

图6 工艺美术师朱文华


南街旧事_第7张图片

图7 朱文华老宅


南街旧事_第8张图片

图8 朱文华老宅隔壁邻居家老墙


朱文华就是从这条南街走出来的工艺美术师,这幢房子就是朱文华一家五口人曾住过的地方。房子已经被翻修过了,但隔壁邻居家的墙依然还是当年的样子。砖片、瓦片还有一个个陶罐摞起来的老墙,这样的墙在丁蜀镇还依稀可以见到。朱文华说,小时候就看着母亲做壶,自己也拿块泥巴捏,我们整条南街的人基本都是做壶的。朱文华的母亲徐荣芳,就是紫砂老艺人王寅春的弟子。而朱文华本人也在家庭的熏陶下,于1984年进入紫砂工艺一厂,在江建祥、胡永成班接受系统的紫砂壶基本功学习,她善于思考,作品注重品味、立意,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追求心手合一,因在文学音乐等方面有浓厚的兴趣,也为所创作品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2005年,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学习紫砂壶造型艺术,使得作品在境界上得到进一步提升,作品气韵生动,艺术感觉丰盈,受到紫砂藏家和壶友的青睐。成为了当代工艺美术师中的后起之秀。


南街旧事_第9张图片

图9 朱文华老师在演示紫砂壶的制作过程


我们采访朱文华的时候已经入夜,很遗憾没能到访她的工作室,这张照片是我们拍到的朱文华老师制作紫砂壶的一个镜头,从娴熟地开始打泥条,到做壶身(也叫“拍身筒”)的一个演示过程。泥块到壶身用时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了,看起来非常简单,让我们这些旁观者都觉得紫砂壶原来这么好做呢。然而这块泥巴在她手里看起来是那么听话,一切随她所欲,然而我将它托在手上才发现这么立体的壶,质地竟然是这么柔软,稍稍一碰就会变形,更别说造型了。做壶就是这样,看起来简单,实则需要多年的做壶经验慢慢累积,才能让别人看起来毫不费力。朱文华的壶,线条简单,柔美,又不失大气。不过寥寥几根线条,却有一唱三叹,九曲回肠之妙,正所谓行神于线,行气于型,壶则顾盼生辉。其实做壶也如做人,一个人的壶便可以侧面流露出这个人的文化素养与对美的感知能力。


南街旧事_第10张图片

图10 一代紫砂壶宗师顾景舟在蜀山南街故居


我们沿着南街,路过了徐汉棠的故居,遇到了毛国强的故居,又遇到了顾景舟的故居,每走一步,都在内心默默地感叹,这条街,因为这些紫砂人的存在,而有了生活,有了生气。置身于老街,我仿佛看到了那些艺术大师们做壶,交谈,互相切磋的景象。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就不难理解宜兴紫砂壶大师们为何居于此地。


南街旧事_第11张图片

图11 飘出美妙琴声的蜀山南街人家


走着走着,我们被街角一所老房子里传出的音乐声所吸引。原来是一位老师在教钢琴,旁边孩子静静地听。在这样惬意的南方小城里,有着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老街上,听到这样不急不躁的音乐声,谁能不为之停留?


南街旧事_第12张图片

图12 专注于做壶的老紫砂艺人


继续往前走,停在了一户人家的窗前。微弱的灯光下,一位老爷子一丝不苟地做着他的壶。感觉到有人在拍他,抬起头来朝我们笑笑,我示意他继续,老爷子又低下头继续工作,从他做壶时的眼神里我读出的是一种快乐和满足。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这不就是所谓的匠人精神吗,年近古稀,还依然坚守。


南街旧事_第13张图片

图13 蜀山南街寻常人家


这是一户普通住户的门口,两位老人在吃饭,临街的门敞开着,恍惚间让我看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生活状态。用朋友的话说,从古至今这里很少出将军,而多出文人墨客。我们宜兴人生活安逸,快乐,知足。有鱼吃,有米吃,还有紫砂壶,谁会想抛下这种美好生活去打仗呢?


南街旧事_第14张图片

图14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是一部灿烂的物质文明史,而宜兴陶瓷的发展有着鲜明的文化特征,七千年的制陶史是辉煌的陶文化发展史。丁蜀镇的陶瓷物馆,欣赏了各位大师的作品,惊叹于这么一个小小的古镇,这么小的一条街,孕育了这么多的工艺美术大师,也惊叹于一个小小的壶,浓缩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人文美学和中华民族勤劳、坚韧、质朴的优良品质,和紫砂艺人们一代代心手相传,兢兢业业的紫砂精神。正是因为这些紫砂壶艺人精益求精,持续专注的工匠精神,让中国紫砂艺术走向世界,誉享海内外。


南街旧事_第15张图片

图15 顾景舟雕像,陈列于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


南街旧事_第16张图片

图16 顾景舟紫砂作品《提壶茶具》


随着中国人均GDP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消费结构进入快速转型期,衣食住行在消费比重迅速下降,文化艺术消费异军突起。目前的艺术市场可以用“雅俗共赏”四个字来形容。“雅”的如名家陶瓷、雕塑、字画等艺术品和“俗”,则是低端大众艺术品走入寻常百姓家。


英国有学者研究认为,大众艺术品消费兴起于1999年,标志性事件是1999年英国伦敦首次举办了“买的起的艺术展”(Affordable Art Fair,AAF)。就是这样一个世界性的展卖组织,开始向大众普及艺术并推荐和出售不知名艺术家的作品,所有艺术品定价均在3000英镑以下。此风潮逐渐席卷纽约、巴黎等地,继而登陆中国北京、上海等城市,开启了世界范围内的大众艺术品消费之路。


但不论这一方兴未艾的艺术品消费趋势是“雅”是“俗”,都需要有众多的艺术家作为引领这一潮流的中坚。无论是朱文华老师,还是蜀山古南街上那些不出名的紫砂壶艺人,不正是他们中的一份子吗?正是他们在艺术上的孜孜以求,精益求精,才让国人在艺术品新消费时代中,能欣赏到更具艺术水准的佳作。





Lucille Li

                                                                     2018/1/27

你可能感兴趣的:(南街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