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人的故事思维27:仪式感加一分,bigger加十分

最近一段时间参加了几个颇具仪式感的活动,既有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大赛,又有小学生的成童礼,还有职场人的精英培训项目,几个活动不约而同的重视“仪式感”。

创业大赛采用了模拟风投的形式,既有路演又有投资,很是热闹;成童礼更是身着汉装,行汉礼,点朱砂,击大鼓,小朋友们褪去了少儿的玩闹,少有的庄严肃穆;职场精英们则是化身职业电影人,过了一把开机仪式的瘾。几个活动都非常成功,无论是从组织方到参与方给出的反馈都是积极向上的,不约而同的用了一个词“没想到效果能这么好。”

到底是什么提升了参与感、提升了满意度?我想“仪式感”功不可没。

中国其实是一个很重视仪式感的国度,从上古时代的各种巫术祭祀,到古代王朝的祭天祈福,从达官显贵的就职典礼,到平民百姓的过年过节,仪式感其实充斥在我们周围的每一个空间。

凡是仪式,一定就会有既定的流程,就会有不同的分工,会有必做的动作、礼仪等等,这就是我们的“仪”,把这些仪做成规模,做成习惯就成了定式。所以,有仪式感的东西会让人与崇高、伟大、规模、习俗等等建立链接。而一种产品一旦能跟某种仪式感联系起来,就会成为bigger很高或是热度很高的东西,比如网红青团一定会在清明前后引起长龙过街的景象,网红月饼,网红棕子都会如此;再有就是戒指、鲜花这些本身就带有强烈仪式感的产品,更会在情人节、母亲节等跟爱相关的节日销量激增。

这里不得不说一个很中式的仪式感产品“苹果”,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平安夜送苹果变成了一种仪式,似乎苹果的寓意平平安安就是“平安夜”的代名词。且不说对与不对,只是这链接能力就不得不佩服中国人的想象力。

遗憾的是,现在很多的新兴节日还没有链接足够的产品。从国人的习惯来看,一个节日如果没有特定的食物,那么就不够隆重。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除夕的饺子,正月十五的汤圆,这些当年的网红食品也因为其故事性和参与感一直流传至今,成为节日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果双十一吃辣条,双十二喝奶茶也能成为习俗,那么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产生呢?

我很期待哪个产品的市场宣传能够站在仪式感的角度给自己的产品撰写传奇故事。

我是穆珊珊,一个能帮助您解决营销问题,现在在带着您讲故事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营销人的故事思维27:仪式感加一分,bigger加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