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之一后都是落后-财自9

过去,我们通常感觉平均水准以上就是不落后了。

但人们的感觉永远是有偏差的。例如:接近90%以上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在平均水准以上。这就是“乌比冈湖效应”。同时,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这叫“邓宁-克鲁格效应”。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并不能感知整个世界;我们只能通过感知自己的周遭来判断自己是否处于平均水准以上。

也就是说,用来支持我们的结论的,其实是一个非常局限的\远非全部的,只不过是我们所能感知的周遭而已。于是,一个井底之蛙在它的世界里确实处于平均水准以上又如何呢?

在学校里,人们把及格线放在60分而不是50分,那多出来的10分可以算做一种修正。步入社会之后,我们会发现及格几乎完全没用。二八定律貌似无处不在,20%的人占据了世界有限资源中的80%。

而现在,移动互联网已经连接了所有人,我们所能感知的世界不再仅局限于我们的周围,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可以尽量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全部。无论那感知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

一方面你能看到更多比自己优秀的人,意识到自己和他们的差距。另一方面,你也可以看到很多不如你的人。但世界的现实告诉我们,现在,也许”百分之一之后全是落后。“

近两年,知识贩卖社群层出不穷。正是因为大家可以看到:原来那些成功的人真地知道很多大家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与他们的差异明显可见,引发了大家对于知识的渴求。这种渴求已经成为一种恐惧_害怕落后的恐惧。

在大数据面前 ,万分之一之后都是落后的,都是被研究\被引导\被赚取的对象。这很残酷,但知道比不知道好,虽然痛苦,但还有希望,因为你会在因为那痛苦而挣扎,还有希望,不知道很惨,没有痛苦,却也已然没有希望,几乎等于已经死去。

‘差不多”是最好的自我麻痹。因为从来没有跨过那道门槛,大部分人都会习惯性地低估门槛的高度,认为自己已经到了跟前,再迈出一步就能顺利踏入领先的行列了。但这一步就是天堑。想要打破这种“差不多”的幻想,最好也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先把一件事做到足够好_真地领先。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分之一后都是落后-财自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