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锋火郎言的看法,虽着宽带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进入,中国的数字化已经进入风火如涂的境界,随着进入互联网的下半场,现在的企业竞争慢慢地从争取用户数量到用户存量。十年前我们一定说我们有多少用户,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我的用户有多少是是活跃的。互联网的百花齐放,让用户的选择也逐渐增多,从以前该行业只有一家两家生存的时候,只能选择使用别无他选;而现在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听闻新风口就争先恐后地上线。当用户想用某个功能解决需求的时候,在APP STORE里一搜,几十几百个选择项,跟风与否我们不去谈,但是人们在互联网的嗅觉越来越敏感。现在更多的做的是用户体验与良好的服务品质。没有这些基础是很难留到用户的。所以当企业想获取新用户,就必须要将自身打磨完善且口碑优良,而不是先上线再慢慢迭代。现在不是过去,用户等不了你,因为有更多的新鲜的选择在迎接用户。所以当你获取到新客户的时候,如何在最快的时间内拿下他进行转化,这是这个激流湍急的互联网时代需要考虑并重点攻下的,说白了,这个互联网快餐时代,不会给任何一个企业改错的机会,一个细节的闪失都可能会失去一大批用户。那么我们未来如何留住用户,如何有效的提升用户,锋火郎言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个刨析,也用来和大家共勉。
一. 深耕产品的特性
当我们面对一个产品或一个企业的时候,其实他也是一个成品,我们基本上是无法改变产品属性的,即然无法改变,那我们就需要深耕产品特性,掌握他的是属性,从他的特性有使命的去改变它在用户心中的认知。就像我们生出来的“孩子”一样他必须会自带一些属生,但运营需要去慢慢把它带大,让它呈现出更好的一面给别人看。引导他走向人生的另一个高度。
如何运营一个产品有很多方面,但是当我们接触每一个产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产品本身有个深刻的认知,了解他的每一个细节,每个细节的功能与属性。只有当自身能够非常熟悉产品了,才能去做一个关于产品的框架图,针对于他的特性进行包装并延伸出去,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产品的属性,推出方案一定是失败的。如果非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长尾效应”。
每个产品都会有他特定的用户群体,但这只是最广泛的一类。但是如果能细挖产品特性,延伸出去发现其它的点和市场(比如追求科技感的青年、追求个性颜色的潮男、追求脚感包裹性的用户等),你会发现周围延伸出来的面积相加将会比原先的市场还要大,而且随之而来的用户更为精准。说白了就是专一性,现在的人们都会很挑剔,一群人或者说一类人才能找到他的归属感,我们的产品就是用特性给特定的人群做特定的服务。
其中,无论是产品的属性,产品的功能,产品的用途等等这些产品表层的东西,还是产品的发展、品牌文化、企业的目标、行业的标准与潮流等战略层的东西,都需要做一个全面的深入理解。
拿传统行业举例,比如我们卖的是某款手机。我们就需要了解几个点:
我们的手机有什么特点优点
行业内普遍的标准有哪些、是什么?
我们针对什么样的人群。
曾经诺基亚风靡世界的时候,每一款产品的定位都是特点的或者说他的每一款产品的定位都是不同的人群,所以说找到对的点,找对对的人是很重要的。
……
当思考了这些点以后,是否会发现,自己已经能从多个方面了解产品的一个大致情况。当有顾客来向你咨询的时候,基于对行情以及自身产品的了解,你能够很自然、很全面地介绍产品的优势,鼓励用户购买,但是还不够。
二. 琢磨人性,以及消费者的心性
考试回答题目的时候,要先分析老师出这道题目的用途,是考某个知识点的领悟,还是考自己对于该问题的主观看法;微博大V活动抽奖的时候,要分析用户为什么会转发参与,是活动环节有趣吸引人,还是奖品本身诱人,还是用户只想试试手气随手转发参与;老树开新花开的好,要分析之前为什么衰落,是玩法跟不上潮流,还是产品UI界面需要优化,还是应该多关注用户间的互动社交性。
人性,一直是一个需要被专注,被利用的点。
当你的顾客来向你咨询的时候,由于是顾客主动,成单性较高。但是理智的顾客还是会在咨询完后货比三家思考再三,然后一拖再拖,慢慢地失去购买的欲望,从强烈想买降为一般想买,再降为可买可不买。
拖,就是最大的通病;思考,就是最大的阻力。所以不要让用户思考那么多,让他跟着你的节奏走。但是绝不是急,不是一口气地追问推销,顾客会感受到压力,以及顾虑。
产品的优点,你不能一口气全部讲完,不然没有重点。
就像这个棒棒糖一样,仅打出了一个特点:无糖。它所有的重点都在突出这个特点,你说它没有别的优点吗?肯定有,类似于水果味、硬度适中、晶莹好看等,但是它不说,因为切的就是无糖这个市场。
当顾客来问的时候,先让顾客多说话,最怕顾客不说话。他问的越多,表达的越多,获得的信息量就越多,再从这些信息里去汲取关键信息:
用户咨询的时候,哪个点比较关注在意?
该用户属于哪一类消费者(区分标注),有哪些通性、特点。
该用户对于该类产品以及周边店家的了解程度。
该用户对我们的产品的感兴趣等级程度。
从以上几点,我们能知道很多重要的信息。然后我们再根据用户所问,专攻回答。不能用户问的是你们这个产品包裹性怎么样,我们却回答这个产品很多明星都上身过的没问题的。这显然没有正面回答用户的问题,反而带给用户一种躲避性、欺骗性的感觉。
三. 产品特性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连接
社会变得复杂,信息变得嘈杂,消费者却变得更加无感和精明了。
在以前的年代,没有智能手机,哪家广告打得多,买它准没错。但是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可以做到传播的媒介都在销售着自己的广告位。
那么如何在广告满天飞,货比三家更容易的时代,让用户听完你的产品介绍后直接购买你的产品呢?光靠“熟悉产品的特性”和“琢磨人性,以及消费者的心性”还不够,我们需要将其很好的连接起来,即产品特性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连接。
再透彻一点,就是抓住用户的购买动机,以及配合你刺激用户的组合拳,一套打出,方可制敌。但是我们需要把握的是,你刺激用户的点,和最终用户的购买动机是要强关联的。
当用户想购买我们的运动服装体验一下新科技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在介绍的时候着重突出科技感这块内容,将其放大,尽可能地让用户跟着你的节奏走下去。
四. 多走一步,营造超出用户预期的感受
当你做到了前三点,用户可能仍在犹豫,这时候就需要出来一个“购买”按钮,鼓励用户按下去。当然这个按钮并不是我们强加的,而是需要我们去做诱导,诱导用户去做这个动作。
好比现在的新零售,节假日和同学去商场逛街,发现一件衣服很喜欢,但是在犹豫买不买。这时突然看到边上有一个二维码和一句引导语“扫码进入天猫店,下单立减50元!”于是果断扫码进入天猫店铺,感觉很优惠赚到了,于是边逛商场边看天猫,买走了更多的衣服,成功被转化。
新零售是案例中的一个,利用的是场景化营销,让用户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支付,同样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购物带来的心理负担。
当然,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诉诸无形价值。产品的价值是通过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相加所体现出来的。所以当消费者想购买我们的产品时,他看到的更多的是产品的有形价值。拿我们的运动衣服来说,用户看到的是“新科技植入”、“贴身的穿着”、“有型的搭配”等,这非常合情合理,因为这就是我们想展示给用户看的(产品优势)。
但是当用户仍处于犹豫状态,我们不妨多走一步,去创造用户联想,诱导用户按下“购买”按钮。我们可以尝试去诉诸用户无形价值,当你穿上这身运动衣服,你体会到的是减肥后带来的优美身材;你买了这件明星同款后,你上身就有更多爱豆的粉丝觉得你很有品位想和你结交;你穿上这件衣服,裤子鞋子就更容易搭配,搭配起来也更加潮流。
其实用户买产品的初衷,就是刚写下的这几句无形价值,但是用户在买产品的时候,并不会想的这么多这么深。所以需要我们的引导,“帮助”用户想起来,并告诉他这就是他想要的产品,从而拉近消费者与目标的距离,顺利地买走产品。
五. 打造口碑,做到新的节点的传播
好的口碑,源于好的产品,好的服务。行业现在趋近于同质化,不论是产品也好,服务也罢,都越来越相似。
但是打动人的,总是细节。这里分享一篇文章《我在家乡卖枇杷》,里面较为详细地写了我当初卖枇杷的时候,尽力地打造服务极致化,希望能够打动用户。
有些人认为只要我的产品价格卖的比别人低,就会销量好,口碑也会好。
其实不然,一个产品的价格,本就应尽可能地等同于产品提供的功能与服务,这样对于运营方和用户方来说,更像是在做一个“平等”的交易。频繁的促销低价,去迎合价格敏感边缘浅区域的用户,其实丧失的却是核心精准用户。
口碑,是用户主动传播散发的,如何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真实性、可靠性、传播性,最主要的就是彻彻底底地打动用户的心。别用情感式助推说服,因为用户选择权太大,你的产品利益不能打动我,我就换一家。
比如,用户需要衣服——上网查找衣服——购买我店衣服——付款后衣服寄出——收到衣服——穿衣服出行,这六个环节,其实每个环节都能做到细节优化。用户上网搜运动衣服,为了让顾客更容易找到好的合适的产品(我店衣服),我店的关键词设置就会是经过多次用户调研,走访过多个健身房采访用户从而设置而出的,搜索起来更加高效准确方便;用户购买我家衣服前会咨询,我们的客服就能够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和问题给出人性化、智能化、专业化的回答与推荐,减少用户决策时间;用户收到衣服的时候,里面会附带一些店铺的小礼品,比如衣服防尘袋、运动手环等相关属性的配件,从而制造用户惊喜。
当用户预料的是60分,但我们却达到了80分,这种超出预期的感觉,会让用户自行分享打call。这里也可以带入一定的用户运营概念,对于核心、种子用户给予更多的用户关怀,对于边缘用户给予更多产品上的与产品相关的福利,让他转化为精准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