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法》读后感

这段时间在看一本非常有意义的持久不衰的畅销书,它与我们的职业联系紧密,名叫《干法》,读后受益颇丰。我能够感受到作者稻盛和夫与我的心灵在交流,激情澎湃。

  对作者稻盛和夫做一下介绍,他是1959年27岁赤手空拳创办“京瓷”(现名),52岁创办原名“DDI”,现名“KDDI”,这两家公司现都位列“世界500强”。他获得了“新型陶瓷先驱者”的荣誉。被誉为“当代松下幸之助”。他是一个卓越的经营之神、人类英雄和伟大的传奇人物。近两年,他在当地政府再三恳请之下,以78岁高龄在2010年临危受命,接掌日航CEO帅印,世间一片惊叹。同时被首相任命为内阁个性顾问。从而,在他传奇的人生中又增添了两笔浓重的传奇色彩。

  本书真切、深刻地揭示了工作的好处,理解了工作的好处也就掌握了理解整个人生好处的“金钥匙”。稻盛和夫总结了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热情×潜力,强调:务必具备正确的、正面的“思维方式”,满怀“热情”、“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加出色。“热爱工作,投身事业,在这一过程中,抑制私心,陶冶人格,同时积累经验,提高潜力。这样,才能赢得得周围人的信任和尊敬”。不辞辛劳,愿他人好,愿为大家的幸福而拼命工作的幸福人生的观点,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现实好处。

  他说强调:“‘工作’隐藏着一种伟大的力量,它能够帮忙我们战胜命运中的苦难,给人生带来光明和期望”。回顾他自己的人生,这个真理昭然若揭。

  我们要想快速成长,我们的国家要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要成为全球第一经济大国,那么,如何对自己和整个社会确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将是一个不可等闲视之的巨大课题”。在我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能够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块基石。要“严”,时刻持续一份职责心;要“实”,脚踏实地;要“快”,提高办事效率,统筹利用时间,立即行动;要“新”,在尊重经验的同时,敢于创新,不断改善自己的工作方法。此刻我把《干法》读后得到的冲击和想法与大家分享如下:

  一、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发扬主动工作精神

“工作造就人格”,“要有利他之心”。我们敬佩稻盛和夫,他从来不去过多的表现自己,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自己当下所从事的事业当中,心无旁骛,直至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为止。无论怎样,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竭尽全力地专注于完成自己的使命,直至当下的目标达成。

  同样的一项工作,一个计划甚至想法,对于不同态度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当下企业竞争激烈,被动的工作状态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损耗,是一种危机。我们要摆脱被催着的工作状态,主动用心开展工作,将工作往深处、远处延伸,将工作做到前面,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满怀热情、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不管是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不管自己处在何种境遇,都要抱着用心的心态朝前看,任何时候都要拼命工作,持续努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观察一下自然界,无论何种动物、植物,都在拼命地求生存,从来没有好逸恶劳的动植物能够生存。城墙石缝中的嫩草,在石头与石头之间,哪怕仅有一点儿泥土,它就在那儿拚命吸收着阳光雨露,发出嫩芽”。

  “为了生存务必拚命努力,自然界的‘道’本来就如此,此乃宇宙的铁则”。

  当我们感觉生活太苦,遭遇太多曲折时,我们不妨想想岩缝里不屈不挠的小草。记住,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能支配自己的命运。

  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稻盛和夫说:“‘完美主义不是“更好”,而是“至高无上”。这就是我在工作中不断追求的目标’”。

  他持续谦虚的态度,养成反省的习惯。他没有好高骛远,而是沉稳从一点一滴做起。大处找准位置,只要有机会他就激励员工们:要做原町第一企业;之后瞄准中京区第一;然后到达本国第一;再然后要争取世界第一。小处分清工作轻重缓急,从点滴做起,以小积大。他认为:“不管多么细小的工作都要用心去做,要投入100%的力量”。

  四、敢于创新、不断改善工作方法

  同别人干一样的事,很难期盼获得出色的成果,因为那么多人走过的路上不会剩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而无人涉足的新路,尽管寸步难行却能够有许多新的发现和巨大的成果,稻盛和夫一向这么想,也就这样一路走来。

  实际上,那些没人敢走的泥泞之路,行走虽然艰苦,但却通向难以想象的光明灿烂的未来。

  企业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但首先是思想创新和观念创新。比如:创新思维主要体此刻技术自主创新、市场对外开拓、员工素质的提升、管理方式的转变,这些都是经理人和企业家务必综合思考的。

  非常高兴能在工作十年的时候读到这样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能有机会体验到稻盛和夫的坚持,也激发了我去继续努力、继续付出、持续不断的提升自己,在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要时刻有准备的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为完美的梦想插上翅膀。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吸收,能习得老先生的智慧,加快成长的步伐。

你可能感兴趣的:(《干法》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