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国理政看 《丁万明评说〈资治通鉴〉》

从治国理政看 《丁万明评说〈资治通鉴〉》_第1张图片

《丁万明评说〈资治通鉴〉之纵横捭阖》于2017年5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人民出版社为此组织专家学者举办了一场高级别的研讨会,可见其对这部作品的重视。

《丁万明评说〈资治通鉴〉》实际上是由丁万明教授在《百家讲坛》录制的《评说〈资治通鉴〉》整理而来。据《百家讲坛》总监制阚兆江先生介绍,《评说〈资治通鉴〉》播出期间,收视率一直呈稳定上升的态势,由学者讲述“自古以来好为难读”的《资治通鉴》,而受到普通电视观众的欢迎,殊为难得。

丁万明供职于河北省委党校。党校的治学环境,为他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我们知道,党校教授接触的党史资料和现实的人和事,涉及政治方略、政治操作、官场是非和人事浮沉,使得他长于从治国理政和为政之道的角度,对学术进行观察和思考。

在对《资治通鉴》的评说中,丁万明有意识地把这一优势发挥出来。从这样一个独特的角度,观照朝代兴衰和个人沉浮。举两个例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丁万明的评说特点在他的著述中的具体呈现。

一、西门豹治邺。

关于西门豹治邺,一般大众熟知的是“河伯娶妻”。针对普通读者,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能够证明西门豹是一个能干的官员,魏文侯用人得当。但是,丁万明另外采用了几个故事,让我们看到西门豹的治国理念。举其中的一个为例:

魏文侯到邺城视察,发现粮仓里没有储备粮,兵器库里没有兵甲,官府里甚至没有账簿。魏文侯非常恼火,就责问西门豹,我委你重任,你就给我整成这个样子?

西门豹对答:我把粮食、兵甲、财物都藏在民间了。只我一声令下,这些东西马上备齐。结果号令一下,老百姓迅速带着兵甲、粮食集结起来。魏文侯这下服气了。

这个故事不是很有趣,但是对于有思想的官员来说,却能够引发深度的思考。治理一个国家,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持一种什么样的治国理念,这实际上已经上升到政治哲学的层次。

如此,西门豹就不单单是个能干的官员,而是一个有自己的深刻治国思想的官员。而魏文侯的表现,则让我们看到一个开明君主的气度。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魏国在战国时代能够称雄近百年。它带给有思想的官员的启发,是“河伯娶妻”这样的故事做不到的。

二、侯嬴自刎。

侯嬴在送信陵君一行出发救赵之后不久自杀了,他为什么自杀,有没有必要自杀?按照丁万明分析,信陵君窃符救赵,动机很高尚,结果很理想。但是,擅杀魏军主帅,这个锅谁来背?政治运作有自己的规则,不是结果好就稀里糊涂过去了。不论出于何种动机,如果谁随随便便就把三军主帅杀掉了,那么国家、军队的治理还有没有法度规矩?

侯嬴想到了这一点,通过自杀化解了这个难题。在对窃符杀将事件的处理上,他可以是主谋身份,而信陵君只是一个执行者;他还可以是门客身份,为信陵君出谋划策。这样,就为魏国国君从重还是从轻发落信陵君,提供了一个回旋的余地。

果然,十年之后,魏国危难之际,国家需要信陵君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组织抵抗。这时就不需要先给“擅杀主帅”这件事做个合理的解释了。

士人自杀,在春秋战国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侯嬴自己不解释,别人只能猜测,丁万明的剖析,可以说比侯嬴的真实动机还要精彩,还要有益于读者。

在丁万明评说《资治通鉴》中,这种有意识地从治国理政、为政之道的角度选择事件,通过独到的讲述和点评给人启迪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这一点恐怕是一般学院派的教授想不到也做不到的。

丁万明的这一解读角度,尤其适合像司马光这样的官员型学者的著述。这些学者,他们的人生起伏、经验阅历、思维方式和处世原则,和一般文人学者有非常大的不同。

丁万明从为政之道的剖析,更深入地复原了这些官员型学者在思想上的细微曲折之处,同时,也给官场人士以借鉴和启迪。

从受众的角度看,丁万明的评说就像王老吉,它是一种饮品,每个人都可以喝,都能受益;但它还有一个特定的群体——怕上火的人群。在这里,这个特定的人群就是官员群体。

丁万明这部著述的另一个价值点是它有益于治道。

《资治通鉴》本身就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丁万明的评说恰恰也体现了这一原则。他没有把故事讲成“宫斗戏”,讲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它传递的是正能量。

比如评论平原君,题目是《庸才何以成栋梁》。对战国四公子有所了解的读者都知道,平原君是个才智平庸的高官,他的重大决策给国家带来了灾难。对于赵国的灭亡,平原君是负有直接责任的。

但是,丁教授认为,平原君“忠君爱国,是非分明,知错能改,勇于担当”,高尚的政治品格,使他大节不亏,所以虽然才智平庸,却拥有近乎完美的人生。这就给众多从政的官员以警示,你可以缺乏才能,便绝不能没有操守。

再如对信陵君功高震主事件的评价。信陵君能力太强,遭到国君的猜忌,他选择了退避,醇酒妇人,终老一生。

有一种观点认为,以信陵君的品质、能力,完全可以取代平庸的国君,自己称王,这样有益于其抱负的施展和国家的强盛。信陵君的退避,是性格的弱点。

实际上这完全是一种书生之见,政治运行有自己的规则,如果信陵君逆规则而动,极大的可能就是自己身败名裂,国家陷于分裂动荡。信陵君的选择,恰恰是大局意识的体现。这样的评说,体现的是一种尊重实际基础上的正见、正解、正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治国理政看 《丁万明评说〈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