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阃府的石桅杆 曹燮

都阃府的石桅杆 曹燮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都阃府的石桅杆 曹燮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都阃府的石桅杆 曹燮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都阃府的石桅杆 曹燮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都阃府的石桅杆 曹燮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都阃府的石桅杆 曹燮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客家地区,祠堂门前总能看到桅杆,它是旧时客家人考取功名的象征,学者将其誉为客家人的“华表”。

桅杆的原形是笔。我国自隋代至清代实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人们要经过科举考试才能步入官场,笔作为科举应试的象征,文人又以笔为晋升的阶梯,笔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象征,因而受到尊崇。

在培田古村落“都阃府”大门前,现仍竖立着一对石桅杆。桅杆基座呈八角形,从基座嵌入的中柱被两块夹石条固定,柱身除雕腾龙祥云外,还套双栌斗,夹石条顶部石狮与柱身腾龙相呼应,石桅杆露出地面高达8.5米,蔚为壮观。桅杆材料为花岗岩,共由八个部件构成。基座和夹石条深埋地下,夹石条高达2米,石条顶部雕刻有石狮。中柱雕刻五爪盘龙并通过榫头牢牢嵌入基座。往上的双栌斗,宛如倒扣的民间量米器具斗(官升),又似两顶官帽套紧上下两根石柱。栌斗间为2.5米长的石圆柱,石斗呈正四棱台状。最高一截是巨笔样圆形石柱。桅杆下部中柱字迹较模糊,经辨认,门口右边桅杆阴刻如下:“光绪壬辰会试中式第三十三名进士  御前钦点侍卫  特授青州守府护理参府篆务  光绪戊子乡试第六名举人”。另一支桅杆中柱相同位置阴刻:    “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春吉日  诰封昭武都尉  太学生吴灿书  吴拔桢立”。

古代桅杆分石制和木制两种。但无论石桅杆或木桅干,都会把主人的姓名、生平事迹和立杆年代等雕刻于底座的两块石柱上。木桅杆较石桅杆建造成本较低,但不如石桅杆耐用。

木桅杆长期置于室外易糟朽,因而如今已难得一见,能保存至今的多数是石桅杆。石桅杆用石条凿成方形、圆状石柱,柱雕龙狮等吉祥图案,分若干层竖起,因貌似船上的桅杆,故名石桅杆;又因像一支毛笔,亦称之为“石笔”;也有些地方称之为“旗杆”。

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一个地方的石旗杆越多,说明这个地方人才辈出,人杰地灵。高耸竖立的功名旗杆,显示着昔日主人的尊贵和为考取功名的寒窗苦事。它不仅是功名的标志,而且是一处独特的人文景观。如今能完整保存下来的石桅杆已不多见。

在明朝,凡考中进士,可竖桅杆以显功名;到了清朝,考中秀才、监生、贡生、举人、进士,均被视为当地和其宗族的荣耀,其中贡生及以上的,除了在房前,也可在庙宇和陵墓前竖一对桅杆。因等次不同,底座有严格区别,秀才底座为四角,举人为六角,进士和四品以上官员底座为八角形状。另外,栌斗数也有讲究,贡生、举人为单栌斗,进士为双栌斗。“都阃府”石桅杆属八角底座双栌斗,表明其家族出过进士或四品以上官员。

据《培田族谱·世德堂记》载:“世德堂”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是培田五亭公吴昌风(吴灿书)过世后,由其后代为他建的“飨堂”,所以又称“五亭公祠”。其三子吴拔桢1892年考取武进士(钦点为蓝翎侍卫),后选调山东青州任“都司衔”(清代为正四品武官)的守备,为光宗耀祖、激励族人,便竖了这对石桅杆。

石桅杆有彰显身份和激励后人读书出仕的作用。作为古代科举文化的实物遗存,这对保存完好的清代石桅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科举文化、宗族文化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培田除“都阃府”这对石桅杆外,还在官厅门前竖立着一对石桅杆和另一对木桅杆夹。石桅杆为单栌斗,高度也只有五六米,而木桅杆因长期置于户外,如今只剩下石条夹和基座。石上刻有“乾隆玖年甲子科”“岁进士吴镛立”字样。

据了解,在连城县境内曲溪乡罗胜村、军山村、蒲溪村,四堡镇雾阁村、马屋村、上枧村,庙前镇芷溪村,莒溪镇詹坑村和坪坑村,塘前乡迪坑村,宣和乡中曹村等地,至今仍保存着部分石桅杆,但多数为单栌斗石桅杆,大部分属监生、贡生或举人所立,像“都阃府”这种双栌斗石桅杆确实较为罕见,它真正的名称是“龙纹双斗进士旌旗表桅杆”,档次较高、品位不凡。

你可能感兴趣的:(都阃府的石桅杆 曹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