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科幻作品》有感

借着刘慈欣著的《三体》,在2015年底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在国内引发的科幻小说热潮,近两年我也读了多本经典的科幻小说。像今年,我把艾萨克·阿西莫夫著,叶李华译的《基地七部曲》列入了阅读计划,但因为时间的原因,对这部科幻小说史上最经典作品之一的大部头作品,我还没想好是否开始阅读。

随着阅读的科幻小说越来越多,我也开始对科幻小说的发展史产生了兴趣,但市面上介绍这方面内容的书却很少,甚至就没有。而这本最新的牛津通识读本,作者戴维·锡德简洁又不失条理的,勾勒出19世纪以来科幻小说与科幻电影的演变历程。篇幅虽然很简短,但重要作品皆有提及,算是一本不错的科幻入门读物。

读《科幻作品》有感_第1张图片

简单来说,本书的内容大致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讨论了太空漫游和其他领域的冒险,这些冒险之旅体现了作家们所想象的人类向太空进行的探索。在这一部分,作者不惜笔墨介绍了阿瑟·克拉克著的《2001:太空漫游》,以及据此改编的同名电影。

读《科幻作品》有感_第2张图片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有可能会遇到异族,而第二部分以此为主题,对异族的总体概念进行了分析,特别是重点介绍了备受好评的《异形》系列。

第三部分介绍了技术在科幻中的复杂作用,作者认为科幻常常与技术的演变相联系,部分历史原因在于20世纪早期对技术的推崇。

第四部分讨论乌托邦和敌托邦——这两个概念加在一起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科幻传统,作者把诸如乔治·奥威尔最负盛名的《一九八四》、赫胥黎著的《美丽新世界》等反乌托邦小说归为此类进行了介绍。而在一些其他场合,这种类型的小说也被归为政治幻想类小说。

事实上,恰恰是这些所谓的政治幻想类小说为科幻小说的发展开拓了全新的领域,不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上,乌托邦与敌托邦这个话题都值得一再被讨论,从时代意义上更是如此。直到今天,它依然广泛的深入到科幻领域的几乎每一个角落中。

第五部分作者分析了科幻与过去、未来的关系,通俗来说也就是于时间有关的科幻小说,像我计划阅读的艾萨克·阿西莫夫著的《基地七部曲》,一般认为作者在构思上就受到了爱德华·吉本著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以及阿诺德·J.汤因比著的《历史研究》的影响。

读《科幻作品》有感_第3张图片

小说以未来为背景,此时星际旅行已经司空见惯;小说在叙事上按照《银河百科全书》的条目分章成节,而这部综合性的百科全书是“心理史学”的集大成之作。“心理史学”被定义为“研究人类对特定的社会、经济刺激的集体反应的数学分支”,其奠基者为哈里·谢顿。换言之,“心理史学”是一个能够预测集体行为的宏大体系。小说研究的主题包括权力中心与权力边缘的关系,或者是科学顾问与政治统治者的关系。

第六部分作者把科幻小说当作作家与批评家的共同体,他们不断争论并定义着科幻小说的发展。作者介绍了雨果奖(始于1955年,以雨果·根斯巴克的名字命名),星云奖(始于1965年,由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颁发)等现今科幻小说界知名的奖项,由此介绍了科幻杂志在科幻小说的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独一无二的角色。

但是必须要说的是,书中作者提到的有些科幻小说,对中国的广大科幻小说读者来说可能有些陌生,至少我是如此,当然原因很复杂了。

另外,作者在书中没有提及中国的科幻小说作品,当然这也可以理解,虽然中国的科幻小说作品,随着刘慈欣的《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后,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中国科幻小说的影响力也在提高,但整体来说,中国的科幻小说因为中断太久,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还有,其实我在阅读科幻小说时曾经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作为幻想未来的小说类型,应该是越新越好,所以最初一直在找新近发表的小说来读。

但当我读完了艾萨克·阿西莫夫1955年著的,关于时间旅行的《永恒的终结》时,我才发现自己的想法欠妥。正像网络上有人说的那样:作为某种类型的小说,其首先是小说,然后才根据其特点,将其分类到人为设定的小说类型中。对于一部小说而言,其对人性的探究,对过去的洞见性,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等,这些才是最核心的内容,而这是永不过时的。

读《科幻作品》有感_第4张图片

最后帮一位常听其声,却从未谋面的朋友做个广告。如何您是一位科幻小说的爱好者,推荐您收听,由著名科普人汪洁老师,在喜马拉雅上独播的《科幻世界漫游指南》,汪洁老师在节目中介绍了古今中外最知名的科幻小说,并帮助你用科学思维听科幻。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这是一档收费节目。

仅记于2017年09月02日22时55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科幻作品》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