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的架构之旅

1. 架构设计的目的
对程序进行架构设计的原因,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生产力。通过设计使程序模块化,做到模块内部的高聚合和模块之间的低耦合。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得程序在开发的过程中,开发人员只需要专注于一点,提高程序开发的效率,并且更容易进行后续的测试以及定位问题。但设计不能违背目的,对于不同量级的工程,具体架构的实现方式必然是不同的,切忌犯为了设计而设计,为了架构而架构的毛病。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Android App如果只有3个Java文件,那只需要做点模块和层次的划分就可以,引入框架或者架构反而提高了工作量,降低了生产力。但我当前开发的App最终代码量应该在10W行以上,本地需要进行复杂操作,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与其余的Android开发者以及后台开发人员之间的同步配合,那就需要在架构上进行一些思考。
2. 基于MVP的架构设计思路
在App开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某一部分的代码量过大,虽然做了模块划分和接口隔离,但也很难完全避免。从实践中看到,这更多的出现在UI部分,也就是Activity里。我曾见过2000+行以上基本不带注释的Activity,那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吐。Activity内容过多的原因其实很好解释,因为Activity本身需要担负与用户之间的操作交互,再加上现在大部分的Activity还对整个App起到控制器的作用,这又带入了大量的逻辑代码,造成Activity的臃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了MVP框架思路。
2.1 什么是MVP?
MVP是一种使用广泛的基础架构模式,使用基于事件驱动的应用框架。MVP从更早的MVC框架演变过来的一种框架,与MVC有一定的相似性。MVP框架由3部分组成:View负责显示,Presenter负责逻辑处理,Model提供数据。MVP与MVC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控制层上,在MVP框架中,View与Model并不直接交互,所有的交互放在Presenter中;而在MVC里,View与Model会直接产生一定的交互。MVP的Presenter是框架的控制者,承担了大量的逻辑操作,而MVC的Controller更多时候承担一种转发的作用。因此在App中引入MVP的原因,是为了将此前在Activty中包含的大量逻辑操作放到控制层中,避免Activity的臃肿。MVP的变种有很多,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Passive View模式,即被动视图。在这种模式下,整个框架内部模块之间的逻辑操作均由Presenter控制,View仅仅是整个操作的汇报者和结果接收者,Model根据Presenter的单向调用返回数据(图片来自网络)。并且MVP模式使得View与Model的耦合性更低,降低了Presenter对View的依赖,实现了关注点分离的初衷,方便开发人员的编码和测试工作。

App的架构之旅_第1张图片
MVC VS MVP

具体到Android App中,我一般将App根据程序的结构进行纵向划分,对应MVP分别为模型层,UI层和逻辑层。UI层一般包括Activity,Fragment,Adapter等直接和UI相关的类,UI层的Activity在启动之后实例化相应的Presenter,App的控制权后移,由UI转移到Presenter,两者之间的通信通过BroadCast、Handler或者接口完成,只传递事件和结果。举个简单的例子,UI层通知逻辑层(Presenter)用户点击了一个Button,逻辑层(Presenter)自己决定应该用什么行为进行响应,该找哪个模型(Model)去做这件事,最后逻辑层(Presenter)将完成的结果更新到UI层。
2.2 MVP架构存在的问题
转移逻辑操作之后可能部分较为复杂的Activity内代码量还是不少,于是在分层的基础上再加入模板方法(Template Method)。具体做法是在Activity内部分层。其中最顶层为BaseActivity,不做具体显示,而是提供一些基础样式,Dialog,ActionBar在内的内容,展现给用户的Activity继承BaseActivity,重写BaseActivity预留的方法。如有必要再进行二次继承,App中Activity之间的继承次数最多不超过3次。
模型层(Model)中的整体代码量是最大的,一般由大量的Package组成,针对这部分需要做的就是在程序设计的过程中,做好模块的划分,进行接口隔离,在内部进行分层。
强化Presenter的作用,将所有逻辑操作都放在Presenter内也容易造成Presenter内的代码量过大,对于这点,我的方法是在UI层和Presenter之间设置中介者Mediator,将例如数据校验、组装在内的轻量级逻辑操作放在Mediator中;在Presenter和Model之间使用代理Proxy;通过上述两者分担一部分Presenter的逻辑操作,但整体框架的控制权还是在Presenter手中。Mediator和Proxy不是必须的,只在Presenter负担过大时才建议使用。最终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App的架构之旅_第2张图片
改进后的MVP

3 基于AOP的框架设计
AOP(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 面向切面编程),诞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是对OOP(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面向对象编程)的补充和完善。OOP引入封装、继承和多态性等概念来建立一种对象层次结构,用以模拟公共行为的一个集合。当我们需要为分散的对象引入公共行为的时候,OOP则显得无能为力。也就是说,OOP允许你定义从上到下的关系,但并不适合定义从左到右的关系。例如日志功能。日志代码往往水平地散布在所有对象层次中,而与它所散布到的对象的核心功能毫无关系。对于其他类型的代码,如安全性、异常处理和透明的持续性也是如此。这种散布在各处的无关的代码被称为横切(Cross-Cutting)代码,在OOP设计中,它导致了大量代码的重复,而不利于各个模块的重用。而AOP技术则恰恰相反,它利用一种称为“横切”的技术,剖解开封装的对象内部,并将那些影响了多个类的公共行为封装到一个可重用模块,并将其名为“Aspect”,即方面。所谓“方面”,简单地说,就是将那些与业务无关,却为业务模块所共同调用的逻辑或责任封装起来,便于减少系统的重复代码,降低模块间的耦合度,并有利于未来的可操作性和可维护性。
3.1.类库的使用
BufferKnife 注解
https://github.com/JakeWharton/butterknife
OrmLite Sqlite操作
https://github.com/j256/ormlite-android
Android-Universal-Image-Loader 图片缓存
https://github.com/nostra13/Android-Universal-Image-Loader
4 快速开发框架
目前网络上也有一些针对Android的快速开发框架,下面介绍3个主要的快速开发框架。针对这些快速开发框架,个人认为可以参考,但并不推荐使用,因为App整N体依赖一个个人维护的框架风险实在太大,框架存在一些学习成本,本身也不一定完全符合App的需求,使用后的收益并没有想象中大。
4.1 Afinal
Afinal是一个Android的IOC,ORM框架,内置了四大模块功能:FinalAcitivity, FinalBitmap, FinalDb, FinalHttp。通过FinalActivity,可以通过注解的方式进行绑定UI和事件。通过FinalBitmap,可以方便的加载Bitmap图片,而无需考虑OOM等问题。通过FinalDB模块,通过一行代码就可以对Android的SQlite数据库进行增删改查。通过FinalHttp模块,可以以Ajax形式请求Http数据。
GitHub项目地址:Afinal
4.2 xUtils
xUtils目前主要包括4大模块:DbUtils, ViewUtils, HttpUtils, BitmapUtils。包含了很多实用的Android工具;支持大文件上传,更全面的Http请求协议支持,拥有更加灵活的ORM,更多的事件注解支持且不受混淆影响;最低兼容Android 2.2 (Api Level 8)。
GitHub项目地址:xUtils
4.3 ThinkAndroid
** **ThinkAndroid是一个免费的开源的、简易的、遵循Apache2开源协议发布的Android开发框架,其开发宗旨是简单、快速的进行 Android应用程序的开发,包含Android MVC、简易SQlite ORM、IOC模块、封装Android HttpClitent的Http模块, 具有快速构建文件缓存功能,无需考虑缓存文件的格式,都可以非常轻松的实现缓存,它还基于文件缓存模块实现了图片缓存功能, 在Android中加载的图片的时候,对OOM的问题,和对加载图片错位的问题都轻易解决。他还包括了一个手机开发中经常应用的实用工具类, 如日志管理,配置文件管理,Android下载器模块,网络切换检测等等工具。
GitHub项目地址:ThinkAndroid

你可能感兴趣的:(App的架构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