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位与选择压——认知源代码

生态位与选择压

你好,欢迎来到 终生实践者 的第N篇,本期我们要打磨的概念是生态位。

特定的生态位决定了我们特定的认知

大家可能知道月相表:

除了三个指针外,还有日历与月相。月相类似于阴历的日历表,你能够在这块表上看到月亮从上弦月到下弦月的整个过程。

生态位与选择压——认知源代码_第1张图片
image.png

那为什么会有月相呢?我们知道,对手表需求最大的一群人是航海者,他们必须时刻知道潮汐的变化,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潮汐变化对航海者而言是生死攸关的事情。正如海明威所说,永远受月亮影响的,一个是潮汐,一个是女性。

我们生活在现代的人,对月亮缺少感知,除了正月初一、五月初五、八月十五,这些别人告诉的日期外,很少有人知道今天是阴历初几。

农村的时间周期很容易用月亮来标识,而我们生活在城市的人,甚至都看不到月亮在天上。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我们选择的认知世界的方式,与你所处的生存的位置有关,换句话讲,你的生存跟某种东西息息相关,这种东西成为了你的认知对象。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不过是一种生存手段。

而说到生态位这个概念时,我们往往想到的是一个物理上的位置,而生态位的本质是生存的要素

如在一个森林里的湖泊或者河流里,会生存着很多物种。如果仅仅从物理位置看的话,它们是处在同一个位置的,但是,这些物种所依赖的生存要素其实不一样。

有一个很著名的环保故事:

在缅甸的某个山区,生态学家发现一种很珍贵的树种正处于灭绝的状态,

原因是:

它们虽然也结果实,但这些果子掉到地上之后,没办法长出小树。

生态学家一开始以为是这种树失去了生殖能力,或者说,这个果实不知道什么原因出现了某种变异而导致没办法发芽,长出新的树苗来。后来,经过反复研究发现,问题不是出在果子上,而是出在森林里的另外一种要素,这种要素的缺失导致这种树没办法再繁殖。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缺失的这种要素是——猴子。这个树林里本来有很多猴子,因为它们长得特别萌、特别可爱,深得城里人的喜爱,当地人就把猴子捉起来拿去卖,导致森林里的猴子就没有了。而这种猴子的主要食物就是吃这种树的果子,树籽经过猴子的肠道,借助于粪便的肥力发酵,然后才能发芽。

所以没有了猴子,这种珍贵的树种也就要灭绝了。当然,最后重新把这些猴子弄回来,就又长出小树来了。

“生态位”的本质不是一个位置,而是一种生存的要素

同样生活在一个位置上的不同物种要获取的要素也是不一样的

特定的要素决定了特定的生态位,特定的生态位决定了特定的物种;
物种在本质上是生态位的表达

特定的生态位决定了特定的物种和认知

我们讲过蝙蝠,它具有回声定位的能力:

而蝙蝠发出超声波,然后超声波反弹回来,它根据反弹的时间和速度,就能准确识别前面目标物跟它之间的距离。

蝙蝠的这种特殊功能是某种生存要素决定的:

在黑暗中,它不能用视觉来识别前面的障碍物和猎物,于是就进化出了“超声波”这种认知世界的能力。

再比如鳄鱼鸟(牙签鸟)和鳄鱼生活在一起,它们在物理位置上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为什么会有鳄鱼鸟这个物种呢?

因为鳄鱼在吃食物的时候,有大量的肉塞在牙缝里让它很难受,而鳄鱼鸟可以帮鳄鱼剔牙,它就张大着嘴巴让鳄鱼鸟剔牙——凶猛的鳄鱼不会去吃鳄鱼鸟,这样就形成了鳄鱼鸟这个特殊的物种。

犀牛鸟也是如此。在很多野生动物的照片里,只要拍到犀牛,它的背上往往站着一只鸟——犀牛鸟。犀牛身上的皮会皴裂,产生很多裂纹,在裂纹里有很多寄生虫,让犀牛非常难受,而犀牛鸟就是专门靠吃犀牛裂纹里的寄生虫为生的。

这几个例子都说明一个道理:

某种能量供给方式的特性导致了一个生态位,然后因为有这个生态位,就可能出现一个物种。

“生态位”是特定的生存要素、能量供给,以及获取这些资源和能量的信息方式——我们把它叫做“认知”。具备了所有这些资源供给的认知,以及获取资源方式的总和,就形成了一个物种——特定的生态位决定了特定的物种,也决定了特定的认知。

航海者要带月相表,原因就在于月亮跟他的生存息息相关。月亮圆缺变化这种信息和知识对我们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毫无意义,但是对航海者来说却是生死攸关的。产生这种认知的原因很简单:

他处在特定的生态位里。

17世纪末(清朝早期),意大利的一个科学家把蝙蝠和猫头鹰都放在一个密室里,里面只有极其微弱的灯光,然后他发现,蝙蝠和猫头鹰都能躲避障碍物,但如果把这个微弱的光关掉,让屋子完全陷入到绝对黑暗的时候,猫头鹰就没办法躲避障碍物了,而蝙蝠还能。

这个科学家当时觉得很不可思议:

为什么蝙蝠能有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于是他就给蝙蝠这种不可思议的能力取了一个名字——第六感。

现在我们知道,蝙蝠并没有什么第六感,它是通过回声定位来确定障碍物和猎物的距离——上节课我们讲到,任何一个认知,任何一个我们觉得神奇和不可思议的能力,其实都是由它的生态位的特点决定的。

与其说我们对这种感知能力“觉得不可思议”,不如说我们对它的生态位缺乏了解。

我们知道,如果A选择和B选择对你的生存没有差别,你就不可能进化——进化是需要“选择压”的,“鼹鼠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鼹鼠的视力极度退化,而爪子特别锋利的关键在于,它视力的好和坏都不能给它造成生存优势,但爪子的锋利与否对于生活在地底下的鼹鼠来说是有很大差别的。

而对于前面提到的瑞士手表工人和富士康模具工人来说,他们的感知能力能进化到如此精密的程度是因为:

他们生存在一种有着巨大压力和极其严格的监督和评估的环境里。

我们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比如盲人的听觉和触觉都非常敏感,敏感到我们明眼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步,这是因为明眼人不需要借助于听觉和触觉去感知周围的信息,我们的认知方式主要靠视觉,所以我们的触觉和听觉没有选择压——没有选择压就没有进化,没有进化就没法拥有那种不可思议的感知和生存能力。

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经常说“这个人很卓越”,“那个人很优秀”或者“那个人很平庸”,这些都只是一种表面的评述,如果你仔细去观察不同品质的人就会发现:

越是卓越的人,他越可能有一种特殊的生态位,而平庸的人往往是生态位不明晰的人,或者是没有选择压的人——在平庸的人所处的那个环境的生态位里,他具备和不具备某种能力和他的生存没有太大关联,既然他能够活下来,那也就活下来了。

所以我们说,任何物种都是一个生态位的表达

我们通常说的“第六感”,不过是因为这个物种或这个人在特殊的生态位里产生的一种认知能力。

我们之所以觉得“特异”和不可思议,是因为我们对它的生态位缺乏了解。而它之所以具有这种能力,是因为它处在一种相当严苛的生存环境里,有没有这种认知能力对它来说是生死抉择——这种巨大的选择压使物种或者人进化出了这种能力。

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平庸,或者这个人本身平庸,是因为他一直处在一种没有明显选择压的环境里,他能够将就着混着生存——由于不具备明晰的选择压,导致他没办法进化出一种特别的能力。

自然界的严酷性表现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活下来”——这是自然选择的逻辑,而人类文明越是往前发展,整个社会的残忍度就越低。

文明的进步降低了人类的选择压

这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类文明的进程其实就是残忍度的降低。而这种残忍度的降低,应该说是人类的福音,它意味着各种酷刑的消失,各种严格的等级制度的逐渐瓦解,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社会分工也越来越发达。

在史前时代,一个人只要有身体和认知上的缺陷就很难活下来。因为在毒蛇猛兽遍布的环境里,任何一种能力的缺失,都会让你丧失生存的机会。但社会发展导致了分工,比如你会记账,虽然腿脚不便利,但也可以找到一份饭碗。在现代社会就更是如此了:

你实在没有什么特殊能力的话,也总能找到一个不会挨饿的饭碗。

这就意味着“文明的进步给每个个体的选择压降低了”——你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或者说你的选择基本不是生死攸关的。

但问题在于:

竞争仍然存在。

人和动物最大的不一样,不仅是在获取热量方面——人类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超越卡路里的竞争,而动物只有“饿肚子”和“不饿肚子”两种状态。人类进入到一种新的竞争游戏当中,这种竞争所要求的是更加细分的认知能力。

文明让我们在很多时候不再遵守“全或无”的游戏规则,人类的生存空间呈现为某种灰度——黑和白之间出现一个广阔的空间,这里的差别只在于不同的灰度。在这样一个灰度空间里,一方面意味着竞争消失,大家都不会饿肚子,另一方面,又意味着竞争更加激烈。

选择有选择压的环境

在这个广阔的灰度空间里存在着更加细分的生态位,用前面的例子来说,如果你对一个零件或者模具微米级的差异没有感知的话,你就做不了模具工,就不可能成为优秀卓越的手表工人。

这就是我们文明社会的竞争逻辑:

从总体上说,每个人都拥有普遍享有的基本收入;另一方面,“普遍享有的基本收入”不构成竞争的主题,在超越“普遍享有的基本收入”之上,存在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这也就意味着:

在自然选择里起作用的“选择压”仍然在起作用,甚至会变得更加严苛。

你丧失了生存空间,不是意味着你没有饭吃,而是在这种“超越基本收入/卡路里”的竞争中,你变得可有可无。“可有可无”是结果,原因是你没有找到一个有选择压的生态位——你可能处在一个“不是生态位的生态位”上。

  1. 人之所以陷入到“不是生态位的生态位”,成为“可有可无”的“不是物种的物种”,也是一种选择的结果——你选择了一个没有选择压的环境
  1. 不管这种严苛的约束来自于内在还是外在,是自律还是他律,其实都是把我们置入到一个真实的生态位当中
  1. 无论自律还是他律,都是把自然选择当中严苛的约束设定为自己的生存环境,让自己在选择压中进化自己的能力——这个过程就是“学习”。

文明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普遍享有的越来越大的公共舒适区。在这个舒适区里,人不需要作选择——从动物的角度来看,人类已经进入了不愁吃、不愁穿的天堂。这个舒适区,或者“人类共有的天堂”最大的特点就是:

不需要选择,怎么都能活。

但就像我们之前课程讲过的,这个“像子宫一样”的舒适区其实是个让我们没有痛感的监狱或者牢笼。
你在这种不需要选择的幻想之外还有一个严峻的现实——必须要选择。用法国哲学家萨特的话说,“人不得不选择,你不选择就是选择了不选择”。

在一个选择压似乎已经消失,不需要我们去作选择的时代,我们之所以仍然要作选择,就是选择让自己不要堕入到这样一个普遍享有的舒适区,进入到一种舒舒服服被灭绝的状态。

1.不是先学会了游泳再下水的;

2.不是先有认知再去行动的;

3.不是先获得一种超级认知方法再去改变世界的。

每当被问到“有没有一种认知方法和手段,可以在所有领域通用”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都建议大家想象一个场景:老虎、蝙蝠、猫头鹰、蛇……各种各样的动物都问你,“现在能不能告诉我一种有效的生存手段,让我获得生存优势?”

每个物种都携带一种特有的认知能力和生存手段,而这些能力和手段不过是它们所处的生态位的表达而已。如果说有一种通用规则的话,那就是找到一个特定的生态位,有一个稳定的能量和资源供给。但是,即使这种资源和能量都存在,也不能保证你的生存——在你和资源之间有一个鸿沟就是“如何获取这个资源”,答案是:

进化出一种相应的能力。

在宝葫芦的秘密的童话,里面的主人公是个小学生,很期待自己拥有一件法宝。后来,如他所愿得到了一个宝葫芦,可以帮助他解决他遇到的所有问题。但这个童话很有意思的是,它最后告诉你:

这样的宝葫芦即使有,它也不仅不能帮你解决问题,还会给你制造巨大的麻烦。

延伸思考:

1.我是否真的找到了自己的生态位,也就是那种与特殊的严苛生存处境相关的认知和行动能力呢?

2.如何提高我的认知,我是否真的处在一种催生认知的状态里,或者说,是否处在一个真正有选择压的生态位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态位与选择压——认知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