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锁和Redis实现

很多新手将 分布式锁分布式事务 混淆,个人理解: 是用于解决多程序并发争夺某一共享资源;事务 是用于保障一系列操作执行的一致性。我前面有几篇文章讲解了分布式事务,关于2PC、TCC和异步确保方案的实现,这次打算把几种分布式锁的方案说一说。

1. 定义

在传统单体架构中,我们最常见的锁是jdk的锁。因为线程是操作系统能够运行调度的最小单位,在java多线程开发时,就难免涉及到不同线程竞争同一个进程下的资源。jdk库给我们提供了synchronized、Lock和并发包java.util.concurrent.* 等。但是它们都统一的限制,竞争资源的线程,都是运行在同一个Jvm进程下,在分布式架构中,不同Jvm进程是无法使用该锁的。

为了防止分布式系统中的多个进程之间相互干扰,我们需要一种分布式协调技术来对这些进程进行调度。而这个分布式协调技术的核心就是来实现这个分布式锁

举个经典“超卖”的例子,某个电商项目中抢购100件库存的商品,抢购接口的逻辑可简单分为:1、查询库存是否大于零;2、当库存大于零时,购买商品。当只剩1件库存时,A用户和B用户都同时执行了第一步,查询库存都为1件,然后都执行购买操作。当他们购买完成,发现库存是 -1 件了。我们可以在java代码中将“查询库存”和“减库存”的操作加锁,保障A用户和B用户的请求无法并发执行。但万一我们的接口服务是个集群服务,A用户和B用户的请求分别被负载均衡转发到不同的Jvm进程上,那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2. 分布式锁对比

通过前面的例子可以知道,协调解决分布式锁的资源,肯定不能是Jvm进程级别的资源,而应该是某个可以共享的外部资源。

三种实现方式

常见分布式锁一般有三种实现方式:1. 数据库锁;2. 基于ZooKeeper的分布式锁;3. 基于Redis的分布式锁。

  1. 数据库锁:这种方式很容易被想到,把竞争的资源放到数据库中,利用数据库锁来实现资源竞争,可以参考之前的文章《数据库事务和锁》。例如:(1)悲观锁实现:查询库存商品的sql可以加上 "FOR UPDATE" 以实现排他锁,并且将“查询库存”和“减库存”打包成一个事务 COMMIT,在A用户查询和购买完成之前,B用户的请求都会被阻塞住。(2)乐观锁实现:在库存表中加上版本号字段来控制。或者更简单的实现是,当每次购买完成后发现库存小于零了,回滚事务即可。
  2. zookeeper的分布式锁:实现分布式锁,ZooKeeper是专业的。它类似于一个文件系统,通过多系统竞争文件系统上的文件资源,起到分布式锁的作用。具体的实现方式,请参考之前的文章《zookeeper的开发应用》
  3. redis的分布式锁:之前的文章讲过redis的开发应用和事务,一直没有讲过redis的分布式锁,这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简单来说是通过setnx竞争键的值。

“数据库锁”是竞争表级资源或行级资源,“zookeeper锁”是竞争文件资源,“redis锁”是为了竞争键值资源。它们都是通过竞争程序外的共享资源,来实现分布式锁。

对比

不过在分布式锁的领域,还是zookeeper更专业。redis本质上也是数据库,所有其它两种方案都是“兼职”实现分布式锁的,效果上没有zookeeper好。

  1. 性能消耗小:当真的出现并发锁竞争时,数据库或redis的实现基本都是通过阻塞,或不断重试获取锁,有一定的性能消耗。而zookeeper锁是通过注册监听器,当某个程序释放锁是,下一个程序监听到消息再获取锁。
  2. 锁释放机制完善:如果是redis获取锁的那个客户端bug了或者挂了,那么只能等待超时时间之后才能释放锁;而zk的话,因为创建的是临时znode,只要客户端挂了,znode就没了,此时就自动释放锁。
  3. 集群的强一致性:众所周知,zookeeper是典型实现了 CP 事务的案例,集群中永远由Leader节点来处理事务请求。而redis其实是实现 AP 事务的,如果master节点故障了,发生主从切换,此时就会有可能出现锁丢失的问题。
锁的必要条件

另外为了确保分布式锁可用,我们至少要确保锁的实现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 互斥性。在任意时刻,只有一个客户端能持有锁。
  2. 不会发生死锁。即使有一个客户端在持有锁的期间崩溃而没有主动解锁,也能保证后续其他客户端能加锁。
  3. 解铃还须系铃人。加锁和解锁必须是同一个客户端,客户端自己不能把别人加的锁给解了。

3. Redis实现分布式锁

3.1. 加锁

正确的加锁
public class RedisTool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LOCK_SUCCESS = "OK";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SET_IF_NOT_EXIST = "NX";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SET_WITH_EXPIRE_TIME = "PX";

    /**
     * 尝试获取分布式锁
     * @param jedis Redis客户端
     * @param lockKey 锁
     * @param requestId 请求标识
     * @param expireTime 超期时间
     * @return 是否获取成功
     */
    public static boolean tryGetDistributedLock(Jedis jedis, String lockKey, String requestId, int expireTime) {

        String result = jedis.set(lockKey, requestId, SET_IF_NOT_EXIST, SET_WITH_EXPIRE_TIME, expireTime);

        if (LOCK_SUCCESS.equals(result)) {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

以看到,我们加锁就一行代码:jedis.set(String key, String value, String nxxx, String expx, int time),这个set()方法一共有五个形参:

  1. key:我们使用key来当锁,因为key是唯一的。
  2. value:我们传的是requestId,很多童鞋可能不明白,有key作为锁不就够了吗,为什么还要用到value?原因就是我们在上面讲到可靠性时,分布式锁要满足第四个条件解铃还须系铃人,通过给value赋值为requestId,我们就知道这把锁是哪个请求加的了,在解锁的时候就可以有依据。requestId可以使用UUID.randomUUID().toString()方法生成。
  3. Nxxx:这个参数我们填的是NX,意思是SET IF NOT EXIST,即当key不存在时,我们进行set操作;若key已经存在,则不做任何操作;
  4. EXPX:这个参数我们传的是PX,意思是我们要给这个key加一个过期的设置,具体时间由第五个参数决定。
  5. time:与第四个参数相呼应,代表key的过期时间。

总的来说,执行上面的set()方法就只会导致两种结果:

  • 当前没有锁(key不存在),那么就进行加锁操作,并对锁设置个有效期,同时value表示加锁的客户端。
  • 已有锁存在,不做任何操作。
不推荐的加锁方式(不推荐!!!)

我看过很多博客中,都用下面的方式来加锁,即setnx和getset的配合,手动来维护键的过期时间。

public static boolean wrongGetLock2(Jedis jedis, String lockKey, int expireTime) {

    long expires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expireTime;
    String expiresStr = String.valueOf(expires);

    // 如果当前锁不存在,返回加锁成功
    if (jedis.setnx(lockKey, expiresStr) == 1) {
        return true;
    }

    // 如果锁存在,获取锁的过期时间
    String currentValueStr = jedis.get(lockKey);
    if (currentValueStr != null && Long.parseLong(currentValueStr)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 锁已过期,获取上一个锁的过期时间,并设置现在锁的过期时间
        String oldValueStr = jedis.getSet(lockKey, expiresStr);
        if (oldValueStr != null && oldValueStr.equals(currentValueStr)) {
            // 考虑多线程并发的情况,只有一个线程的设置值和当前值相同,它才有权利加锁
            return true;
        }
    }
    // 其他情况,一律返回加锁失败
    return false;
}

表面上来看,这段代码也是实现分布式锁的,而且代码逻辑和上面的差不多,但是有下面几个问题:

  1. 由于是客户端自己生成过期时间,所以需要强制要求分布式下每个客户端的时间必须同步。
  2. 当锁过期的时候,如果多个客户端同时执行jedis.getSet()方法,那么虽然最终只有一个客户端可以加锁,但是这个客户端的锁的过期时间可能被其他客户端覆盖。
  3. 锁不具备拥有者标识,即任何客户端都可以解锁。

网上的这类代码可能是基于早期jedis的版本,当时有很大的局限性。Redis 2.6.12以上版本为set指令增加了可选参数,像前面说的jedis.set(String key, String value, String nxxx, String expx, int time)的api,可以把 SETNXEXPIRE 打包在一起执行,并且把过期键的解锁交给redis服务器去管理。因此实际开发过程中,大家不要再用这种比较原始的方式加锁了。

3.2. 解锁

正确的加锁
public class RedisTool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RELEASE_SUCCESS = 1L;

    /**
     * 释放分布式锁
     * @param jedis Redis客户端
     * @param lockKey 锁
     * @param requestId 请求标识
     * @return 是否释放成功
     */
    public static boolean releaseDistributedLock(Jedis jedis, String lockKey, String requestId) {

        String script = "if redis.call('get', KEYS[1]) == ARGV[1] then return redis.call('del', KEYS[1]) else return 0 end";
        Object result = jedis.eval(script, Collections.singletonList(lockKey), Collections.singletonList(requestId));

        if (RELEASE_SUCCESS.equals(result)) {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

首先获取锁对应的value值,检查是否与requestId相等,如果相等则删除锁(解锁)。那么为什么要使用Lua语言来实现呢?因为要确保上述操作是原子性的。在之前《Redis的线程模型和事务》文章中,我们通过事务的方式保证一系列操作指令的原子性,使用Lua脚本也同样可以实现类似的效果。

为什么要保证原子性呢?假如A请求在获取锁对应的value值验证requestId相等后,下达删除指令。但是由于网络等原因,删除的指令阻塞住了。而此时锁因为超时自动解锁了,并且B请求获取到了锁,重新加锁。这时候A请求到删除指令执行了,结果把B请求好不容易获取到的锁给删了。

3.3. lua

Redis命令的计算能力并不算很强大,使用Lua语言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Redis的这个不足。在Redis中,执行Lua语言是原子性,也就是说Redis执行Lua的时候是不会被中断的,具备原子性,这个特性有助于Redis对并发数据一致性的支持。

Redis支持两种方法运行脚本,一种是直接输入一些Lua语言的程序代码,另一种是将Lua语言编写成文件。在实际应用中,一些简单的脚本可以采取第一种方式,对于有一定逻辑的一般采用第二种。而对于采用简单脚本的,Redis支持缓存脚本,只是它会使用SHA-1算法对脚本进行签名,然后把SHA-1标识返回,只要通过这个标识运行就可以了。

redis中执行lua

这里就简单介绍,直接输入一些Lua语言的程序代码的方式,可在redis-cli中执行下列:

eval lua-script key-num [key1 key2 key3 ....] [value1 value2 value3 ....]

--示例1 
eval "return 'Hello World'" 0
--示例2
eval "redis.call('set',KEYS[1],ARGV[1])" 1 lua-key lua-value
  • eval 代表执行Lua语言的命令。
  • lua-script 代表Lua语言脚本。
  • key-num 表示参数中有多少个key,需要注意的是Redis中key是从1开始的,如果没有key的参数,那么写0。
  • [key1 key2 key3…] 是key作为参数传递给Lua语言,也可以不填,但是需要和key-num的个数对应起来。
  • [value1 value2 value3 …] 这些参数传递给Lua语言,他们是可填可不填的。
lua中调用redis

在Lua语言中采用redis.call 执行操作:

redis.call(command,key[param1, param2…])

--示例1
eval "return redis.call('set','foo','bar')" 0
--示例2
eval "return redis.call('set',KEYS[1],'bar')" 1 foo
  • command 是命令,包括set、get、del等。
  • key 是被操作的键。
  • param1,param2… 代表给key的参数。

例如,实现一个getset的lua脚本
getset.lua

local key = KEYS[1]
local newValue = ARGV[1]
local oldValue = redis.call('get', key)
redis.call('set', key, newValue)
return oldValue

3.4. 局限性和改进

前面我们说过,在Redis集群中,分布式锁的实现存在一些局限性,当主从替换时难以保证一致性。

现象

在redis sentinel集群中,我们具有多台redis,他们之间有着主从的关系,例如一主二从。我们的set命令对应的数据写到主库,然后同步到从库。当我们申请一个锁的时候,对应就是一条命令 setnx mykey myvalue ,在redis sentinel集群中,这条命令先是落到了主库。假设这时主库down了,而这条数据还没来得及同步到从库,sentinel将从库中的一台选举为主库了。这时,我们的新主库中并没有mykey这条数据,若此时另外一个client执行 setnx mykey hisvalue , 也会成功,即也能得到锁。这就意味着,此时有两个client获得了锁。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虽然这个情况发生的记录很小,只会在主从failover的时候才会发生,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系统都可以容忍,但不是所有的系统都能容忍这种瑕疵。

解决

为了解决故障转移情况下的缺陷,Antirez 发明了 Redlock 算法。使用redlock算法,需要多个redis实例,加锁的时候,它会向多半节点发送 setex mykey myvalue 命令,只要过半节点成功了,那么就算加锁成功了。这和zookeeper的实现方案非常类似,zookeeper集群的leader广播命令时,要求其中必须有过半的follower向leader反馈ACK才生效

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已有的开源实现,python有redlock-py,java 中有 Redisson redlock

redlock确实解决了上面所说的“不靠谱的情况”。但是,它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代价。你需要多个redis实例,你需要引入新的库 代码也得调整,性能上也会有损。所以,果然是不存在“完美的解决方案”,我们更需要的是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和条件把问题解决了就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redis,分布式锁,l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