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x》

《Marx》

导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 狭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后并被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 广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的解放、全人类的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指南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 科学性: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
  2. 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3. 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现中接受检验,并随事件不断发展的学说。
  4. 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5. 发展性:不断发展的学说,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1.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 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
    • 给予我们透视时代⻛云的锐利⽬光
    • 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2.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 ⻢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
    • ⻢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
    • ⻢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动指南
  3.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 ⻢克思主义所揭⽰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揭示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依然存在并发⽣作⽤,依然是当今时代的真理
    • 人类的未来仍然需要⻢克思主义的启迪与指引,它的基本结论和方法对于人类⾛向未来具有不可缺少的启⽰和引领价值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什么是物质

物质不依赖于人们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2.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 意识活动具有创新性
    •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4.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理解

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世界统一于物质

  • 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
  • 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基础

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 物质的绝对性体现在,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在,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6.发展的本质

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各自特征:新事物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适应了已变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不能适应客观环境
  • 两者联系:新事物是旧事物孕育成熟的,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

7.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8.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连结、相辅相成。

    • 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规定着事物的转化和发展的趋势。
    •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个矛盾统一体过渡的中坚力量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即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即是矛盾的普遍性

9.质量互变规律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区别于同事物的。

  1.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0.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发展要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基本解决,但事物依然具有片面性,还需再次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根本解决。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前进性: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把事物推向新的阶段

曲折性:有暂停甚至倒退,但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11.辩证唯物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 辩证唯物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
  • 辩证唯物法是伟大的认识⼯具
  • 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法

12.几种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历史思维能⼒、战略思维能⼒、底线思维能⼒、创新思维能⼒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而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

规律:这个过程既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沿着合理性方向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曲折以至反复,因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3.真理的客观性,相对性和绝对性

1.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2.绝对性:真理主客观统⼀的确定性和发展的⽆限性

3.相对性:人们在⼀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4.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

1.真理的本性:真理是对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实践的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和物质性活动。

5.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 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6.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1.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脱离了真理尺度,价值就偏离了正确的、合理的轨道

2.脱离了价值尺度,真理就失去了其主题意义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实践: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当社会意识适应社会存在时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反之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3.*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发展的形式和规律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关系的客观需要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矛盾运动:

  • 在相同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上层建筑不完善部分,没有反应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 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矛盾更为复杂

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其统治地位并巩固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为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 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

  • 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4.社会历史的发展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
  • 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转变

5.人民群众成为历史创造者的原因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作用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6.科学技术的辩证认识

  • 科学技术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人类,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人类能创造出更多财富,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 科学技术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够,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

7.唯心史观和群众史观的差别

唯心史观强调英雄人物的作用,群众史观强调人民群众的作用

8.社会发展规律(可选择和不可选择)

人类在社会建设的时候不能超越社会发展规律,我们只能在遵守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劳动的二重性(辨析题)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部分,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分别反映劳动的不同属性,具体劳动是自然属性,抽 象劳动是社会属性。

  •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3.商品与劳动的联系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

4.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的,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又反过来保护其经济基础,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

评价:

相比于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有了很大的进步,生产力有了很大的解 放,采用民主制,选举制代替世袭制,任期制代替终身制,得到人类解放和自身解放,提供了一套完备的管理模式,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这种民主是资本主义精英统治的民主,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最终维护着资产阶级的统治,激化社会矛盾。

5.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本质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因为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上层建筑服务的。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6.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结合剩余价值)

劳动过程和增值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是原材料这些价值转移到新商品中,不产生新价值;增值过程是有新价值产生的过程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1.新变化有几方面,怎么变

  1. ⽣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

  2.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资本家对⼯人的控制更加严格,剥削⽅式也更加巧妙和残酷

  3. 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很大变化;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4.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国家开始对经济进⾏全面干预

  5. 政治制度的变化: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权利有所扩大

第六章 社会主义发展的及其规律

1.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1.⽣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相当⻓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成为艰巨任务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国家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

4.⻢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2.制度自信

1.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命力,归根结底是真理的力量,也是道义的⼒量。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以开拓奋进的姿态⾛向社会主义光明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克思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