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手撸id3算法,基于python的ID3决策树算法实现


本文内容为:基于python的Id3算法,实现,数据采用了西瓜书中,西瓜数据集2.0的部分数据测试,没有使用csv文件内容,代码可直接复制,改进,使用。代码仅实现了算法,测试数据包含在代码中,文件信息处理需要自己进行。

文章目录

  • 1. ID3决策树算法是什么?
  • 2. ID3决策树算法的笼统理论
  • 2.代码实现(面向对象写法)
  • 总结以及对于学习的感慨


1. ID3决策树算法是什么?

提示:这里可以添加本文要记录的大概内容:
例如: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机器学习这门技术也越来越重要,很多人研究学习机器学习的很多算法,本文就介绍了机器学习的基础内容之决策树的ID3算法实现。完成了核心的部分,决策树的剪枝等之后的博客会细说到。

2. ID3决策树算法的笼统理论

ID3算法是一种贪心算法,用来构造决策树,ID3算法起源于概念学习系统(CLS)。
在学习决策树之后,我们知道决策树的核算即划分选择,不同的算法往往有不同的划分选择标准,一般情况下,我们要求分支节点所包含的样本属于同一类别,即节点的纯度越高。信息熵一般是度量样本纯度最常用的指标,如下:
机器学习:手撸id3算法,基于python的ID3决策树算法实现_第1张图片从其中我们不难得到,信息熵越大,则意味着越混乱,所以信息熵越小,则D的纯度越高。

而著名的ID3决策树算法是以信息增益为准则划分的,信息增益也是以信息熵为基础的一个数值。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上就是ID3主要的划分方式,也是整个划分算法的核心。
如下数据集为西瓜数据集2.0,我取1,3,5,7,9,11,13,15,行数据,并去除掉了敲声行。

2.代码实现(面向对象写法)

#三个过程:特征选择,决策树的生成,决策树的剪枝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h
class __ID3__():
    #测试数据集 
    def __init__(self):
        self.test_data=[[0,0,0,0,0,'yes'],[1,0,0,0,0,'no'],[2,0,0,0,0,'yes'],[1,1,1,1,1,'yes'],[1,1,1,1,2,'no'],[2,2,2,2,2,'no'],[0,1,1,1,2,'no'],[1,1,0,1,1,'no']]
        self.test_label=['color','root','vein','region','touch']
    #以下为划分选择的重点算法    
    #计算数据集D的信息熵 信息熵的计算公式位于西瓜书p75 4.1,由公式我们很容易得到需要的数据:数据数与样本所占比例
    #这里是由于信息增益公式太复杂了。。因此先写出获取信息熵的方法。
    #信息熵越小,纯度越高
    def get_comentropy(self,data):
        #获取数据数
        nums=len(data)
        #获取每个数据占有的比例,利用字典记录每个样本出现的次数
        label={
     }
        for ele in data:
            if ele[-1] not in label.keys():
                label[ele[-1]]=1
            else :
                label[ele[-1]]+=1
        comentropy=0
        for ele in label:
            comentropy-=(label[ele]/nums*math.log(label[ele]/nums,2))
        return comentropy
    #计算信息增益 还需要子数据集,定义方法获取 
    #假设离散属性a有V种可能的取值,那么Dv即所有在属性a上,取值为av的样本,函数返回子集
    def get_sub_data(self,data,attribute_index,value):
        #设置返回值 这里注意我们还要想到,该数据集返回之后还是需要递归使用的,因此我们要抽离到该数值特征
        sub_data=[]
        for line in data:
            if line[attribute_index] == value :
                temp=[line[i] for i in range(len(line)) if i !=attribute_index]
                sub_data.append(temp)
        return sub_data
    #选取最优的划分属性 这里需要数据的信息增益
    def get_best_information_gain(self,data):
        #首要需要数据集信息熵
        comentropy=self.get_comentropy(data)
        #获取分支节点数 解释:最后一列为标签,去掉算长度
        branch_nums=len(data[0])-1
        #信息增益越大,意味着纯度越大
        best_information_gain=0
        #返回要划分的属性索引
        best_attribute=-1
        for index in range(branch_nums):
            #填入某一列全部的属性 利用列表生成式
            every_col_ele=[temp[index] for temp in data]
            temp=0
            #通过集合去重 求累计和
            for value in set(every_col_ele):
                sub_data=self.get_sub_data(data,index,value)
                temp+=(len(sub_data)/len(data)*self.get_comentropy(sub_data))
            #求信息增益
            temp=comentropy-temp
            if temp>best_information_gain :
                best_information_gain=temp
                best_attribute=index
        return best_attribute
#以上为划分选择特征的重点算法
    #用嵌套字典表示创建树 创建树整体应该是个递归的过程,因此必须要找到递归的出口
    def creat_tree(self,data,input_label):
        result=[temp[-1] for temp in data]
        #出口1:本身的数据只有一个属性
        if len(result) == result.count(result[0]):
            return result[0]
        #出口2:已经遍历完所有特征的情况下,需要一个函数,返回数量最多的类别
        if len(data[0])==1:
            return most_class(result)
        #找出最优特征索引,用来划分数据集
        best_feature_index=self.get_best_information_gain(data)
        #找出最优的标签
        best_label=input_label[best_feature_index]
        #构建树,同时删除掉已经抽取的标签
        tree={
     best_label:{
     }}
        del(input_label[best_feature_index])
        #抽取特征集合
        best_values=[temp[best_feature_index] for temp in data]
        for value in set(best_values):
            #抽取子数据集合标签
            sub_data=self.get_sub_data(data,best_feature_index,value)
            sub_label=input_label[:]
            #递归创建子树
            tree[best_label][value] =self. creat_tree(sub_data,sub_label)
        return tree
    def most_class(data_class):
        re_class={
     }
        for line in data_class:
            if line not in re_class.keys():
                re_class[line]=0
            re_class[line]+=1
        #获取字典,按值排序
        return sorted(re_class.values(),reverse=True)[0]

    #完成分类任务
    def predict(self,tree,label,data):
        decision_dic=tree[list(tree.keys())[0]]
        label_index=label.index(list(tree.keys())[0])
        ret_label=''
        for dict_key_name in decision_dic.keys():
            if data[label_index] == dict_key_name:
                if type(decision_dic[dict_key_name])is dict:
                    ret_label=self.predict(decision_dic[dict_key_name],label,data)
                else: ret_label=decision_dic[dict_key_name]
        return ret_label
    #测试用例
    def test_pre(self):
        data,label=self.test_data,self.test_label
        te_label=label[:]
        tree=self.creat_tree(data,label)
        print(self.predict(tree,te_label,[1,1,1,1,1]))
test=__ID3__()
test.test_pre()

总结以及对于学习的感慨

本文简单实现了ID3算法

其实我们在学习中,已经发现有各种各样的框架,API可以直接调用,那么学这些底层还有什么意义呢,我知道这也是和我一样的机器学习新手所面临的的问题,为什么明明有框架还要学习这些东西,我想说的是,如果仅仅是调用框架,调用api,调参,那不论是前段,后台,安卓开发,服务器维护,算法师,这些人在有经验的情况下,可以在两三甚至三天内掌握所谓的"机器学习",我们学习这个领域,所学的不仅仅是那个API,而是机器是如何学习的,为什么我们能让机器学习起来,到底怎么样去构建一个完整的AI,框架本身只是为我们提供了更方便的方法罢了,甚至我曾亲眼见到我一个学长自己实现的序列预测比pytorch的调参到极限的算法效率还要高,我们的目标终究是不断研究,创新,加油吧,ML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机器学习,决策树,算法,python,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