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飞桨架构师手把手带你零基础实践深度学习——【手写数字识别】之数据处理

百度飞桨架构师手把手带你零基础实践深度学习——打卡计划

  • 返回总目录
  • 【手写数字识别】之数据处理
    • 读入数据并划分数据集
    • 自己对划分数据集的一些理解
    • 扩展阅读:为什么学术界的模型总在不断精进呢?
    • 训练样本乱序、生成批次数据
    • 校验数据有效性
      • 机器校验
      • 人工校验
    • 封装数据读取与处理函数
    • 异步数据读取

下面给出课程链接,欢迎各位小伙来来报考!本帖将持续更新。我只是飞桨的搬运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话不多说,这么良心的课程赶快扫码上车!https://aistudio.baidu.com/aistudio/education/group/info/1297?activityId=5&directly=1&shared=1

返回总目录

【手写数字识别】之数据处理

# 加载飞桨和相关数据处理的库
import paddle
import paddle.fluid as fluid
from paddle.fluid.dygraph.nn import Linear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os
import gzip
import json
import random

读入数据并划分数据集

在实际应用中,保存到本地的数据存储格式多种多样,如MNIST数据集以json格式存储在本地,其数据存储结构如 图2 所示。

百度飞桨架构师手把手带你零基础实践深度学习——【手写数字识别】之数据处理_第1张图片

图2:MNIST数据集的存储结构

data包含三个元素的列表:train_setval_settest_set

  • train_set(训练集):包含50000条手写数字图片和对应的标签,用于确定模型参数。
  • val_set(验证集):包含10000条手写数字图片和对应的标签,用于调节模型超参数(如多个网络结构、正则化权重的最优选择)。
  • test_set(测试集):包含10000条手写数字图片和对应的标签,用于估计应用效果(没有在模型中应用过的数据,更贴近模型在真实场景应用的效果)。

train_set包含两个元素的列表:train_imagestrain_labels

  • train_images:[50000, 784]的二维列表,包含50000张图片。每张图片用一个长度为784的向量表示,内容是28*28尺寸的像素灰度值(黑白图片)。
  • train_labels:[50000, ]的列表,表示这些图片对应的分类标签,即0-9之间的一个数字。

在本地./work/目录下读取文件名称为mnist.json.gz的MNIST数据,并拆分成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实现方法如下所示。

# 声明数据集文件位置
datafile = './work/mnist.json.gz'
print('loading mnist dataset from {} ......'.format(datafile))
# 加载json数据文件
data = json.load(gzip.open(datafile))
print('mnist dataset load done')
# 读取到的数据区分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
train_set, val_set, eval_set = data

# 数据集相关参数,图片高度IMG_ROWS, 图片宽度IMG_COLS
IMG_ROWS = 28
IMG_COLS = 28

# 打印数据信息
imgs, labels = train_set[0], train_set[1]
print("训练数据集数量: ", len(imgs))

# 观察验证集数量
imgs, labels = val_set[0], val_set[1]
print("验证数据集数量: ", len(imgs))

# 观察测试集数量
imgs, labels = val= eval_set[0], eval_set[1]
print("测试数据集数量: ", len(imgs))

自己对划分数据集的一些理解

  • 训练集就好比课堂上老师讲完知识让你刷的作业训练题,是为了让你学习知识的
  • 验证集就好比模拟考试,你做了大量的作业题是时候看看学得怎么样了,得到了模考的分数你就是归纳总结,不断调解自己学到的东西结构和体系,就好比调节网络和参数来使得训练的数据能够在验证集上表现良好
  • 测试集就好比高考,一些你从来没见到过的题,这才是真实衡量你模型水平的

扩展阅读:为什么学术界的模型总在不断精进呢?

通常某组织发布一个新任务的训练集和测试集数据后,全世界的科学家都针对该数据集进行创新研究,随后大量针对该数据集的论文会陆续发表。论文1的A模型声称在测试集的准确率70%,论文2的B模型声称在测试集的准确率提高到72%,论文N的X模型声称在测试集的准确率提高到90% …

然而这些论文中的模型在测试集上准确率提升真实有效么?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一下。

假设所有论文共产生1000个模型,这些模型使用的是测试数据集来评判模型效果,并最终选出效果最优的模型。这相当于把原始的测试集当作了验证集,使得测试集失去了真实评判模型效果的能力,正如机器学习领域非常流行的一句话:“拷问数据足够久,它终究会招供”。

百度飞桨架构师手把手带你零基础实践深度学习——【手写数字识别】之数据处理_第2张图片

图3:拷问数据足够久,它总会招供

那么当我们需要将学术界研发的模型复用于工业项目时,应该如何选择呢?给读者一个小建议:当几个模型的准确率在测试集上差距不大时,尽量选择网络结构相对简单的模型。往往越精巧设计的模型和方法,越不容易在不同的数据集之间迁移。

训练样本乱序、生成批次数据

  • 训练样本乱序: 先将样本按顺序进行编号,建立ID集合index_list。然后将index_list乱序,最后按乱序后的顺序读取数据。

说明:

通过大量实验发现,模型对最后出现的数据印象更加深刻。训练数据导入后,越接近模型训练结束,最后几个批次数据对模型参数的影响越大。为了避免模型记忆影响训练效果,需要进行样本乱序操作。


  • 生成批次数据: 先设置合理的batch_size,再将数据转变成符合模型输入要求的np.array格式返回。同时,在返回数据时将Python生成器设置为yield模式,以减少内存占用。

在执行如上两个操作之前,需要先将数据处理代码封装成load_data函数,方便后续调用。load_data有三种模型:trainvalideval,分为对应返回的数据是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

imgs, labels = train_set[0], train_set[1]
print("训练数据集数量: ", len(imgs))
# 获得数据集长度
imgs_length = len(imgs)
# 定义数据集每个数据的序号,根据序号读取数据
index_list = list(range(imgs_length))
# 读入数据时用到的批次大小
BATCHSIZE = 100

# 随机打乱训练数据的索引序号
random.shuffle(index_list)

# 定义数据生成器,返回批次数据
def data_generator():

    imgs_list = []
    labels_list = []
    for i in index_list:
        # 将数据处理成期望的格式,比如类型为float32,shape为[1, 28, 28]
        img = np.reshape(imgs[i], [1, IMG_ROWS, IMG_COLS]).astype('float32')
        label = np.reshape(labels[i], [1]).astype('float32')
        imgs_list.append(img) 
        labels_list.append(label)
        if len(imgs_list) == BATCHSIZE:
            # 获得一个batchsize的数据,并返回
            yield np.array(imgs_list), np.array(labels_list)
            # 清空数据读取列表
            imgs_list = []
            labels_list = []

    # 如果剩余数据的数目小于BATCHSIZE,
    # 则剩余数据一起构成一个大小为len(imgs_list)的mini-batch
    if len(imgs_list) > 0:
        yield np.array(imgs_list), np.array(labels_list)
    return data_generator
# 声明数据读取函数,从训练集中读取数据
train_loader = data_generator
# 以迭代的形式读取数据
for batch_id, data in enumerate(train_loader()):
    image_data, label_data = data
    if batch_id == 0:
        # 打印数据shape和类型
        print("打印第一个batch数据的维度:")
        print("图像维度: {}, 标签维度: {}".format(image_data.shape, label_data.shape))
    break

校验数据有效性

在实际应用中,原始数据可能存在标注不准确、数据杂乱或格式不统一等情况。因此在完成数据处理流程后,还需要进行数据校验,一般有两种方式:

  • 机器校验:加入一些校验和清理数据的操作。
  • 人工校验:先打印数据输出结果,观察是否是设置的格式;再从训练的结果验证数据处理和读取的有效性。

机器校验

如下代码所示,如果数据集中的图片数量和标签数量不等,说明数据逻辑存在问题,可使用assert语句校验图像数量和标签数据是否一致。

    imgs_length = len(imgs)

    assert len(imgs) == len(labels), \
          "length of train_imgs({}) should be the same as train_labels({})".format(len(imgs), len(label))

人工校验

人工校验是指打印数据输出结果,观察是否是预期的格式。实现数据处理和加载函数后,我们可以调用它读取一次数据,观察数据的shape和类型是否与函数中设置的一致。

# 声明数据读取函数,从训练集中读取数据
train_loader = data_generator
# 以迭代的形式读取数据
for batch_id, data in enumerate(train_loader()):
    image_data, label_data = data
    if batch_id == 0:
        # 打印数据shape和类型
        print("打印第一个batch数据的维度,以及数据的类型:")
        print("图像维度: {}, 标签维度: {}, 图像数据类型: {}, 标签数据类型: {}".format(image_data.shape, label_data.shape, type(image_data), type(label_data)))
    break

封装数据读取与处理函数

上文,我们从读取数据、划分数据集、到打乱训练数据、构建数据读取器以及数据校验,完成了一整套一般性的数据处理流程,下面将这些步骤放在一个函数中实现,方便在神经网络训练时直接调用。

def load_data(mode='train'):
    datafile = './work/mnist.json.gz'
    print('loading mnist dataset from {} ......'.format(datafile))
    # 加载json数据文件
    data = json.load(gzip.open(datafile))
    print('mnist dataset load done')
   
    # 读取到的数据区分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
    train_set, val_set, eval_set = data
    if mode=='train':
        # 获得训练数据集
        imgs, labels = train_set[0], train_set[1]
    elif mode=='valid':
        # 获得验证数据集
        imgs, labels = val_set[0], val_set[1]
    elif mode=='eval':
        # 获得测试数据集
        imgs, labels = eval_set[0], eval_set[1]
    else:
        raise Exception("mode can only be one of ['train', 'valid', 'eval']")
    print("训练数据集数量: ", len(imgs))
    
    # 校验数据
    imgs_length = len(imgs)

    assert len(imgs) == len(labels), \
          "length of train_imgs({}) should be the same as train_labels({})".format(len(imgs), len(label))
    
    # 获得数据集长度
    imgs_length = len(imgs)
    
    # 定义数据集每个数据的序号,根据序号读取数据
    index_list = list(range(imgs_length))
    # 读入数据时用到的批次大小
    BATCHSIZE = 100
    
    # 定义数据生成器
    def data_generator():
        if mode == 'train':
            # 训练模式下打乱数据
            random.shuffle(index_list)
        imgs_list = []
        labels_list = []
        for i in index_list:
            # 将数据处理成希望的格式,比如类型为float32,shape为[1, 28, 28]
            img = np.reshape(imgs[i], [1, IMG_ROWS, IMG_COLS]).astype('float32')
            label = np.reshape(labels[i], [1]).astype('float32')
            imgs_list.append(img) 
            labels_list.append(label)
            if len(imgs_list) == BATCHSIZE:
                # 获得一个batchsize的数据,并返回
                yield np.array(imgs_list), np.array(labels_list)
                # 清空数据读取列表
                imgs_list = []
                labels_list = []
    
        # 如果剩余数据的数目小于BATCHSIZE,
        # 则剩余数据一起构成一个大小为len(imgs_list)的mini-batch
        if len(imgs_list) > 0:
            yield np.array(imgs_list), np.array(labels_list)
    return data_generator
# 数据处理部分之后的代码,数据读取的部分调用load_data函数
# 定义网络结构,同上一节所使用的网络结构
class MNIST(fluid.dygraph.Layer):
    def __init__(self):
        super(MNIST, self).__init__()
        self.fc = Linear(input_dim=784, output_dim=1, act=None)

    def forward(self, inputs):
        inputs = fluid.layers.reshape(inputs, (-1, 784))
        outputs = self.fc(inputs)
        return outputs

# 训练配置,并启动训练过程
with fluid.dygraph.guard():
    model = MNIST()
    model.train()
    #调用加载数据的函数
    train_loader = load_data('train')
    optimizer = fluid.optimizer.SGDOptimizer(learning_rate=0.001, parameter_list=model.parameters())
    EPOCH_NUM = 10
    for epoch_id in range(EPOCH_NUM):
        for batch_id, data in enumerate(train_loader()):
            #准备数据,变得更加简洁
            image_data, label_data = data
            image = fluid.dygraph.to_variable(image_data)
            label = fluid.dygraph.to_variable(label_data)
            
            #前向计算的过程
            predict = model(image)
            
            #计算损失,取一个批次样本损失的平均值
            loss = fluid.layers.square_error_cost(predict, label)
            avg_loss = fluid.layers.mean(loss)
            
            #每训练了200批次的数据,打印下当前Loss的情况
            if batch_id % 200 == 0:
                print("epoch: {}, batch: {}, loss is: {}".format(epoch_id, batch_id, avg_loss.numpy()))
            
            #后向传播,更新参数的过程
            avg_loss.backward()
            optimizer.minimize(avg_loss)
            model.clear_gradients()

    #保存模型参数
    fluid.save_dygraph(model.state_dict(), 'mnist')

异步数据读取

上面提到的数据读取采用的是同步数据读取方式。对于样本量较大、数据读取较慢的场景,建议采用异步数据读取方式。异步读取数据时,数据读取和模型训练并行执行,从而加快了数据读取速度,牺牲一小部分内存换取数据读取效率的提升,二者关系如 图4 所示。

百度飞桨架构师手把手带你零基础实践深度学习——【手写数字识别】之数据处理_第3张图片

图4:同步数据读取和异步数据读取示意图

  • 同步数据读取:数据读取与模型训练串行。当模型需要数据时,才运行数据读取函数获得当前批次的数据。在读取数据期间,模型一直等待数据读取结束才进行训练,数据读取速度相对较慢。
  • 异步数据读取:数据读取和模型训练并行。读取到的数据不断的放入缓存区,无需等待模型训练就可以启动下一轮数据读取。当模型训练完一个批次后,不用等待数据读取过程,直接从缓存区获得下一批次数据进行训练,从而加快了数据读取速度。
  • 异步队列:数据读取和模型训练交互的仓库,二者均可以从仓库中读取数据,它的存在使得两者的工作节奏可以解耦。

使用飞桨实现异步数据读取非常简单,如下所示。

# 定义数据读取后存放的位置,CPU或者GPU,这里使用CPU
# place = fluid.CUDAPlace(0) 时,数据才读取到GPU上
place = fluid.CPUPlace()
with fluid.dygraph.guard(place):
    # 声明数据加载函数,使用训练模式
    train_loader = load_data(mode='train')
    # 定义DataLoader对象用于加载Python生成器产生的数据
    data_loader = fluid.io.DataLoader.from_generator(capacity=5, return_list=True)
    # 设置数据生成器
    data_loader.set_batch_generator(train_loader, places=place)
    # 迭代的读取数据并打印数据的形状
    for i, data in enumerate(data_loader):
        image_data, label_data = data
        print(i, image_data.shape, label_data.shape)
        if i>=5:
            break

与同步数据读取相比,异步数据读取仅增加了三行代码,如下所示。

place = fluid.CPUPlace()

# 设置读取的数据是放在CPU还是GPU上。

data_loader = fluid.io.DataLoader.from_generator(capacity=5, return_list=True) 

# 创建一个DataLoader对象用于加载Python生成器产生的数据。数据会由Python线程预先读取,并异步送入一个队列中。

data_loader.set_batch_generator(train_loader, place) 

# 用创建的DataLoader对象设置一个数据生成器set_batch_generator,输入的参数是一个Python数据生成器train_loader和服务器资源类型place(标明CPU还是GPU)

fluid.io.DataLoader.from_generator参数名称和含义如下:

  • feed_list:仅在PaddlePaddle静态图中使用,动态图中设置为“None”,本教程默认使用动态图的建模方式;
  • capacity:表示在DataLoader中维护的队列容量,如果读取数据的速度很快,建议设置为更大的值;
  • use_double_buffer:是一个布尔型的参数,设置为“True”时,Dataloader会预先异步读取下一个batch的数据并放到缓存区;
  • iterable:表示创建的Dataloader对象是否是可迭代的,一般设置为“True”;
  • return_list:在动态图模式下需要设置为“True”。

异步数据读取并训练的完整案例代码如下所示。

with fluid.dygraph.guard():
    model = MNIST()
    model.train()
    #调用加载数据的函数
    train_loader = load_data('train')
    # 创建异步数据读取器
    place = fluid.CPUPlace()
    data_loader = fluid.io.DataLoader.from_generator(capacity=5, return_list=True)
    data_loader.set_batch_generator(train_loader, places=place)
    
    optimizer = fluid.optimizer.SGDOptimizer(learning_rate=0.001, parameter_list=model.parameters())
    EPOCH_NUM = 3
    for epoch_id in range(EPOCH_NUM):
        for batch_id, data in enumerate(data_loader):
            image_data, label_data = data
            image = fluid.dygraph.to_variable(image_data)
            label = fluid.dygraph.to_variable(label_data)
            
            predict = model(image)
            
            loss = fluid.layers.square_error_cost(predict, label)
            avg_loss = fluid.layers.mean(loss)
            
            if batch_id % 200 == 0:
                print("epoch: {}, batch: {}, loss is: {}".format(epoch_id, batch_id, avg_loss.numpy()))
            
            avg_loss.backward()
            optimizer.minimize(avg_loss)
            model.clear_gradients()

    fluid.save_dygraph(model.state_dict(), 'mnist')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