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该协议为网络应用层的协议,并且建立在TCP/IP。HTTP使用的是可靠的TCP连接(UDP连接是不可靠的),就是说如果数据在传播途中被丢失或者损坏,那么TCP会保证再次发送数据,如果数据到达接收方的数据被打乱,那么TCP会在接收方重新恢复数据的正确顺序,应用层无需接收到乱序或者错误的数据,应用层只需从Socket中获得输入流和输出流,就可以方便的接收和发送数据了。TCP的默认端口号为80。
HTTP是基于客户/服务模式,客户端主动发送请求,服务器接收HTTP请求,返回HTTP响应结果。通俗的来说,就是当用户打开浏览器,输入一个URL地址,就能接收到远程HTTP服务器发送过来的网页。
HTTP严格的规定了HTTP请求和HTTP响应的格式数据,只要HTTP服务器与客户程序都准守HTTP,就能看懂彼此发送的消息
HTTP分别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请求方法,请求头和请求体
1,请求方式
POST /login/add HTTP/1.1
POST:表示请求方式,/login/add为一个后端接口,其表示请求的URL,HTTP/1.1表示版本号
请求方式有很多种,用过postman或者swagger测试工具就知道大概有9种,而常使用的有get,post,delete,head,put几个请求,其中get和post最为常用,而put和delete较为少用,因此有一些浏览器并不支持put和delete请求。所以作为程序员的我们,浏览器首选的肯定就是google了!
既然说到get和post为最常用的请求方式,那么就需要说说两者之间的区别了,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大佬写的非常详细的博客:https://www.cnblogs.com/logsharing/p/8448446.html
值得我们借鉴,甚至可以说背下来。但是这里还是要说一下面试经常被问到的一些问题
POST
1,通过request body传递参数,因此在springboot的接口中,在进行@PostMapping的
访问方式时,需要添加参数@RequestBody,这样才能接收到web端的数据
2,用户提交的表单数据位于http请求的正文中
3,不会主动缓存,除非主动设置,对编码无要求
4,对上传的文件有大小限制
GET
1,GET参数通过URL传递
2,提交表单数据位于http请求的请求头中
3,GET比POST更不安全,因为参数直接暴露在URL上,所以不能用来传递敏感信息
4,会进行主动缓存,但是只支持ASCLL进行编码
5,对上传文件的大小没有限制
URL:统一资源定位符,用于标识要访问的网络资源,在http请求中,通常只要给出相对于服务器的根目录的相对目录即可,一般使用 “/” 开头
2,请求头(request header)
如上图,可以在自己的浏览器中随便打开一个网页进入开发者模式看看,请求头主要包括客户端环境和请求正文的有用消息。如可以声明浏览器的类型,所用的类型,请求正文的类型等
3,请求正文(Request context)
请求头和请求正文之间以空行分隔。表示请求头结束,请求文开始
既然给服务器发送了请求,那么服务器肯定就有对应的响应了,与HTTP请求相类似,分别由三个部分构成
HTTP版本,状态码,描述;响应头,响应正文
1,HTTP版本,状态码,描述
HTTP/1.1 200 ok
HTTP版本,状态码,描述以空格分开。
状态码200,表示服务器以及成功的处理了客户端发送的请求。
状态代码就是一个三位数的整数,以1,2,3,4或5开头
1xx:信息的提示,表示临时的响应
2xx:响应成功,表示服务器成功的接收到了客户端的请求
:200:表示响应成功
3xx:表示重定向
301和302区别
首先表示两者都重定向成功,都发生了网页的跳转
301:表示永久重定向,请求的资源已经转移到了新的位置,在任何需要使用该资源
的请求的访问路径都需要访问新的路径。使用场景就是适合做域名跳转,当然301
有一个缓存机制,可以通过状态码查看缓存的路径
302:表示临时重定向,客户端可以向原有的url发送请求,使用的较多的场景就是用作
404错误页面,用来做临时的跳转
4xx:客户端错误
400:错误的请求,表示客户发送的http请求不正确,语法格式有误,服务器无法理解此请求
1、前端提交数据的字段名称或者是字段类型和后台的实体类不一致,导致无法封装;
2、前端提交的到后台的数据应该是json字符串类型,而前端没有将对象转化为字符串”
401:表示用户没有权限访问,在做安全认证的时候经常可以遇见,如在使用shiro或者
springSecurity的时候在对用户进行授权和认证的时候经常出现
404:表示文件不存在或者访问的路径出现错误,在服务器上没有客户要的文档或者路径
405:表示服务器不支持客户的请求方式,如前后端写的方式不一致,就有可能出现此bug
5xx:服务器错误,表明服务器由于某种错误而不能响应客户的请求
500:服务器内部出现错误,即后端代码出现问题
2,响应头(Response Header)
响应头和请求头一样包含许多有用的信息,如服务器类型,正文类型和正文长度等
3,响应正文(Response Context)
服务器返回的具体的文档,最常见的就是 html 网页。与请求头和请求体一样,响应头和响应正文都是以空行分隔
步骤:
当用户在浏览器中输入一个URL访问路径后,浏览器就会生成一个 HTTP 请求,建立与远程服务器的;连接, 然后把HTTP请求发送给远程的HTTP服务器,HTTP服务器再返回响应的网页,浏览器最后把这个网页显示出来,当浏览器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交换完毕,就会断开连接,如果用户希望访问新的网页,浏览器就必须再次建立与服务器之间的连接。
案例就先不写了,之前的写了有太多,可以参考之前发的博客。
http是目前使用非常广泛的应用层协议,它规定了在网络上传输文档的规则。
http的客户主要是浏览器。
http必须接收http请求,对他进行解析,然后返回响应的http响应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