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 集合论

  • 1 集合代数
    • 1.1 集合的基本概念
      • 1.1.1 定义
      • 1.1.2 表示集合的方法
        • 1.1.2.1 列元素法
        • 1.1.2.2 谓词表示法
      • 1.1.3 集合的性质
        • 1.1.3.1 元素的互异性
        • 1.1.3.2 元素的无序性
      • 1.1.4 元素和集合之间的关系
      • 1.1.5 集合之间的关系
        • 1.1.5.1 隶属关系
        • 1.1.5.2 包含关系
        • 1.1.5.3 相等关系
        • 1.1.5.4 真子集
      • 1.1.6 空集
        • 1.1.6.1 性质即推论
      • 1.1.7 n元集
      • 1.1.8 幂集
      • 1.1.9 全集
    • 1.2 集合的运算
      • 1.2.1 集合的初级运算
        • 1.2.1.1 交运算
        • 1.2.1.2 并运算
        • 1.2.1.3 相对补运算
        • 1.2.1.4 对称差运算
      • 1.2.2 集合的广义运算
        • 1.2.2.1 广义并
        • 1.2.2.2 广义交
        • 1.2.2.3 绝对补运算
      • 1.2.3 运算顺序
        • 1.2.3.1 一类运算
        • 1.2.3.2 二类运算
        • 1.2.3.3 运算顺序
    • 1.3 有穷集的计数
      • 1.3.1 计数方法
        • 1.3.1.1 文氏图(venn diagram)
        • 1.3.1.2 包含排斥原理(容斥原理)
          • 1.3.1.2.1 定理描述
          • 1.3.1.2.2 求欧拉函数
          • 1.3.1.2.3 错位排列数
    • 1.4 集合恒等式
      • 1.4.1 交换律
      • 1.4.2 结合律
      • 1.4.3 幂等律
      • 1.4.4 分配律
      • 1.4.5 吸收律
      • 1.4.6 补元律
      • 1.4.7 零律
      • 1.4.8 同一律
      • 1.4.9 德摩根律
      • 1.4.10 双重否定律
  • 2 二元关系
    • 2.1 有序对与笛卡尔积
      • 2.1.1 有序对
        • 2.1.1.1 定义
        • 2.1.1.2 性质
      • 2.1.2 笛卡尔积
        • 2.1.2.1 定义
        • 2.1.2.2 性质
    • 2.2 二元关系
      • 2.2.1 定义
      • 2.2.2 特殊的二元关系
        • 2.2.2.1 空关系
        • 2.2.2.2 全域关系
        • 2.2.2.3 恒等关系
        • 2.2.2.4 小于等于关系
        • 2.2.2.5 整除关系
        • 2.2.2.6 包含关系
      • 2.2.3 关系的表示
        • 2.2.3.1 集合表达式
        • 2.2.3.2 关系矩阵
        • 2.2.3.3 关系图
    • 2.3 关系的运算
      • 2.3.1 基本概念
        • 2.3.1.1 定义域
        • 2.3.1.2 值域
        • 2.3.1.3 域
        • 2.3.1.4 逆关系
        • 2.3.1.5 右复合
        • 2.3.1.6 限制和像
        • 2.3.1.7 幂
      • 2.3.2 关系运算的性质
    • 2.4 关系的性质
      • 2.4.1 自反性与反自反性
        • 2.4.1.1 自反性
        • 2.4.1.2 反自反性
      • 2.4.2 对称性与反对称性
        • 2.4.2.1 对称性
        • 2.4.2.2 反对称性
      • 2.4.3 传递性
      • 2.4.4 性质的判别
    • 2.5 关系的闭包
      • 2.5.1 自反闭包
      • 2.5.2 对称闭包
      • 2.5.3 传递闭包
    • 2.6 等价关系与划分
      • 2.6.1 等价关系
      • 2.6.2 等价类
        • 2.6.2.1 定义
        • 2.6.2.2 性质
      • 2.6.3 商集
      • 2.6.4 划分
        • 2.6.4.1 定义
        • 2.6.4.2 等价关系与划分之间的一一对应
    • 2.7 偏序关系
      • 2.7.1 偏序关系
      • 2.7.2 偏序集与全序集
        • 2.7.2.1 偏序集
        • 2.7.2.2 覆盖
        • 2.7.2.3 全序集(线序集)
      • 2.7.3 哈斯图
      • 2.7.4 特殊元素
        • 2.7.4.1 极大元
        • 2.7.4.2 极小元
        • 2.7.4.3 最大元
        • 2.7.4.4 最小元
        • 2.7.4.5 上界
        • 2.7.4.6 下界
        • 2.7.4.7 上确界(最小上界)
        • 2.7.4.8 下确界(最大下界)
  • 3 函数
    • 3.1 函数的定义与性质
      • 3.1.1 函数的基本概念
        • 3.1.1.1 函数的定义
        • 3.1.1.2 从A到B的函数
        • 3.1.1.3 B上A
        • 3.1.1.4 像
        • 3.1.1.5 完全原像
      • 3.1.2 函数的性质
        • 3.1.2.1 满射
        • 3.1.2.2 单射
        • 3.1.2.3 双射(一一映像)
        • 3.1.3 特殊函数
          • 3.1.3.1 常函数
          • 3.1.3.2 恒等函数
          • 3.1.3.3 单调函数
          • 3.1.3.4 集合的特征函数
          • 3.1.3.5 自然映射
    • 3.2 函数的复合与反函数
      • 3.2.1 函数的复合
        • 3.2.1.1 定义
        • 3.2.1.2 定理
      • 3.2.2 函数的反函数
        • 3.2.2.1 定义
        • 3.2.2.2 定义
    • 3.3 双射函数与集合的基数
      • 3.3.1 集合的等势与优势
        • 3.3.1.1 等势
          • 3.3.1.1.1 等势的定义
          • 3.3.1.1.2 等势的性质
          • 3.3.1.1.3 康托定理
        • 3.3.1.2 优势与真优势
          • 3.3.1.2.1 定义
          • 3.3.1.2.2 性质
        • 3.3.1.3 关于等势与优势的重要结果
      • 3.3.2 集合的基数
        • 3.3.2.1 定义
        • 3.3.2.2 有穷集A的基数
        • 3.3.2.3 自然数集合的基数
        • 3.3.2.3 实数集合的基数
        • 3.3.2.2 集合的基数就是集合的势
        • 3.3.2.3 有穷基数与无穷基数
        • 3.3.2.4 可数集(可列集)

1 集合代数

1.1 集合的基本概念

1.1.1 定义

集合是不能精确定义的基本概念。直观地说,把一些事物汇集到一起组成一个整体就称作集合

而这些事物就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成员

1.1.2 表示集合的方法

1.1.2.1 列元素法

1.1.2.2 谓词表示法

1.1.3 集合的性质

1.1.3.1 元素的互异性

集合的元素是彼此不同的

1.1.3.2 元素的无序性

集合的元素是无序的

1.1.4 元素和集合之间的关系

元素和集合之间的关系是隶属关系,即属于不属于,属于记做 ,不属于记做

1.1.5 集合之间的关系

1.1.5.1 隶属关系

隶属关系可以看做处在不同层次上的集合之间的关系

1.1.5.2 包含关系

A,B A , B 为集合,如果 B B 中的每个元素都是 A A 中的元素,则称 B B A A 子集合,简称子集。这是也成 B B A A 包含,或 A A 包含 B B ,记做 BA B ⊆ A

如果 B B 不被 A A 包含,则记做 BA B ⊈ A

包含的符号化表示为

BAx(xBxA) B ⊆ A ⇔ ∀ x ( x ∈ B → x ∈ A )

1.1.5.3 相等关系

A,B A , B 为集合,如果 AB A ⊆ B BA B ⊆ A ,则称 A A B B 相等,记做 A=B A = B

如果 A,B A , B 不相等,记作 AB A ≠ B

相等的符号化表示为

A=BABBA A = B ⇔ A ⊆ B ∧ B ⊆ A

1.1.5.4 真子集

A,B A , B 为集合,如果 BA B ⊆ A BA B ≠ A 则称 B B A A 真子集,记作 BA B ⊂ A

如果 B B 不是 A A 的真子集,则记做 BA B ⊈ A

真子集的符号化表示为

BABABA B ⊂ A ⇔ B ⊆ A ∧ B ≠ A

1.1.6 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作空集,记作 Φ Φ

空集可以符号化表示为

Φ={ x|xx} Φ = { x | x ≠ x }

1.1.6.1 性质即推论

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

空集是唯一的

1.1.7 n元集

含有 n n 个元素的集合简称为 n n 元集,它的含有 m(mn) m ( m ≤ n ) 个元素的子集称作它的m元子集

n n 元集的子集个数为 2n 2 n

1.1.8 幂集

A A 为集合,把 A A 的全体子集构成的集合称作 A A 幂集,称作 P(A) P ( A ) (或 2A 2 A

幂集的符号化表示为

P(A)={ x|xA} P ( A ) = { x | x ⊆ A }

如果 |A|=n | A | = n ,则 |P(A)|=2n | P ( A ) | = 2 n

1.1.9 全集

在一个问题中,如果所涉及的集合都是某个集合的子集,则称这个集合为全集,记作 E E

全集具有相对性

1.2 集合的运算

1.2.1 集合的初级运算

1.2.1.1 交运算

1.2.1.2 并运算

1.2.1.3 相对补运算

AB={ x|xAxB} A − B = { x | x ∈ A ∧ x ∉ B }

1.2.1.4 对称差运算

AB=(AB)(BA) A ⊕ B = ( A − B ) ∪ ( B − A )

1.2.2 集合的广义运算

1.2.2.1 广义并

A A 为集合, A A 的元素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作 A A 的广义并,记作 A ∪ A ,符号化表示为

A={ x|z(zAxz)} ∪ A = { x | ∃ z ( z ∈ A ∧ x ∈ z ) }

1.2.2.2 广义交

A A 为集合, A A 的所有元素的公共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作 A A 的广义交,记作 A ∩ A ,符号化表示为

A={ x|z(zAxz)} ∩ A = { x | ∀ z ( z ∈ A ∧ x ∈ z ) }

1.2.2.3 绝对补运算

在给定全集 E E

A=EA={x|xExA} ∼ A = E − A = { x | x ∈ E ∧ x ∉ A }

1.2.3 运算顺序

1.2.3.1 一类运算

广义并,广义交,绝对补运算

1.2.3.2 二类运算

并,交,相对补,对称差运算为二类运算

1.2.3.3 运算顺序

  • 一类运算优于二类运算
  • 一类运算之间由右向左顺序进行
  • 二类运算之间由括号决定先后顺序

1.3 有穷集的计数

1.3.1 计数方法

1.3.1.1 文氏图(venn diagram)

1.3.1.2 包含排斥原理(容斥原理)

1.3.1.2.1 定理描述

S S 为有穷集, P1,P2,,Pn P 1 , P 2 , ⋯ , P n n n 个性质。 S S 中的任何元素 x x 或者具有性质 Pi P i 或者 不具有性质 Pi P i , 两种情况必居其一。令 Ai A i 表示 S S 中具有性质 Pi P i 的元素构成的子集,则 S S 中不具有性质 P1,P2,,Pn P 1 , P 2 , ⋯ , P n 的元素数为

|A1¯A2¯An¯|=|S|i=1n|Ai|+1i<jn|AiAj|++(1)n|A1A2An| | A 1 ¯ ∩ A 2 ¯ ∩ ⋯ ∩ A n ¯ | = | S | − ∑ i = 1 n | A i | + ∑ 1 ≤ i < j ≤ n | A i ∩ A j | + ⋯ + ( − 1 ) n | A 1 ∩ A 2 ∩ ⋯ ∩ A n |

1.3.1.2.2 求欧拉函数

欧拉函数 Φ(n){ 0,1,,n1} Φ ( n ) 表 示 { 0 , 1 , ⋯ , n − 1 } 中与 n n 互素的数的个数。

认为 Φ(1)=1 Φ ( 1 ) = 1

Φ(n)=|A1¯A2¯An¯|=n(11p1)(11p2)(11pn) Φ ( n ) = | A 1 ¯ ∩ A 2 ¯ ∩ ⋯ ∩ A n ¯ | = n ( 1 − 1 p 1 ) ( 1 − 1 p 2 ) ⋯ ( 1 − 1 p n )

1.3.1.2.3 错位排列数

Dn=n![111!+12!+(1)n1n!] D n = n ! [ 1 − 1 1 ! + 1 2 ! − ⋯ + ( − 1 ) n 1 n ! ]

1.4 集合恒等式

1.4.1 交换律

1.4.2 结合律

1.4.3 幂等律

1.4.4 分配律

1.4.5 吸收律

1.4.6 补元律

AA=,AA=E A ∩ ∼ A = ∅ , A ∩ ∼ A = E

1.4.7 零律

1.4.8 同一律

1.4.9 德摩根律

1.4.10 双重否定律

2 二元关系

2.1 有序对与笛卡尔积

2.1.1 有序对

2.1.1.1 定义

由两个元素 x x y y (允许 x=y x = y )按照一定顺序排列成的二元组称作一个有序对序偶,记作 <x,y> < x , y > ,其中 x x 是它的第一元素, y y 是它的第二元素

2.1.1.2 性质

  • xy x ≠ y 时, <x,y><y,x> < x , y >≠< y , x >
  • <x,y>=<y,x> < x , y >=< y , x > 的充要条件是 x=u x = u y=u y = u

2.1.2 笛卡尔积

2.1.2.1 定义

A,B A , B 为集合,用 A A 中元素为第一元素, B B 中元素为第二元素构成有序对。对所有这样的有序对组成的集合称作 A A B B 笛卡尔积,记作 A×B A × B

笛卡尔积的符号化表示为

A×B={ <x,y>|xAyB} A × B = { < x , y > | x ∈ A ∧ y ∈ B }

2.1.2.2 性质

  • A×=,×A= A × ∅ = ∅ , ∅ × A = ∅
  • 一般来说,不满足交换律
  • 不满足结合律
  • 对并和交运算满足分配律
  • ACBDA×BC×D A ⊆ C ∧ B ⊆ D ⇒ A × B ⊆ C × D

2.2 二元关系

2.2.1 定义

如果一个集合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 集合非空,且他的元素都是有序对
- 集合是空集

则称该集合为一个二元关系,记作 R R ,二元关系也可简称为关系。对于二元关系R,如果 <x,y>R < x , y >∈ R ,则记做 xRy x R y

A,B A , B 为集合, A×B A × B 的任何子集所定义的二元关系称作 A A B B 的二元关系,特别当 A=B A = B 时称作A上的二元关系

如果 |A|=n,|B|=m | A | = n , | B | = m ,那么 |A×B|=nm | A × B | = n m ,从 A A B B 的二元关系有 2nm 2 n m

2.2.2 特殊的二元关系

2.2.2.1 空关系

2.2.2.2 全域关系

EA={ <x,y>|xAyA}=A×A E A = { < x , y > | x ∈ A ∧ y ∈ A } = A × A

2.2.2.3 恒等关系

EA={ <x,x>|xA} E A = { < x , x > | x ∈ A }

2.2.2.4 小于等于关系

2.2.2.5 整除关系

2.2.2.6 包含关系

2.2.3 关系的表示

2.2.3.1 集合表达式

2.2.3.2 关系矩阵

rij{ 1,xiRxj0,else r i j { 1 , x i R x j 0 , e l s e

记做 MR M R

2.2.3.3 关系图

2.3 关系的运算

2.3.1 基本概念

2.3.1.1 定义域

R R 中所有有序对的第一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作 R R 定义域,记作 domR d o m R ,形式化表示为

domR={ x|y(<x,y>R)} d o m R = { x | ∃ y ( < x , y >∈ R ) }

2.3.1.2 值域

R R 中所有有序对的第二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作 R R 值域,记作 ranR r a n R ,形式化表示为

ranR={ y|x(<x,y>R)} r a n R = { y | ∃ x ( < x , y >∈ R ) }

2.3.1.3 域

R R 的定义域和值域的并集称作 R R ,记作 fldR f l d R ,形式化表示为

fldR=domRranR f l d R = d o m R ∪ r a n R

2.3.1.4 逆关系

R R 为二元关系, R R 逆关系,简称 R R 的逆,记作 R1 R − 1 , 其 中

R1={ <x,y>|<y,x>R} R − 1 = { < x , y > | < y , x >∈ R }

2.3.1.5 右复合

F,G F , G 为二元关系, G G F F 右复合记作 FG F ∘ G ,其中

FG={ <x,y>|t(<x,t>F<t,y>G)} F ∘ G = { < x , y > | ∃ t ( < x , t >∈ F ∧ < t , y >∈ G ) }

2.3.1.6 限制和像

R R A A 上的限制记作 RA R ↾ A ,其中

RA={ <x,y>|xRyxA} R ↾ A = { < x , y > | x R y ∧ x ∈ A }

A A R R 下的记作 R[A] R [ A ] ,其中

R[A]=ran(RA) R [ A ] = r a n ( R ↾ A )

2.3.1.7 幂

R R A A 上的关系 , n n 为自然数,则 R R n n 次幂 Rn R n 定义为

  • R0={ <x,x>|xA}=IA R 0 = { < x , x > | x ∈ A } = I A
  • Rn+1=RnR R n + 1 = R n ∘ R

2.3.2 关系运算的性质

(F1)1=F ( F − 1 ) − 1 = F

domF1=ranF,ranF1=domF d o m F − 1 = r a n F , r a n F − 1 = d o m F

(FG)H=F(GH) ( F ∘ G ) ∘ H = F ∘ ( G ∘ H )

(FG)1=G1F1 ( F ∘ G ) − 1 = G − 1 ∘ F − 1

RIA=IAR=R R ∘ I A = I A ∘ R = R

F(GH)=FGFH F ∘ ( G ∪ H ) = F ∘ G ∪ F ∘ H

(GH)F=GFHF ( G ∪ H ) ∘ F = G ∘ F ∪ H ∘ F

F(GH)FGFH F ∘ ( G ∩ H ) ⊆ F ∘ G ∩ F ∘ H

(GH)FGFHF ( G ∩ H ) ∘ F ⊆ G ∘ F ∩ H ∘ F

FG(AB)=FAFB F ↾ G ( A ∪ B ) = F ↾ A ∪ F ↾ B

F[AB]=F[A]F[B] F [ A ∪ B ] = F [ A ] ∪ F [ B ]

F(AB)=FAFB F ↾ ( A ∩ B ) = F ↾ A ∩ F ↾ B

F[AB]F[A]F[B] F [ A ∩ B ] ⊆ F [ A ] ∩ F [ B ]

RmRn=Rm+n R m ∘ R n = R m + n

(Rm)n=Rmn ( R m ) n = R m n

R1R2r(R1)r(R2)s(R1)s(R2)t(R1)t(R2) R 1 ⊆ R 2 ⇒ r ( R 1 ) ⊆ r ( R 2 ) ∧ s ( R 1 ) ⊆ s ( R 2 ) ∧ t ( R 1 ) ⊆ t ( R 2 )

Rs(R)t(R) R 自 反 ⇒ s ( R ) 和 t ( R ) 自 反

Rr(R)t(R) R 对 称 ⇒ r ( R ) 和 t ( R ) 对 称

Rr(R) R 传 递 ⇒ r ( R ) 传 递

2.4 关系的性质

2.4.1 自反性与反自反性

2.4.1.1 自反性

R R A A 上自反 x(xA<x,x>R) ⇔ ∀ x ( x ∈ A →< x , x >∈ R )

2.4.1.2 反自反性

R R A A 上反自反 x(xA<x,x>R) ⇔ ∀ x ( x ∈ A →< x , x >∉ R )

2.4.2 对称性与反对称性

2.4.2.1 对称性

R R A A 上对称 xy(x,yA<x,y>R<y,x>R) ⇔ ∀ x ∀ y ( x , y ∈ A ∧ < x , y >∈ R →< y , x >∈ R )

2.4.2.2 反对称性

R R A A 上反对称 xy(x,yA<x,y>R<y,x>Rx=y) ⇔ ∀ x ∀ y ( x , y ∈ A ∧ < x , y >∈ R ∧ < y , x >∈ R → x = y )

2.4.3 传递性

R R A A 上传递 xyz(x,y,zA<x,y>R<y,z>R<x,y>R) ⇔ ∀ x ∀ y ∀ z ( x , y , z ∈ A ∧ < x , y >∈ R ∧ < y , z >∈ R →< x , y >∈ R )

2.4.4 性质的判别

表示\性质 自反 反自反 对称 反对称 传递
集合表达式 IAR I A ⊆ R RIA= R ∩ I A = ∅ R=R1 R = R − 1 RR1IA R ∩ R − 1 ⊆ I A RRR R ∘ R ⊆ R
关系矩阵 主对角线元素全是1 主对角线元素全是0 矩阵为对称矩阵 如果 rij=1 r i j = 1 , 且 ij i ≠ j ,则 rji=0 r j i = 0 M2 M 2 中 1 所在的位置,在 M M 中相应的位置也是 1
关系图 每个节点都有环 每个节点都没有环 如果两个节点之间有边,则是一对方向相反的边(无向边) 如果两个节点之间有边,则是一条有向边(无双向边) 如果节点 xi x i xj x j 有边, xj x j xk x k 有边,则从 xi x i xk x k 有边

2.5 关系的闭包

2.5.1 自反闭包

R R 是非空集合 A A 上的关系, R R 的自反闭包是 A A 上的关系 R R ′ ,使得 R R ′ 满足以下条件。

  • R R ′ 是自反的
  • RR R ⊆ R ′
  • A A 上任何包含 R R 的自反关系 R′′ R ″ RR′′ R ′ ⊆ R ″

记作 r(R) r ( R )

r(R)=RR0 r ( R ) = R ∪ R 0

2.5.2 对称闭包

R R 是非空集合 A A 上的关系, R R 的对称闭包是 A A 上的关系 R R ′ ,使得 R R ′ 满足以下条件。

  • R R ′ 是对称的
  • RR R ⊆ R ′
  • A A 上任何包含 R R 的对称关系 R′′ R ″ RR′′ R ′ ⊆ R ″

记作 s(R) s ( R )

s(R)=RR1 s ( R ) = R ∪ R − 1

2.5.3 传递闭包

R R 是非空集合 A A 上的关系, R R 的传递闭包是 A A 上的关系 R R ′ ,使得 R R ′ 满足以下条件。

  • R R ′ 是自反的
  • RR R ⊆ R ′
  • A A 上任何包含 R R 的传递关系 R′′ R ″ RR′′ R ′ ⊆ R ″

记作 t(R) t ( R )

t(R)=RR2R3 t ( R ) = R ∪ R 2 ∪ R 3 ∪ ⋯

2.6 等价关系与划分

2.6.1 等价关系

A A 上的自反、对称和传递的关系

2.6.2 等价类

2.6.2.1 定义

R R 为集合 A A 上的等价关系, xA,A x ∈ A , A 中与 x x 等价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 x x 的等价类,记作 [x]R [ x ] R ,简记为 [x] [ x ] x¯ x ¯ ,即 [x]R={ y|yAxRy} [ x ] R = { y | y ∈ A ∧ x R y }

2.6.2.2 性质

xA,[x] ∀ x ∈ A , [ x ] A A 的非空子集

x,yA ∀ x , y ∈ A xRy x R y ,则 [x]=[y] [ x ] = [ y ]

x,yA ∀ x , y ∈ A x x y y 不存在关系 R R ,则 [x][y]= [ x ] ∩ [ y ] = ∅

{ [x]|xA}=A ∪ { [ x ] | x ∈ A } = A

2.6.3 商集

R R A A 上的等价关系,其等价类的集合 { [x]R|xA} { [ x ] R | x ∈ A } 称为 A A 关于 R R 的商集,记作 A/R A / R

2.6.4 划分

2.6.4.1 定义

设集合 π π A A 的非空子集的集合,若这些非空子集两两不交,且它们的并等于 A A ,则称 π π 是集合 A A 的划分

2.6.4.2 等价关系与划分之间的一一对应

集合 A A 上的等价关系 R R 所确定的商集 A/R A / R 就是划分;反之,给定 A A 的划分 π π ,定义 A A 上的关系 R={<x,y>|x,yAx,yπ} R = { < x , y > | x , y ∈ A 且 x , y 在 π 的 同 一 个 划 分 块 里 } ,则 R R A A 上的等价关系

2.7 偏序关系

2.7.1 偏序关系

A A 上的自反、反对称和传递的关系

2.7.2 偏序集与全序集

2.7.2.1 偏序集

集合 A A A A 上的偏序关系 构成偏序集,记作 <A,> < A , ≼>

在偏序集中任取元素 x,y x , y 可能出现下述 4 4 种不同情况: x=y,xy,yx x = y , x ≺ y , y ≺ x x x y y 不可比,即 x,y x , y 没有序的关系

2.7.2.2 覆盖

如果 xy x ≺ y ,且在 x,y x , y 之间没有其他元素 z z 使得 xzy x ≺ z ≺ y 成立,则称 y y 覆盖 x x

2.7.2.3 全序集(线序集)

如果在一个偏序集中任两个元素都可比,则称该偏序关系为全序关系或线序关系,相应的偏序集称为全序集或线序集

2.7.3 哈斯图

有穷偏序集可以用哈斯图来表示。在哈斯图中用结点表示 A A 中的元素,如果对于不同的结点 x x y y xy x ≺ y ,那么 x x 画在 y y 的下方;如果 y y 覆盖 x x ,则在 x,y x , y 之间连一条线

2.7.4 特殊元素

<A,> < A , ≼> 为偏序集, B B A A 的子集,与 B B 相关的特殊元素有:

2.7.4.1 极大元

yBx(xByx) y ∈ B ∧ ⌝ ∃ x ( x ∈ B ∧ y ≺ x )

2.7.4.2 极小元

yBx(xBxy) y ∈ B ∧ ⌝ ∃ x ( x ∈ B ∧ x ≺ y )

2.7.4.3 最大元

yBx(xBxy) y ∈ B ∧ ∀ x ( x ∈ B → x ≼ y )

2.7.4.4 最小元

yBx(xByx) y ∈ B ∧ ∀ x ( x ∈ B → y ≼ x )

2.7.4.5 上界

yAx(xBxy) y ∈ A ∧ ∀ x ( x ∈ B → x ≼ y )

2.7.4.6 下界

yAx(xByx) y ∈ A ∧ ∀ x ( x ∈ B → y ≼ x )

2.7.4.7 上确界(最小上界)

上界中的最小元

2.7.4.8 下确界(最大下界)

下界中的最大元

3 函数

3.1 函数的定义与性质

3.1.1 函数的基本概念

3.1.1.1 函数的定义

F F 为二元关系,若 xdomF ∀ x ∈ d o m F 都存在唯一的 yranF y ∈ r a n F 使 xFy x F y 成立,则称 F F 函数

对于函数 F F ,如果有 xFy x F y ,则记作 y=F(x) y = F ( x ) ,并称 y y F F x x 的值

3.1.1.2 从A到B的函数

A,B A , B 为集合,如果 f f 为函数,且 domf=A,ranfB d o m f = A , r a n f ⊆ B ,则称 f f 为从 A A B B 的函数,记作 f:AB f : A → B

3.1.1.3 B上A

A A B B 的全体函数的集合,即 BA={ f|f:AB} B A = { f | f : A → B }

|B|=m,|A|=n | B | = m , | A | = n ,那么 |BA|=mn | B A | = m n

3.1.1.4 像

f:AB,A1A,f(A1)={ f(x)|xA1} f : A → B , A 1 ⊆ A , f ( A 1 ) = { f ( x ) | x ∈ A 1 } 称为 A1 A 1 f f 下的像。

f(A) f ( A ) 称为函数的像

3.1.1.5 完全原像

f:AB,B1B,f1(B1)={ x|xAf(x)B1} f : A → B , B 1 ⊆ B , f − 1 ( B 1 ) = { x | x ∈ A ∧ f ( x ) ∈ B 1 } 称为 B1 B 1 f f 下的完全原像

一般来说,像与完全原像满足下述性质:

A1f1(f(A1)),f(f1(B1))B1 A 1 ⊆ f − 1 ( f ( A 1 ) ) , f ( f − 1 ( B 1 ) ) ⊆ B 1

3.1.2 函数的性质

3.1.2.1 满射

ranf=B r a n f = B

3.1.2.2 单射

x1x2(x1,x2Ax1x2f(x1)f(x2)) ∀ x 1 ∀ x 2 ( x 1 , x 2 ∈ A ∧ x 1 ≠ x 2 → f ( x 1 ) ≠ f ( x 2 ) )

3.1.2.3 双射(一一映像)

f f 是单射的并且是满射的

3.1.3 特殊函数

3.1.3.1 常函数
3.1.3.2 恒等函数
3.1.3.3 单调函数
3.1.3.4 集合的特征函数
3.1.3.5 自然映射

3.2 函数的复合与反函数

3.2.1 函数的复合

3.2.1.1 定义

F,G F , G 是函数,则 FG F ∘ G 也是函数,且满足

dom(FG)={ x|xdomFF(x)domG} d o m ( F ∘ G ) = { x | x ∈ d o m F ∧ F ( x ) ∈ d o m G }

xdom(FG),FG(x)=G(F(x)) ∀ x ∈ d o m ( F ∘ G ) , F ∘ G ( x ) = G ( F ( x ) )

3.2.1.2 定理

f:AB,g:BC f : A → B , g : B → C ,若 f,g f , g 都是满射(单射或者双射)的,则 fg:AC f ∘ g : A → C 也是满射(单射或者双射)的

f:AB f : A → B ,则有 f=fIB=IAf f = f ∘ I B = I A ∘ f

3.2.2 函数的反函数

3.2.2.1 定义

对于双射函数 f:AB f : A → B ,称 f1:BA f − 1 : B → A 是它的反函数

3.2.2.2 定义

f:AB f : A → B 是双射的,则 f1:BA f − 1 : B → A 也是双射的

f:AB f : A → B 是双射的,则 f1f=IB,ff1=IA f − 1 ∘ f = I B , f ∘ f − 1 = I A

3.3 双射函数与集合的基数

3.3.1 集合的等势与优势

3.3.1.1 等势

3.3.1.1.1 等势的定义

A,B A , B 为集合,如果存在从 A A B B 的双射函数,则称 A A B B 等势,记作 AB A ≈ B

3.3.1.1.2 等势的性质

A,B,C A , B , C 是任意集合,则

AA,ABBA,ABBCAC A ≈ A , A ≈ B ⇒ B ≈ A , A ≈ B ∧ B ≈ C ⇒ A ≈ C

3.3.1.1.3 康托定理

自然数集 N N 与实数集 R R 不等势,集合 A A 与其幂集 P(A) P ( A ) 不等势

3.3.1.2 优势与真优势

3.3.1.2.1 定义

A,B A , B 为集合,如果存在从 A A B B 的单射函数,则称 B B 优势 A A ,记作 AB A ≼ ⋅ B

AB A ≼ ⋅ B A A B B 不等势,则称 B B 真优势 A A ,记作 AB A ≺ ⋅ B

3.3.1.2.2 性质

A,B,C A , B , C 是任意集合,则

AA,ABBCACABBAAB A ≼ ⋅ A , A ≼ ⋅ B ∧ B ≼ ⋅ C ⇒ A ≼ ⋅ C , A ≼ ⋅ B ∧ B ≼ ⋅ A → A ≈ B

3.3.1.3 关于等势与优势的重要结果

NZQN×N N ≈ Z ≈ Q ≈ N × N

R[a,b](c,d){ 0,1}NP(N) R ≈ [ a , b ] ≈ ( c , d ) ≈ { 0 , 1 } N ≈ P ( N )

{ 0,1}AP(A) { 0 , 1 } A ≈ P ( A )

NR N ≺ ⋅ R

AP(A) A ≺ ⋅ P ( A )

3.3.2 集合的基数

3.3.2.1 定义

集合 A A 的基数记作 cardA c a r d A

3.3.2.2 有穷集A的基数

A A 等势的唯一的自然数(也是 A A 中的元素个数),记作 |A| | A |

3.3.2.3 自然数集合的基数

0 ℵ 0 读作阿列夫零

3.3.2.3 实数集合的基数

读作阿列夫

3.3.2.2 集合的基数就是集合的势

3.3.2.3 有穷基数与无穷基数

全体自然数是有穷集合的基数,也称作有穷基数

0,, ℵ 0 , ℵ , ⋯ 是无穷集合的基数,也称作无穷基数

3.3.2.4 可数集(可列集)

A A 为集合,若 cardA0 c a r d A ≤ ℵ 0 ,则称 A A 可数集可列集

你可能感兴趣的:(预数临疯之离散数学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