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标准 | 电缆类别 | 最长有效传输距离 |
10BASE5 | 粗同轴电缆 | 500米 |
10BASE2 | 细同轴电缆 | 185米 |
以太网标准 | 线缆类别 | 最长有效传输距离 |
10BASE-T | 两对3/4/5类双绞线 | 100米 |
100BASE-TX | 两对5类双绞线 | 100米 |
1000BASE-T | 四对5e类双绞线 | 100米 |
以太网标准 | 线缆类别 | 最长有效传输距离 |
10BASE-F | 单模/多模光纤 | 2000米 |
100BASE-FX | 单模/多模光纤 | 2000米 |
1000BASE-LX | 单模/多模光纤 | 316米 |
1000BASE-SX | 多模光纤 | 316米 |
线缆类别 | 速率 |
V.24 | 1.2Kbit/s~16Kbit/s |
V.35 | 1.2Kbit/s~2.048Mbit/s |
网络标准 IEEE 802.3
为了能过把整个数据传输的过程尽量的拆得更细一些,让人们更容易处理.同时各个层次之间在传递的时候互相之间不会影响
数据终端之间的通信要求一定要在数据收尾之间加头(header)和尾(trailer)。数据链路层控制数据帧在物理链路上传输。以太网中大多数数据包的帧格式是Ethernet II格式。IEEE802.3格式是早期以太网的标准,无法标注下层协议,需要靠LLC子层的内容表示和识别。
一个以太网数据包最长不能超过1500字节,加上头尾长度不能超过1536(0x0600)。因此,如果源MAC后2个字节的内容小于等于1500,则该字节是长度,该帧格式是IEEE802.3,否则是该字节是type,该帧格式是Ethernet II。
以太网数据帧(Ethernet_II)的长度:64~1518字节。 Type: 0x0800 (IP); Type: 0x0806 (ARP)
IEEE802.3数据帧的帧长度字段值小于等于1500(0x05DC)
IP地址分为网络位和主机位。网络位用来给路由器进行路由寻址,主机位用来给主机配置 。网段与网段之间是网络位不同,主机与主机之间是主机位不同。IP地址通常用点分十进制表示。
A类网段少,主机多。C类网段多,主机少。D类组播保留E类科研保留。E类中255.255.255.255被当作广播地址使用
强制规定:A类地址必须以0开头,B类地址必须以10开头,C类地址必须以110开头,D类地址必须以1110开头,E类地址必须以1111开头。
特点:任何一台公网的设备都没有通往私有地址网段的路由条目。可以被重复使用
范围:
配置私有地址的设备上网时,路由器对私有地址进行了NAT,把私有地址转换为出口的公有地址。
RFC中定义了很多特殊地址,需要可以查阅
作用:标准网络位的长度。子网掩码的值是0表示重置,值是1表示复制
[练习] 求100.102.10.20/27的网络地址,有效主机地址范围,广播地址
首先计算子网掩码,27位掩码是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即255.255.255.224
网段间隔:256-224=32,从而得出可用网段为100.102.10.0;100.102.10.32;100.102.10.64;100.102.10.96;100.102.10.128;100.102.10.160;100.102.10.192;100.102.10.224。因为20在0~32区间内,因此100.102.10.20的网段是100.102.10.0, 广播地址是100.102.10.31(01100100.01100110.00001010.00011111)
有效主机IP范围(可配置地址):100.122.10.1~100.102.10.30
有类的IP会造成地址浪费,因此引入VLSM。VLSM可以更灵活的使用网络中的IP地址,节省资源。VLSM保持网络位不变,将主机位借出一部分作为子网位,进行网段划分。如下图,保持C类地址的网络位不变,借出1位主机位作为网络位,网段由原来的192.168.1.0/24变为192.168.1.0/25和192.168.1.128/25。网段的可用主机数变更为126,从而达到了通过减少可用主机数节省地址空间的目的。
[练习] 现有一个C类网络地址段192.168.1.0/24,请用变长子网掩码给三个字网段分配IP地址
分析:3个字网段中最大主机数是30,因此网段可用主机数-2>=30,所以n=5,所以需要保留5位主机位,从而可用网络位为24+3=27
综上,可以使用192.168.1.0/27,192.168.1.32/27,192.168.1.64/27作为这三个字网段的IP地址
主机位借用网络位。作用:缩减路由表,加快路由器的数据转发。如下图,“IP network”向外传递数据的时候只需要一个IP地址10.24.0.0/22,其余4个IP地址10.24.0.0/24,10.24.1.0/24,10.24.2.0/24,10.24.3.0/24由中间路由“R”存储
作用:1)转发不同网段之间的数据包;2)处理路由器对主机的ARP(地址解析协议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请求
主机传输的数据包大小大于路由器可以一次可以传输的数据量大小,路由器会进行数据拆分。flags中包含分帧位,没有被分包的分帧位或者被分包的第一个数据包的分帧位为0,否则为1。fragment offset是偏移量。
假设主机A发送了2500字节,路由一次能传送的数据量是1000字节,则第一个数据包会被拆成3个,分帧位和fragment offset如下
分帧位 |
fragment offset |
|
---|---|---|
第一个数据包 | 0 | 0 |
第二个数据包 | 1 | 1000 |
第三个数据包 | 1 | 2000 |
TTL是1个字节(8位),范围是0~255。TTL的主要作用是防环(数据包没经过一个三层设备转发,TTL减1,如果TTL为0,则数据包会被丢掉)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协议是网络层的协议,主要用来在网络设备间传递错误信息、控制信息、查询信息。比如在日常故障排除的时候,或者一些常见节点解决问题的时候,可能会用到ICMP协议。如日常工具ping,tracert都是基于ICMP协议的。
如下图,主机A希望访问服务器A,主机A设置的网关是.100,因此主机A向服务器A发送数据包的时候,数据包首先会送达路由器B,路由器B将ICMP重定向的数据包发送给主机A(重定向数据包中包含正确的网关),主机A收到重定向数据包后,根据新的地址重新发送数据包到路由器A。这里,ICMP重定向相当于纠正信息,当网络中一旦出现错误的时候,可以纠正错误。
想知道主机与服务器之间的链路是否有连接性的错误,比如主机A能否访问服务器,服务器能否返回数据,主机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能否正常收发。其实就是我们俗说的“ping”
当网络设备无法访问目标时,会自动发送ICMP目的不可达报文到发送端设备。
Type:1个字节,Code:1个字节,Checknum(校验和):2个字节。不同的类型和代码表示不同的内容。
举例
ARP报文不能穿越路由器,不能被转发到广播域。发包一般是广播帧,回包一般是单播帧。
APR请求
当网络设备知道目的IP地址,但是不知道目的MAC地址的时候,发送ARP请求询问目的MAC地址
ARP响应
ARP代理
主机A和主机B在不同的网段,通过路由器相连。路由器为0/0端口开启ARP代理,则A发送给B的 ARP请求到达路由器后,路由器会将自己的mac地址返回给A。之后A发送给B的信息将全部由路由器转发。
ARP代理的主要作用是访问外网段的地址。
免费ARP
当配置一个IP地址并生效后,发送一个ARP请求来探测是否有其他设备在使用这个IP地址,防止IP冲突。
传输层最常见的两个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用户数据包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传输层协议,提供可靠传输
TCP端口号
端口号指明上层应用是什么内容。端口号分为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源端口号通常是随机的,目的端口号代表应用(参考下表中的映射关系)
通过滑动窗口调节流量大小。A的窗口大小是4096,但是B的窗口大小是3072,因此A下降窗口大小调成跟B一致,每次发3个包。
主机在关闭连接前一定要确认收到对方的ACK包
UDP是面向无连接的传输协议,传输可靠性没有保证。UDP传输由上层应用程序提供报文到达确认,排序,流量控制等功能。UDP不提供重传机制,占用资源小,处理效率高。一些时延敏感的流量通常使用U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