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军旅】岁月如歌| 第五十四章 报名函授 入党和照相的故事

【乡土.军旅】岁月如歌| 第五十四章 报名函授 入党和照相的故事_第1张图片

第五十四章 报名函授 入党和照相的故事

一个人能够学习和自愿学习,应该是件好事;不管后面的结果如何,总之不会是坏事……

1988年前后,国家高度关注科学技术与人才的培养,各种函授和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们的学习热情是空前高涨。

王森林对于这种情况非常关心,也是内心澎湃。自从练习庞中华书法以后,自己的写字水平就有了明显提高和进步。

8月中旬,王森林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一期培训班的招生简章——“全国青年干部管理专业电视培训班”的招生。这个培训班由五个部门联合举办,分别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青年报教育部、中央电视台社会教育部、中国文化书院。

培训班分为四个专业:1.行政管理专业;2.工业企业管理专业;3.乡镇企业管理专业;4.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学员根据志愿任选其一,也可适情选报双专业,即第二专业。学费是每个专业190元,含全部费用。选报第二专业,仅需加收50元。

每个专业的教材,会有200万到250万字的学习。培训班学制为一年,从1989年元月至1990年元月。结业时,由五部门联合发放毕业证书,考试成绩记入个人档案,作为个人的资历证明。

王森林对这个培训班特别有兴趣,急忙写信向家中寻求支援;父母对他的求知欲望表示支持,特意安排姐姐王亚琴汇来200元,并随信鼓励:一定要认真学习,千万不能半途而废!

收到汇款和鼓励的王森林决定填报两个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和乡镇企业管理专业。

9月22日,王森林将240元的学费汇出;10月中旬开始,他就陆续收到十几本厚厚的书籍和相关附件等。

好在所学知识都是纯理论性的,虽说有点枯燥,可还是能够读懂和明白,所以王森林所有的考试都是轻松过关。至1990年的3月份,他如期毕业,并拿到了两本毕业证书和两本结业证书。

在部队,战友们的入党比例很高,但其实竞争也充满激烈。首先,最基本的要求是专业水平要好,然后是日常综合表现的考核,如团结战友和工作态度等等。

王森林的入党问题,基本没有悬念。他在88年的10月份便已经通过组织考核,光荣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

可有些人,却是没有这样的幸运,特别是部分即将退伍的老兵们,因为前期表现不好未能解决组织问题,所以后期常常努力打扫卫生、拼命苦干,总想赶上最后的一趟末班车。甚至有的人,还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来……

9月初的一天下午,连队后山突发火情,连队首长安排大家全力救火,好在火势蔓延不大就被迅速扑灭。只见于志国满脸焦黑,腿也一瘸一瘸的,当时连队首长和战友们都认为:他是一位英雄!

事后,连队首长准备为于志国请功,并积极发展他入党。谁料,几日后却曝出一个新闻:据连队一位老兵反应,他亲眼看见是于志国自己放的火……原来,于志国还有一年就要退伍,他想尽快解决组织问题,所以……最后,他得到了一个处分。

人类的生活,有很多的差异性。有的差异性,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改变,但有些差异性却是需要时间和过程……

1988年10月份,连队组织大家学习新的“士兵服役条例”。其中获悉:85、86、87年度士兵均能符合探家条件时,整个军营便议论开来,特别是那些85年度的老兵们个个欣喜若狂。

其实,按照过去的惯例,所有老兵应该在每年的10月初退伍。可就在这一年,军队有了新的规定:从89年度开始,征兵工作由冬季改为春季;也就意味着,目前部队所有的现役士兵,都将面临延期退伍。本来85年度的老兵已经临近退伍,但他们后来的退伍时间,却是延期到了89年的2月25日。

因为这次符合探亲条件的人员太多,所以连队特意召开了老兵会议,专门讨论研究探家事项。王森林估计自己的探家日期,可能会在89年的元月前后。

11月初,连队请来建南县玉山镇文化站的张师傅,为全体战友拍摄证件照。张师傅话语不多,是一位做事严谨的人。战友们照完证件照以后,很多人还想再照一些生活照片和合影,对方自是欣然同意。

当时,有一位新战友要与王森林合影。只见张师傅端起相机,放下;再端起相机,再放下……如此反复多次,大家不知发生什么情况,就问:“师傅,怎么啦?” 

“他的鼻子上有一个苍蝇,怎么也不飞走。”张师傅用手指着那位新战友,认真解释。

王森林和周围的战友们定眼一看,全都笑翻了天!——原来那位战友的鼻子上,有一颗大大的黑痣。

因为部队急需给大家办理证件,所以照相的当天下午,连队首长派王森林随张师傅一起去了玉山镇,以便及时拿回冲印好的照片。

张师傅骑着摩托车,将王森林带到了玉山镇文化站。他小心停好车子后,立即笑语嘱咐爱人:“你晚上多做几个菜,这位客人会在家里吃饭。”说完,他便一头钻进了冲印室。

晚餐时,张师傅一家人非常热情、不停地招呼;王森林吃得很饱、也很开心,更忘不了席间:张师傅和他美丽的爱人、聪明伶俐的女儿,一家人温馨的画面。

王森林有一位表哥刘春生(舅舅的儿子),在老家的县城开着一家照相馆。因为两人是嫡亲,又年龄相仿,所以相处亲近。

王森林入伍前,表哥曾用老式的海鸥相机,为他留下了黑白的纪念照片。可1989年元月自己探家时,家乡的很多照相馆还在沿用胶版的黑白相机或座机。其间,也会有人嫌弃黑白照片的单调,而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涂彩。给黑白相片涂彩,那是一件技术活:涂得不好,贼难看;若要好看,既费工夫又费钱……

后来,渐渐有了彩色照相,可照的人却不多。因为冲印照片太麻烦,而且还需要去当时的省城合肥进行处理,来来回回需要十多天的时间。

据表哥介绍,当时家乡周边的县城都还没有彩色冲印设备,可远在千里之外的玉山小镇,却是早已有了。由此,王森林不禁感叹:自己和战友们到部队的第一张照片,就是彩照。这就是当时的地区差异、经济差异和技术差异……

你可能感兴趣的:(【乡土.军旅】岁月如歌| 第五十四章 报名函授 入党和照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