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丨婚姻里的另一种“渣”,叫做冷暴力

当我们在讨论家庭暴力的同时,还有一种更隐蔽的暴力形式,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维·苏·奈保尔,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创作了影响深远的“印度三部曲”。但这位鼎鼎大名的作家,在私生活上却饱受诟病,被人称为“恶棍天才”。参加诺奖颁奖礼时,他的演讲辞以“感谢那些陪伴我的妓女们……”开头。

其实,奈保尔在他的婚姻生活中,一直扮演着“渣男”的角色,除了召妓,他还有过几个情人。而奈保尔的第一任妻子佩崔夏,曾经是他的忠实粉丝,嫁给奈保尔后,还承担起了助理的职责。

奈保尔经常故意地在妻子面前提起情人,说很想她们,还告诉妻子自己要去嫖妓。他之所以理直气壮地这么做,部分原因是坚信佩崔夏离不开他,因为她太爱他了。然而事实上,他的图书编辑、出版工作,根本离不开妻子的协助。

1996年,佩崔夏因患癌症离世,奈保尔自己也承认,妻子的死,和自己长期的精神虐待脱不开干系。没过多久,奈保尔抛弃曾经的阿根廷情人,火速娶了第二任妻子。

心理丨婚姻里的另一种“渣”,叫做冷暴力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电影《革命之路》

看到这个案例,许多人心里都会愤愤不平:奈保尔做出如此恶棍行径,为什么还能逍遥法外呢?原因很简单,法律上没有关于精神虐待的条款,而佩崔夏本人也从未站出来,指证丈夫的虐待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奈保尔这样的精神施虐者,并不在少数,这也引起了许多心理学家的关注

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法国精神分析学家、被害人专家,专门从事“精神虐待”课题的研究。她所著的《冷暴力》一书,系统介绍了家庭、职场中普遍存在的精神虐待现象。

在《冷暴力》中,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对于婚姻关系中的冷暴力,从表现形式、过程、当事人、后果都做了详尽的分析,并提出了心理应对方面的建议。对于那些在婚姻中遭遇冷暴力的人群,这本书或许可以帮他们澄清疑虑,走出精神虐待的阴霾。

1.

精神虐待,是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有时也被称为“冷暴力”,是指:

施虐者通过拒绝直接沟通、言语歪曲、讽刺、嘲笑、轻蔑、否定人格等常用手段来欺凌、控制受虐者,摧毁其自尊,改变其思维方式,这种关系持续下去,让受虐者无从逃脱。这类冷暴力现象并不如身体暴力明显,智慧让受虐者有苦说不出,一味检讨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婚姻中的精神虐待,无论是拒绝直接沟通,还是讽刺嘲笑,其背后隐藏的信息都是“我不爱你”。但施虐一方又不屑于直接表达,而是用各种消极的方式“折磨”对方,让他(她)抓狂、崩溃,身心俱疲。

著名剧作家、小说家毛姆有过一段痛苦的婚姻,他和妻子西里尔一静一动,一内向一外向,性格完全不合拍。但他们的婚姻关系持续了十几年,毛姆长期和男伴杰拉德四处旅行,每年在家停留的几个月里,面对妻子的吵闹和对爱的索取,他完全无动于衷:你吵你的,我都懒得跟你吵。毛姆的冷漠和鄙夷,更加激怒了西里尔,形成了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在外界看来,过错方在西里尔,她太物质,不尊重毛姆作为一名剧作家对于安静空间的需求。毛姆则成了“受害者”,他一味忍让、包容,但妻子却得寸进尺,实在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最后两人离婚不过是西里尔太“作”,自食恶果罢了。

但事实上,毛姆在这段关系中,也扮演了“施虐者”的角色。他拒绝与妻子沟通、对妻子的冷漠态度,都在缓慢地摧毁西里尔的自尊心,把这段关系逼进了死角。

比婚姻破裂更可怕的是,原本只是两个错误的人走到一起,过着不合时宜的生活,最终却伤害到了三个人。他们的女儿丽莎,变成了父母失败婚姻的另一个受害者。

2.

精神虐待是一个“蓄谋已久”的长线过程,它会经历许多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诱惑期。施虐者采用讽刺、嘲笑、轻蔑等方式进行打压,腐蚀对方的人格,使其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这时,受虐方为了让自己的日子更好过一点,往往会表现地更加谦卑恭顺,希望能讨得对方欢心。

第二个阶段是建立单向沟通关系。即施虐者单方向发号施令,但对受虐者的任何言辞、行为都不予理睬,即使有交流,语气也会是单调、冷漠的。这种沟通模式,切断了所有双向信息传递的可能,受虐者被彻底困住了。

这时,受虐者开始反思这一切是怎么造成的,他会把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是不是自己哪些方面做的不够好,是不是自己哪句话说错了,或者自己在着装、行为举止方面出了什么岔子。过度“内归因”模式会一点点削弱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

爱因斯坦对第一任妻子米列娃·玛丽克的做法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他早已对她失去了热情,但又不愿意做主动分手的“坏人”,于是用书面形式把米列娃的职责,和应该遵守的约定明确了下来。有一条是这么写的:

你断绝与我一切个人关系,除了为保持表面和乐所必要者。你尤其不可要求:1.我在家里陪你同坐。2.我与你去旅游。

或许在爱因斯坦的眼里,米列娃的地位,大概还不如家里的女佣吧。但是既然不爱了,为何还要用这么残忍的手段?

第三个阶段是恨意表面化。受虐者感受到了愤怒,想要反抗,争取自己的权力,大多会通过争吵的方式表现出来。

图片来自电影《革命之路》

第四个阶段是虐待行为开始起效。施虐者延续冷暴力的行为,而受虐者开始形成条件反射:一看到对方,就心生恐惧。

第五个阶段是受虐者被逼得走投无路。他们会歇斯底里,被逼到关系的死角中无路可逃,身体、精神和关系都濒临崩溃。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自杀。

一段关系,就走进了绝境。但陷入精神虐待漩涡里的被害人,却常常不自知,他们非常痛苦,却找不到方向。

3.

了解任何一种关系的形成原因,都可以从关系中的双方进行分析。

冷暴力中的施虐者,往往是自恋或自大狂,具有很强的掌控欲,想要把关系中的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的性格中不乏冷漠、偏执的成分,缺乏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希望获得外界的认可。而贬低对方的价值,是让他们产生优越感最简便的方式。

根据精神分析流派的观点,其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他们不过是在重复原生家庭里的关系模式,寄希望于可以在亲密关系中找到熟悉的感觉,获得短暂的安慰。

反观被虐者一方,他们作为冷暴力的受害者,大多是“有良心又天性爱责怪自己的人”,他们的情绪很敏感,对施虐者的残暴本质抱持天真的幻想。所有这些特征,组成了施虐者的“理想目标”。

4.

好的婚姻让人成长,而冷暴力笼罩下的亲密关系问题重重。

长期处于精神虐待之中的人,精神上的重创很可能导致代偿失调,即心理防御机制恶化或失灵,广泛性焦虑、抑郁等症状在临床中都很常见,身心失调疾病也屡见不鲜。

对于冷暴力的受害者来说,他们能寻求帮助的渠道有限。法律、心理鉴定领域都对“精神虐待”缺乏明确有效的界定,受害人的身心健康常常处于糟糕的境地。

面对冷暴力,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也给出了几点建议。

调整应对方式很重要。受虐者要重新界定问题的性质,停止错误的内归因,客观分析产生问题的缘由。离开这段让你伤痕累累的关系,或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我们也常常看到,即使分手之后,施虐方仍然持续纠缠的案例。这时通过第三方间接与施虐者接触,可以让受虐者更好地想出应对方法,避免直接被对方的策略击垮。

在行动上,不再一味委曲求全,而是把问题放到阳光下,打破施虐-受虐的恶性循环。也可以寻求外部支持,比如信任的家人、朋友,站在自己这边,增加心理对抗时的勇气。

向心理咨询师求助也是很好的方式。对受信任的专业人士讲出自己的经历,可以纾解部分压抑的情绪,也能得到更好的建议和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都是可行的治疗方案选择。


奈保尔在小说《米格尔街》中写道:孩子,等你到了我这把年纪,你会发现你一旦得到自以为喜欢的东西,你就不会再珍惜它们了。

这也可以看作他对自己爱情观念的剖白。

诚然,喜欢或者不喜欢,本身没有对错之分。

然而,一旦不喜欢,就可以“不再珍惜”,甚至要用冷暴力的方式肆意践踏吗?

爱情,是两个人所能建立起来的最美好的关系。但当冷暴力的阴云密布,曾经的浪漫,变成了灰色的恐惧、痛苦和压抑。

精神虐待摧毁的,不止是一段关系,还有一个人的人格、精神和肉体。

想要解决婚姻关系里的冷暴力,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冷暴力》的作者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除了心理学家的身份外,还一直致力于推动精神虐待的相关立法进程。

而对于身处亲密关系中的人来说,尊重彼此独立存在的价值,建立起良性的沟通机制,也可以避免成为冷暴力的加害方或受害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丨婚姻里的另一种“渣”,叫做冷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