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0日第四期读书会,我们共同分享学习《热锅上的家庭》。
这本书是以家庭系统治疗为理论依据的咨询案例实录。虽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但现在的中国也很适用。
经济发展,满足温饱,更高意识形态的需求出现。在婚姻中,我们更渴求的是“看见”,“沟通”,“支持”,“成长”。
但,我们从小学习物理化学语文英语,从未学过如何经营婚姻,如果面对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调试自己,如何双方共同成长。如何为下一代做好行为榜样……
重要的课题往往需要牺牲太多,来用一个接一个错误来验证。很多家庭出现了“忙于工作的爸爸”,“失去自我的妈妈”,“无所适从的孩子”,轮流充当了家庭问题的“替罪羊”。
在这场战斗中,没有幸免者。
本书以两位咨询师接收的一个家庭案例为主线,通过这个家庭的起起伏伏,分分合合,问题的时隐时现,揭示出家庭成长需要每个人“直面问题”,找到自己的角色,不推脱,不回避,不旁观,不迁怒,不内疚。
一家人共同努力解决问题,总比一个人努力,要容易又彻底一些吧。
家庭系统治疗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咨询过程,与平常我们看到的心理咨询以个体为单位有所不同。家庭系统治疗,需要有问题的家庭所有成员共同面对,共同解决。
因为,家庭是一张关系大网络,每一个人都镶嵌在家庭,甚至家族的背景中。在家里,我们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而是在与不同亲密关系中钳制的个体。
我们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在外与在家可能截然不同。
家庭系统治疗中有个著名案例:一个年轻的精神病患者症状缓解,他的母亲前来探望。她说:“你看到妈妈应该表示热情啊!”但,在儿子靠近她想要拥抱妈妈时,她却浑身僵硬用手抗拒儿子的热情。这位母亲的语言与肢体动作表达了完全相反的意思(双重束缚),把这位青年搞糊涂了。结果他的母亲走后,他再次犯病。两个家庭成员的糟糕关系足以搞垮一个人,更何况,一个家庭有许多成员,关系复杂。
谁有能说自己能完全脱离家庭的影响呢?
一个人的努力很重要,但假如环境不变,努力的这个人承受的压力更大。所以,如果这个家庭有勇气,拿出问题,共同努力,将是全家的转折点。每一个人都将获得成长,成为一个真实的完整的自己,而不需要找“替罪羊”。
这本书我最有感触的五点:
1.代际界限清晰
“我的梦想没完成,要让孩子替我完成。”“去给你妈说,这事儿我不同意”……
我们总想让下一代背负上一代没解决的问题,没完结的梦想。
界限混乱往往矛盾重生。所以最表面的做法,孩子独立了就要搬出家庭居住,成立小家庭就需要脱离原生家庭。也是为了避免混乱的代际问题。一旦有人做了自己不该做的事,冲突一触即发。
2.角色扮演勿忘自己
我们身上有很多角色“女儿”“母亲”“媳妇”“同事”,却独独忘记还有一个“我自己”。
为别人尽义务尽责任的前提是:我们是自己。
我们有自己真实的感受,压抑久了,就忽视了。以为忘记,以为无私,其实它只是摇身一变“潜意识”中的期待与索取。
一旦力量积蓄到临界点,可能瞬间灰飞烟灭。而别人还会纳闷“ta平时不这样啊?”,做真实的自己,表达真实感受。
3.面对问题的态度
身上长了个脓疮,是选择看不见任它腐败牵扯其余,还是把腐肉剜掉促使新肉萌发?
面对问题,我们常选择“鸵鸟政策”,看不见了事。假如坐下来戳破问题,那种疼痛,似乎大家都没有勇气。
一个家庭常有秘密,人尽皆知的秘密,不可道破却心知肚明;一个家庭常有禁忌,一个暗语,一个眼神,一个信息传达出的不可以;一个家庭常有潜规则,大家都不说,却默默遵守的规定。
家庭常会把最核心的问题隐藏起来,共同保守“秘密”,不可以揭露真相。转而以一种肤浅表面的形式出现,夫妻冲突可能变成了亲子冲突。抓到一个“问题孩子”,总比承认“人人都有问题”要容易接受。
一个家庭要改变,需要戳破脓包,获得生长。
4.破坏关系的都是外遇
提到“外遇”,脑海里就会出现“狐狸精”,“绿帽子”。
外遇不止于此,而是指一切破坏家庭中关系的人事物。
比如,男人忙于事业应酬忽视女人,那么“工作”就是他的外遇。女人围着孩子转,忽视了男人,孩子就是外遇。有的老一辈的爸妈比较强势,控制着孩子,那么难搞的爸妈就是外遇。
而书中提到“外遇是夫妻共谋的婚姻出路”,夫妻难以共同面对问题,所以借助外遇之手,转嫁注意力与开火方向,从而维持婚姻。
所以我们总会看到,抓住头发打“小三”的原配,其实完成这个外遇任务是夫妻共同努力的后果啊。如果没有解决夫妻关系问题,除了“小三”,还会有四五六,除了阿猫还会有阿狗啊……
5.夫妻是互相成就的共同体
有人说婚姻要包容,要让步,要牺牲。
有人说婚姻,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人说婚姻像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不同年代的婚姻各有不同,我们早就从“搭伙过日子”的需求成长为“精神伴侣”“生命知音”。
很多很多人在结婚前并不了解婚姻(越重大的事越不懂),结婚是为了什么?这样理智的问题早就被感性冲昏了头脑。怨不得有人开玩笑,结婚,必须是“昏了头”才能结。
有人缺安全,就寻找安全感。
有人缺钞票,就寻找人民币。
有人缺资源,就寻找大舞台。
也就是缺点啥,去找点啥。也有为了逃避原生家庭的束缚,巴不得快点结婚以便逃离“控制”。
可我们是不是奋力的逃离了一个家庭,没搞明白路线就匆忙跳进了另一段关系,甚至变成了曾经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在成就一段关系前,要有成为“完整的自己”的欲望。而非打定主意,要从配偶身上挖走什么。结果往往是,我们的期待由小变大,而对方给与从满足到不满足,彼此的压力也由小变大,一直到双方被对方期待压垮,于是不是爆发,便是逃避。
两个完整的人,会成就对方,更会成就自己。明白自己期待的永远只能自己满足,对于对方的给与表示感恩。这样的关系才是协调的统一的,具有成长性质的。
关于家庭每个人都有一肚子的故事不说不快,我们也可能曾经当过“替罪羊”,也可能当过“凶手”。
重在我们的系统意识,共同面对,彼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