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新读随想 ----20年后再略读人教版五年制第十册教材

  "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事轮回,历经岁月的磨砺,早已物是人非。是同一条河流,但不再是曾经的那条河流。

      小学毕业,且二十年矣。前日,在学校旧书架上偶翻得,躺在旧书堆里的它,黑不溜秋,脏不拉几的,泛黄的书脊,酷似那古籍所里的老古董。我有个迫切的愿望,想看看,昔日的教科书,今日的旧书,现作为语文教师,有什么新的发现。这是我想把它从书堆中解救出来,最根本的企图。否则,试想,一个年轻的帅小伙,会去瞅一眼那人老珠黄,风烛残年的垂垂妇媪。若真想与她打招呼,是另有所企图---或是问路,或是讨求人生的真谛与哲理。

    短暂的课间休憩,也是我读书的时间。这也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

    我解开它的衣裳,似有考古学家小轻揭木乃伊之小心翼翼,扉页,第二页,第三页,把目光移至第三页首行:名誉顾问:吕叔湘,紧挨着的是叶至善。吕叔湘是我熟知的人物。那么叶至善是何许人也?"至善”二字不是自"四书"之《大学》开篇:开宗明义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打破砂锅问到底,我要一再探究竟。从网络上搜寻到,叶至善竟然是叶圣陶老先生的儿子,细读读,对他一生取得的成就,遂肃然起敬。真可谓"虎父无犬子。”

    此时思绪已然牵涉到自己昨日刚过满月的儿子,马义瑾,也如般将来能够从事教育工作或文字工作(因为我喜欢文字学),便足矣。

    再看看,叶圣陶老先生另一子----叶至诚。”对对对,叶老给俩儿子取名,均出自《大学》,”我暗自想着,”  '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叶老先生取名真有一套的。不愧是语文教育界泰斗级的人物。"

    再 紧接着,跳跃式地翻至基础训练题的拓展阅读部分,短文虽然没有题目,但一看便知,写的是歌曲《让我们怎样荡起双浆》的曲是怎么产生的,即写该曲目产生的过程。重新温度这篇小短文,做曲者刘帜老师,年过四旬,人至中年,的重压力下,与孩子们在颐和园昆明湖中划船飘荡的愉悦心情。在与孩子们的笑声中,平日紧张的弦儿松了下来,与孩子们融为一体,一同浸润在童声中,嬉笑,打闹声中。忽而,灵光一现,曲在脑中已成。在一声声急促的催促下,孩子们把他送上了岸,在犀牛望月铜牛像下,落笔流泻于纸上。而后,传唱至今,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创作,大抵均如是。写作,就如酿酒。经过道道关卡,层层工序,粮食之精华,在酿酒师焦躁而又耐心的等待中,那芳香和着汩汩的流淌声,缓缓四散开来。酿酒师面带桃花地啜饮(啜品)着头曲酒,道:"好酒!真是好酒!”

    我与和头曲头一口的酿酒师傅有同感,与作曲者刘帜老师,亦有同感。每每有写作的冲动,便不能自拔,无论天色有多晚,夜有几何深,总想乘兴"一挥而就”。

  就实际来讲,我对给短文的插图印象时分深刻,深刻之处在于文中所提及的颐和园。那时的我,读完后,总在心中描摹着它---气势恢宏的皇家休闲之所,自此后,它亦然矗立于我方寸灵台之上。对颐和园,对北京,早已是心驰神往。

  值得欣喜的是,2018年8月中旬,我参加了在首都举行益微青年之中国乡村教师夏令营活动。那天下午,我同天祝县的徐忠生老师,还有榆中县的魏常翠老师,三人同游颐和园。

      当我在烈日的炙烤下,汗流浃背地登上万寿山山颠,享受着从湖面上迎山而上的习习凉风中,透过沾满好滴,汗水的,略显模糊的眼镜片,清晰地看到颐和园的全貌,昆明湖的全貌。

          就在这一刻,豁然开朗,幡然醒悟。

    我明白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我理解杜甫笔下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理解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国家教育部提倡的暑期研学旅行。更是懂得了,孔老夫子的家国情怀,为天下的苍生,日夜兼程,风餐露宿,急呼奔走于列国之间的孔老夫子的家国情怀。 游毕,七十著书立传,以传后世。那时的他,更加了解天下各国的风土人情与民情国况。

    另外, 更让我陷入深思。如此规模宏达,气势恢宏的皇家颐养天年之地,是清朝统治者奢侈,腐败,凋零的历史见证。而恰恰相反的是,日本民仁天皇为了购买精良的战舰而下令缩减皇家日常开销的。这难道不够讽刺吗?建造颐和园的资金是从海军经费中挪用的。这真够滑稽的!这真够滑天下之大稽的!

  我试想,在以后得教学中,我不仅仅介绍颐和园有多么令世界叹为观止,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瞠目结舌,更是汗颜!更是让我们的后代深刻地反思!让学生们用世界的眼光看待现在,树立自我正确的利益观、价值观。

    当然,我也会告诉同学们,我当时的夙愿是能够有朝一日到颐和园游览,到清华园走一遭。教育强,则国家强。更重要的是,我会在他们一个个幼小的心灵种下颗颗饱满的理想谷粒,我会耐心地等待某年的发芽、开花、结果直至收获。

    当然,我会继续一粒粒地把种子种下去,直至我成为老态龙钟,蹒跚而行……

  我更希望儿子,接过我的锄头继续当一名农夫,继续勤劳的耕耘……

  在神情恍惚间,仿佛儿子已经在田间劳作的身影……

      我快去地,浏览了其他篇目。

你可能感兴趣的:(旧书新读随想 ----20年后再略读人教版五年制第十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