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面上有一艘孤独小船和一个划船的身影。天上乌云密布,金色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湖面上,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封面,与书名内容贴合,有令人一读的欲望。再翻过来看看封底,黄色的字引人注目:“这是一个史诗般的动人故事,它充人激奋、恐惧、温暖,回归人性,引人深思。”还有英国《卫报》的评价:“……这部作品是《三十九级台阶》和《指环王》综合体,具有史诗般的质感,惊心动魄……”,英国卫报是英国的全国综合性大报,与《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被合称为英国三大报。有这个报的推荐,我想这本书一定是错不了的。
于是,选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日午后,泡上一杯茶,打算好好读一读这本书,算是对自己辛苦工作一周的犒赏。
故事的序幕,有一个他,坐在山坡上,等待着。他的面前是隧道的入口,他在等着干他的差事,而这差事,就要到了。
这个序幕还是比较引人入胜的,至少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想接着往下看。
第一章正式开始,15岁的单亲女孩迪伦,在家中与母亲总是无法沟通,在班上乃至整个学校里都没有什么朋友,唯一谈得来的好友也因为转学离开了。于是,孤独的迪伦决定去看望十年前离开的父亲。然而,路上突发交通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车残骸之后,却惊恐地发现,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而眼前,竟是一片荒原。
这一个交待用了三章,个人感觉是比较琐碎的,不象简·奥斯汀的小说,虽然也是描写一些细碎的家庭生活,但能让人不知不觉往下读,至少这里已经有一些嫌烦的感觉了。
从第四章起,序幕中的那个他出现了,原来这只是一个十几岁年纪的男孩,他等待着的,正是迪伦。这个叫崔斯坦的男孩将迪伦带离了事故现场。他们在荒原上前进,迪伦满腹怀疑,最终崔期坦告诉了迪伦一个残酷的事实,她并不是象她自己想象的一样,是事故中的幸存者,而是唯一一个没有逃出来的人。而崔斯坦作为一个摆渡人,将引领她走过荒原,到达另一个世界。
接下来的章节描述的二人如何穿越荒原,并与恶魔斗争。在这个荒原上,有沼泽,有河流,有陡坡和峡谷,还有一大群想吞噬她灵魂的恶魔。他们经过了一天又一天,白天穿越荒原,晚上在安全屋里休息,崔斯坦为了保护迪伦而和恶魔争斗,遭受了很多痛苦。说起来不好意思,这一部分,真是考验我的耐心,我基本是翻过去的,脑中还不时想起哈利波特里的摄魂怪。一直翻到第二十一章,迪伦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到了另一个世界的迪伦发现自己爱上了崔斯坦,于是,她要再回荒原找崔斯坦,而最终的故事是皆大欢喜的团圆结局,迪伦穿回荒原,找到了崔斯坦,并且和崔斯坦一起返回了人的世界。
故事结尾是,迪伦和回到人间的崔斯坦打招呼:
“原来你在这里。”
“我在这里。”
让我想起了张爱玲的散文《爱》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整个故事就此结束。
史诗般的动人故事呢?且不论这个故事的动人性,就算她再动人,用史诗来形容,好象也是太过了。至于惊心动魄,还真的是一点都没有感受到。
还有所谓的心灵治愈,人性救赎在哪里?
说是《三十九级台阶》和《指环王》的综合体?我不知道是指它的惊险,还是它的玄幻,事实上这本书要看完都需要极大的耐心,我无法想象这本书怎么能和它们相提并论。
我开始严重怀疑我自己的智商,一定是我自己出了问题,于是上豆瓣,这下子放心了,因为有读者明确写着:“该书在其母国英国,销售也相当薄弱,作为销售了五六年的老书,英国亚马逊后面只有32个评论,这表明其在英国的销量也到了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
再看看其他读者的留言,近三分之一的读者表示了极大的失望,看来,读不下去的不止我一个。
这个下午,享受不到读一本好书的美妙,但明白了一个道理,一次成功的营销是如何把一本极其普通的书变成一本畅销书,如果你还没有读过这本书,我不建议你读,当然,想知道到底有多名不副实的读者除外。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