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因书声而美好

如果说“家有书声不惧贫”是一种境界,那么家有孩子朗朗的书声,家长们心头是否多了份踏实。时代在变迁,上学是每个孩子享有的权利,作为一个公民是必尽的义务。可是家庭的书声却成了一种奢侈品,成了老师心头的一种痛。

我对我班49个孩子进行调查,老师布置读书任务能不折不扣完成就那几个特别自觉的孩子,能象征性读一下的不到50%。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家长会上,我特地对家长提了一条建议:在家多督促孩子读语文和英语。家长会后,从反馈的情况看,并不尽人意。现代家庭电视、电脑、手机无不成为孩子娱乐的工具,家长稍有监管不严,孩子就会沉湎其中不能自拔。成人犹如此,何况孩子。家无书声除了孩子们不自觉,我想家长们也脱不了干系。

使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上一届的孩子与这一届的孩子相差太远了,相隔也就六时间,短短的六年如隔了一个时代。老师还是这样的老师,教学理念依旧,教学方法如初,也是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上一届的孩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课文一课不落人人会背(一人除外)。与孩子们日日相处,日日磨合,我了解他们,他们也了解我,他们知道我要求每篇课文背诵。有些稍自觉的孩子,下一课还没上而课文已会背。他们的作文我也比较满意,我曾拿上一届五年级时的作文给现在六年级孩子看,并让孩子们找找差距。

也许有些老师并不赞同要求孩子课文课课背,我想每个老师的教学理念并一样。但的确熟读成诵有诸多好处,古人的经验告诉我们。古人读书没有我们现代人课堂上细细的分析,也没有我们现代人有那么多强加的问题要回答。他们最有效也是最便捷的方法就是熟读成诵。古代的读书人大多会写文章,而现代人,包括像我们这些老师,又有几个能写体面文章呢?本人以为,当一个人,书读到一定境界,有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读书时又何须老师逼着他们去体会,他们心里自有书中的风景,哪有考试答卷时的统一标尺和答案?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杭州市某小学三年级现场作文竞赛,夺魁的是一个安静的女孩,竟让好多人大跌眼镜。女孩既非出身书香门弟,也没有知识分子父母教育。父亲下岗工人,母亲家政公司打工。这位细心的母亲在帮一户人家整理打扫时,受主人委托卖掉一些旧书,母亲从中挑出几本带给女儿。这位爱书的女孩如获至宝,其中一本是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女孩的至爱,上上下下翻烂了这本书。正是这些书成了孩子生命历程中黎明时的一缕曙光,照亮他的心灵,照亮了她的文笔。在我们的一生中,大部分书是泛读,但在浩瀚的书海中总有几本是我们心中的挚爱,它们不是呆在书柜里,而是躺在我们的床头柜上,晨昏陪伴,就像那女孩上上下下翻个烂,堪称精神伴侣。这些书对我们的写作也是大有稗益的。

对于背诵,我也作了一些调整,要背的不一定是教材里的文章,那些教材里篇章结构,语段文词堪称典范的要背。课外读到的一些美文,就像我们生命中可遇而不求的朋友,要背。文字是有生命有温度的,通过孩子们的诵读,这些文字来了一次完美的重生。孩子们清脆纯净的声音与文字碰撞,奏出的是最华美的乐章。如果一个孩子有如此积累,他们的作文不想写好都难。可是学校留给孩子们诵读时间就是早读30分钟时间,其余时间有各种各样的任务要完成。

家长们,请你们每天抽出20分钟的时间督促孩子诵读,如果你的孩子不自觉。如果你的家中有孩子朗朗的书声,如鲜花吐蕊,满屋馨香,如银铃摇动,妙音绕樑。你家是否多了一份生机和美好?你的心中是否多了一份踏实和喜悦?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家因书声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