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考研一战上岸浙大计算机经验贴

本人21考研,一战头铁浙大计算机,政治:73,英语一:75,数学一:124,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408:119,总分:391。已被拟录取为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在备考过程中看了很多经验贴,感觉受益匪浅,因此也打算写一篇经验贴。一方面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参考,少走一些弯路,另一方面也是对这几个月来备考生活的一个记录吧。

一、背景简介

首先,我想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个人情况,因为学习方法必须建立在自己的基础之上,每个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因此建议谨慎食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希望不要全是糟粕)。
我本科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的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数学三门相关课程均在90分左右,英语四六级均一次通过且在570分以上。

二、择校建议

我先来谈一谈自己选择浙大计算机的一个过程。我是七月份开始确定要考研,并且决定跨考计算机,选择的时候无非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1.所考科目。2.学校实力。3.专业实力。3.招生人数。4.地理位置。我确定要考全国统考的408,因为这样找资料会很容易。然后学校实力最起码和华科齐平,专业实力至少B+,招生人数不能太少。最后,学校地理位置我没有很介意,我不是很想去北上广,但也没有很抵制。于是,基于以上考虑,我有了几个备选:1.浙大计院。2.浙大软院。3.上海交大计院。4.复旦计院。5.同济计院。最开始为了保险起见,想考同济计院,想了想实在不甘心,然后放弃。之后,看到浙大软院分数线不高,想考一手,但了解后发现在宁波,且学费很贵,直接放弃。接下来,就是上海交大和复旦,这两个学校好像专硕都不提供住宿,并且学费也很高,所以纠结过后也没有考虑。但之后又了解到复旦学硕提供住宿但只招几个人,一度确定冲一手复旦学硕,但过了一段时间还是放弃了,只招几个人,这不确定因素太大了。最终,想来想去,还是觉得最炸的“炸大”最合适:所考科目是数一英一408,学校实力毋庸置疑,计算机专业实力与清北比肩,专硕招生人数100多,我也很喜欢杭州。虽然浙大年年爆炸,但我觉得招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看了下往年学长的经验贴以及录取分数,我觉得我也行,最终就确定报考浙大计院了。
再来谈谈自己对择校的一些想法。首先,选择真的远大于努力,“捡漏”是客观存在的。今年我所知的捡漏的有:浙大软院AI320分过校线即可录取,并且还差四个人没有招够;中大AI也是320多就能录取。而我所知的爆炸的有:中科大软件学院招500多人,但报考人数还是太多,导致复试分数线388,多少380多分的同学无缘复试;浙大计算机学硕仅招收30多人,导致复试线直接399,又有多少390多分的大佬没学上或是被调剂。因此,选择某学校的某专业时,一定要想好到底是报学硕还是报专硕(如果不是想搞科研的话还是建议报专硕)。一定要看招生人数,这非常重要,我还是建议那些只招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的专业不要去尝试了,容错率真的是太低了,你想想,这里面肯定有他们自己本校的学生,肯定也有本科比你好并且综合素质比你优秀的学生。不说过不过复试线,即使过了线,在复试的时候你有信心将这些人比下去吗?如果你想一战成硕,我还是不建议报,但如果你不怕二战或者准备时间很充裕对自己也有很大的信心,那么头铁一下也是没问题的,毕竟只有试过才知道到底行不行,但人生如棋,落子无悔。然后,你到底是想上一个好专业还是想上一所好学校,如果你想上一个好专业可以选择一所名气不那么大但专业强势的学校,如果你想上一所好学校,则可以选择一个名气比较大,但该专业不是很强势的学校。最后,北上广的学校往往因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吸引很多的考生,但你也要清楚,同等分数可能只能去一所北上广的一般学校,但能去其他地方的比较好的学校。

三、整体时间规划

总规划

7月份稀稀疏疏地复习了一段时间,正式开始于8月份,共用时:1292小时
时间安排一定要遵循这样的一个原则:将你精力最旺盛、效率最高的时间用于解决最重要的一些任务上(比如数学和专业课),而将不那么高效的时间用于解决不那么重要或者不需要很大脑力的任务(比如政治和英语),并且要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做碎片化的事情(比如背单词、做政治选择题等)。遵循以上原则,你就可以成为时间管理大师(不是)。
我是计划每天早上八点到自习室(经常晚点,我太懒了),看半个小时的英语,然后学三个小时的数学(遵循上面的原则,并且考研数学是在上午,培养上午数学的思维,专业课同)。去吃中饭,回来看一个小时(后期可能会增加半小时)的政治,午休半个小时。起来后学三个小时的专业课。去吃晚饭,回来先看半个小时政治,然后一个半小时英语,最后剩下大概一个多小时时间自由支配(看当天哪些任务没有完成的很好,或整体调控一下复习进度)。十点离开自习室,去操场跑十多分钟的步(可以减压,同时增强身体素质)。回宿舍洗刷后可能会背会单词(如果当天利用碎片化时间没有背完的话)或者刷会政治选择题(当然是后期模拟卷出来之后)。如果实在太累了就摸鱼,然后睡觉吧。
理想情况下,一天的学习时间是十小时左右,当然会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比如自己不想学了想给自己放假。。。或者班级学校有啥事。。)导致不可能每天都能学习这么多时间。

具体分配

政治:147小时

英语:113小时

数学:476小时

高等数学:172小时
线性代数:58小时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46小时
综合查漏补缺:84小时
真题:82小时
模拟题:34小时

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556小时

数据结构:135小时
计算机组成原理:133小时
操作系统:111小时
计算机网络:111小时
真题:66小时

四、具体科目复习安排

政治

1.复习用书

书目

《肖秀荣考研政治1000题》、《肖秀荣考研政治知识点提要》、《徐涛预测8套卷》、《腿姐4套卷》、《米鹏6套卷》、《米鹏3套卷》、《肖秀荣考研政治冲刺8套卷》、《肖秀荣考研政治终极预测4套卷》

建议

《肖1000》经典题集不必多说,至少应该刷一遍巩固基础(后面我的方法谨慎使用)。《知识点提要》完全可以代替《精讲精练》,基本知识点都有,唯一缺点是好像要等到10月份以后才会出版。除了《肖4》需要用背一下大题,其余所有的模拟卷都只用做选择题即可。我是《徐8》和《肖8+4》用的纸质版,其他的都是在app上刷的(这里推荐一波“壹硕考研”app,真心好用,里面有市面上能买到的所有政治卷子的选择题,而且随时随地都能刷,用起来很方便,拼团购买只需0.1元)。至于时事政治不建议买书,多做几套选择题,然后把里面的时政部分的题目有意识地记一记完全可以应付考试。因为重要的时政就那么几条,题做多了自然清楚了。

2.具体规划

9月初~10月中旬

第一遍抄《1000题》答案,边抄边看解析。
我抄答案主要是不想看《知识点精讲精练》,刚开始还在犹豫要不要买,后来买了一本压箱底,图一心里安慰。因为这本书实在是太厚了,而且感觉毫无重点地看一遍下来收获甚微。但直接做《1000题》肯定全靠蒙,于是我就先抄一遍答案,然后把答案解析全看一遍,大致对这些知识点有个总体的印象(针对性更强并且更省时)。

10月中旬~11月初

自己独立做第二遍《1000题》。
本来打算做完的,但做着做着发现时间不够了,于是果断砍掉毛概部分和思修部分(主要是因为考试中的毛概部分与时事结合很紧密,因此做与不做其实影响不大,而思修不做是因为感觉简单)。

11月初~11月中旬

过一遍《知识点提要》。
本来打算看完的,但看着看着发现时间又不够了(手动狗头),于是果断放弃了毛概部分(还是因为这里的讲解和时事关系不大)。

11月中旬~12月初

先做《徐8》选择题,再做《肖8》选择题。
做的惨不忍睹,好像只有一张上了40分,甚至有几张20多分。但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针对错的题进行知识点扫盲,补一个赚一个,补到就是赚到。

12月初~12月中旬(《肖4》出来前)

把前面的《知识点提要》毛概部分看完,期间有空就刷选择题。
这个时候因为《肖4》还没出来,甚至有点空闲,于是回头看完了《知识点提要》,加上有了一定的做题经验,也会有重点地去看。这期间也会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来刷选择题,因为选择题真是太重要了,主观题大家都差不多,决定你最终政治分数的就是选择题。

12月中旬~考前

做《肖4》选择题,背《肖4》大题,
同时看一遍之前做的政治选择题的错题。拿到《肖4》后,我是一天做一张选择题,一天背一点大题。我大题没有背后面给的答案,而是自己在公众号(“暴风雨考研”)找的精简版,背着可能轻松点。选择题做完后,则开始过一遍之前做过的选择题错题,与大题背诵穿插进行,直到考试前。

3.复习建议

我上面的方法可以借鉴,但不要盲目模仿。如果你数学以及专业课复习任务比较重并且开始时间比较晚,可以考虑按我上面的方法来“速成”。否则还是建议老老实实一步一步地复习吧,至于网课我是没有看的,如果时间充裕且有兴趣看的话可以看徐涛老师的,好像大家都看的是他的,而且反响也很好。但最后还是强调一句,政治上70选择一定要上40,因此选择题再怎么刷都不为过。

4.考试

做题顺序

政治没啥做题顺序,从头往后做呗。

应试技巧

技巧的话,选择题“知之为知之,不知就蒙之”,蒙的话注意四个选项如果没有看起来错误的离谱的,就全选吧,以我做了很多套选择题的经验来看一般自己绞尽脑汁给某个选项“扣上的罪名”可能只是你一厢情愿罢了,不要冤枉了好人!主观题,就结合自己背的《肖4》和材料作答,注意尽量采用总分句式,即先总结一下,再展开阐述,条理清晰,老师找得分点也方便。

个人情况

个人感觉今年选择题还是有点难度的,选择题最后改了好几个,改对了几个改错了几个,因此不建议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改答案,大多数情况下第一直觉都是正确的。至于主观题,还是要说肖大大yyds,几乎全部命中。因此差不多好好背背《肖4》,答题的时候注意结合一下材料,就没有太大问题。
最终政治考了73分,感觉还行。选择题对的是徐涛的答案,43分,应该主观题差不多30分吧。

英语

1.复习用书

书目

《黄皮书》(含解析)、《历年真题试卷》(不含解析)、《王江涛作文考前预测20篇》

建议

真题:市面上主要就两本解析书,一本是《黄皮书》、一本是《红皮书》,我看大家都说《红皮书》讲的非常细,很适合基础薄弱的考生,但我个人感觉《黄皮书》讲的也够细了,够用了,所以如果不是基础很差的话我觉得《黄皮书》就ok,因为英语提升的关键在于语感的培养,看太多的讲解可能用处不是很大。然后再买一套《历年真题试卷》用来做。

作文:事后来看作文书可有可无,因为《黄皮书》给的真题范文还有模板就已经够用了。作文得高分最重要的是书写,然后是模板框架,最后是经典句子使用。我是象征性地买了王江涛的作文书,也大致看了一遍读了一读,好像也只取了几个句子背了背。

2.具体规划

6月初~12月初

背单词。
我是从6月份就开始背单词的,因为平时也没啥事就背着玩,然后差不多背到了12月份就没背了,因为最后一个月主攻作文和政治去了。我用的是“扇贝单词”app,然后背了《考研高频词汇》和《考研考纲词汇》。第一遍背的时候我是一天设置背120个(包含背过的单词),背完后就佛系的设置为100个,并且我会把做英语真题的时候遇到的感觉重要但很陌生的单词放进生词本(扇贝的一个功能,感觉还挺好用),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效果还不错。注:单纯背单词只是想混个脸熟,真正记住单词还是要靠有意识地在真题阅读中结合语境来记忆。

9月初~11月26

做英语真题。
这段时间就是每三天做一张英语真题,一天两篇阅读(将完形填空和七选五也视为阅读)。我是从2000年开始做的,因此共有20张卷子,但我留下了最近三年的卷子用于考前的完全仿真模拟(严格按照考试时间来,并且做全部题目)。我每天大概早晨起来去到自习室会看半个小时的阅读翻译,以及后面给出的生词,这样无论是对于培养语感还是巩固单词记忆都大有裨益。
当然,我这用时还是比预期要长很多,因为我不可能严格每天都去做,很多时候在划水或者做其他科目的题去了。这也告诉我们,你的计划和你实际用时往往差很多,不要对自己过于乐观(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自律的,但还是无法严格执行计划,因为这么长时间内的不可控因素太多了)。另外,2010年以前的英语题是真的不容易,尤其是完形填空,我日常错10个,但不要灰心丧气,因为近几年的英语还是比较简单的。如果你2010年以前的都做的比较好,那当我没说,你稳了。

12月05~考前

做之前剩下的翻译题,准备作文,考前全真模拟。
这段时间,就是每天做两套翻译题,然后剩余时间准备作文,并且每隔一定时间都取一块整的时间来进行一次全真模拟(因为之前留下了3张真题)。
我认为作文的话只用把最常见的几个模板背一背,常用的开头句、结尾句、转折句啥的记一记,最后好好练字就没问题了。

3.考试

做题顺序

可以先写小作文稳定一下情绪,然后做四篇阅读和七选五,再做翻译和写大作文,最后做完型(因为完型分值最少也最难因此放到最后做,根据所剩时间决定怎么来做)。当然,千万不要死板,要根据考试时题目的难易程度来合理地来调整(后面也会说我的实际考试做题顺序)。

个人情况

我考英语的时候,一度口渴的很,但考场不让带水,加上题目还是有点难的,因此心态还是有点崩的。我是先写的小作文,然后回头做前三篇阅读,勉强还算顺利,到了第四篇阅读,直接炸了,读不懂,题目一个都不会选,然后还纠结了挺久(现在想想真挺后悔,应该果断跳过的)才决定先跳过,去做翻译,翻译还挺顺手的。翻译做完则把大作文写了。大作文写完一看时间,直接裂开,还有半个多小时,但我还剩下最后一篇阅读、完形填空以及七选五,也就是说我只能10分钟解决一道,我当时就破罐子破摔了,开启极速做题模式。先做的是七选五,很快的读一遍然后非常快选完了,最后好像就一个空拿不太准,短暂犹豫过后就不管了。完型则完全凭直觉在做,并且是边读边做,做完感觉还行,没有太多拿不准的就直接去做最后一个阅读了。此时只有10分钟多一点了,而我答题卡还没涂,于是我就不管读没读懂,也不纠结了,全凭第一直觉、语感和平时做题经验选了五个答案。涂完卡后好像还有五分钟,大致检查了一下,改了一个拿不准的完型(改错了。。),确认无误后就安静地坐在那准备接受这不完美的结局了。考完后的那晚我竟然还对了答案,真的绝了,怎么敢的啊,还好我没有炸的太厉害,错了五个阅读(第一篇两个,最后一篇三个),一个七选五,五个完型,一共大概扣了14.5分。
最终英语75,还能接受。因此主观题我差不多一共扣了10分,和我预期的差不多。字写得好可太重要了,我也是因为感觉自己字写得可以所以对主观题估分比较乐观。

数学

1.复习用书

书目

《张宇高等数学18讲》、《李永乐线性代数辅导讲义》、《王式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辅导讲义》、《数学历年真题全精解析》、《历年真题试卷》(不含解析)、《李林880题》、《李林6+4》

建议

讲义:三本讲义书虽说也是我看了无数经验贴,看了无数评论才决定买的,但看完后还是感觉不是很适合我。这三本书都是侧重于总结归纳一些重要知识点以及规律技巧的,可能更适合提高而不适合打基础,可能结合网课或者看过这几本书之前的更基础的讲解属来使用效果会更好。我自认为基础还可以,结果还是感觉没过一遍最基础的东西直接看这些书效果不是很好。另外推荐一波李林的三本复习用书,虽然我没有用过,但通过我做他的《880题》以及《6+4》,感觉应该也会很棒,毕竟讲解部分很精彩,有基础也有总结提高,若让我再选一次,我可能会全程用他的书。

题集:我题集只用了一本《李林880题》,并且最后还没做完,只完成了全部的基础题部分和大部分综合题部分,拓展题都没做。这本习题集真的很棒,题目不偏不怪,有基础有提高,并且将一类一类的题目放在一起集中训练,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答案解析也很好,会给出一些题型的通用解法。至于其他的题集,主要是张宇的《1000题》、《闭关修炼》,汤家凤的《1800题》,李永乐的《660题》,张宇的题一向偏怪,谨慎使用。汤家凤的《1800题》则题量比较大,并且注重基础,通常一个基本的知识点会给很多题目来进行训练,基础薄弱的同学可以考虑使用。而李永乐的《660题》则全部是选择题,比较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很适合用来打基础,并且现在数学小题分数占比也提高了不少,因此用着也还不错,当时其实想买的,最后看没大题就没买了,时间充裕则推荐《880题》+《660题》。

真题:真题买一本纯卷子的那种用来做,再买一本精讲的那种用来看解析,其实纯卷子后面的简要解析有时候就够用了,但建议还是买一本解析。纯卷子其实都差不多,也挺便宜,找个销量高的买就可以了。至于精讲的解析,因为我只做了近15年的真题,因此没有考虑张宇的真题解析,他的好像是近30年的;然后汤家凤的解析据说印刷错误比较多也没有考虑;其实我最想买的是李林的真题讲解,但去年他没有出最新版的真题讲解,只有前年的,而且很便宜。纠结过后,我选择了李永乐团队的真题解析。事后看来,完全可以买李林的老版解析,只少了一年的解析,完全没啥影响,且非常便宜,性价比极高。

模拟题:模拟题我只用了《李林6+4》,这几乎是必买的两本模拟题了,不能再省了。如果学有余力的话可以考虑做一做市面上其他的模拟题,不过温馨提示,如果做《张宇8+4》,要有心理准备,因为很偏很怪,做100分以下可能都很正常,反正我是不推荐的。

2.具体规划

7月下旬~9月初

看《张宇高等数学18讲》。
刚开始的时候差不多是每天一个半小时,到最后几天为了赶进度改为三个小时。这一遍对我来说目的就是打基础,我是先看一遍讲解,再把后面的习题做一下。但最后感觉基础并没有打牢,因为《18讲》讲解真的就只是将一些技巧或者是规律用非常简单的几个字总结出来,看过之后并没有什么印象,事后感觉看了和没看一样。

9月初~10月初

看《李永乐线性代数辅导讲义》、《王式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辅导讲义》。
这里我的做法不是先看线性代数再看概率论,我感觉这样的话很可能会看一门忘一门。我选择的是并行复习,即每天上午花三个小时来复习,其中一半用来复习线代另一半用来复习概率论,这样感觉既不会感到厌,同时也不会说是复习一门忘掉一门。

10月初~11月初

刷《李林880题》。
原本我是计划先刷基础题,再刷综合题,最后刷拓展题的,这样每刷一遍都是完整的一次复习,感觉效果会更好。但基础题的题量实在是不小,所以我的进度要比原计划慢很多,导致做完基础题部分已经是11月了,看着考研迫在眉睫,我还没开始刷真题,而有些人已经开始做模拟题了,我做了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暂时放弃后面的综合题和拓展题,先刷真题,中间有空闲时间再挑选出自己薄弱的部分专项突破。

11月初~11月23

刷《历年真题试卷》。
我是每两天完成一张卷子的:第一天做卷子(完全仿真,拿出整3个小时来做,期间不要做其他任何事),第二天则订正前一天做过的卷子,当然这往往用不到3个小时,多出来的部分我就用来刷《880》的综合题部分,选择自己感觉薄弱的部分来刷,一时想不出自己哪里薄弱的话就从头开始刷。

11月23~12月03

刷《880》综合题部分。
之所以拿出这几天来刷《880》剩下的题,主要是我模拟题只打算做《李林6+4》,考虑到做模拟卷子可能比较快,10天就能搞定,那么时间还算是充裕的,同时感觉自己的基础还是有一些不牢靠,因此想专项查漏补缺一段时间。

12月05~12月11

刷《李林6》。
一天一套,上午刷,晚上订正。

12月12~考前

刷《李林4》、二刷真题和《李林6》错题。
我是做两天真题的错题然后做一天《李林4》并订正,真题错题做完了就做《李林6》的错题,《李林4》的错题则没有时间看了。最后自己也是将模拟的错题整理拼装成一套卷子,考前练了练手。

3.复习建议

回顾数学的复习历程,感觉是基础没有打的很牢,题量也是远远不够,并且没有引起我足够的重视。主要原因是我从小到大数学一直比较好,所以自我感觉良好,导致没有非常认真对待,差点翻车。
建议的话是基础一定要打牢,不要上来就急着做题,将一些基本的概念理解清楚,关系理顺,基本公式记牢,还有计算能力一定要不断训练自己,很多时候可能不是自己不会做,而是会做算错。真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时间建议二刷甚至三刷。你仔细研究会发现很多近些年所谓的新题不过是早些年的真题精心改造过的罢了,并且不要单纯的做,而要去研究题目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用到的基本方法、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这样精做一题远胜于泛泛地去做100道题。

4.考试

做题顺序

做数学卷子跳题是非常重要的,个人感觉考研数学的题目难易一般不会像高考那样把比较难得放在后面几道,随意性比较大,因此遇到卡住或者拿不太准的题目果断跳过(当然前提是你真的有认真思考过,不要跳到根本停不下来就挺尴尬的),把会做的都做完后再回头过来看,可能灵感就有了,而且啪的一下很快啊。可能很多人不敢跳题,感觉有种空落落的感觉,我最开始也是这样的,但做模拟题的时候我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并且分析了一下这样做具体有哪些好处即理论依据,后面就慢慢释然了。我简单的说一下这些骗自己的所谓依据(不是):一般跳小题的情况多一点(大题同理),因为一些小题确实不是很好处理。我们一般是考试刚开始做小题(应该很少有人上来直接做大题吧,有的话请忽略),这时肯定是很紧张的,大脑空白也很正常,并且计算的感觉也没有找到。因此这个时候卡住一定要果断跳,把后面的会做的题都做完后,紧张情绪会缓解很多(因为已经把会做的题都做了,能拿的分都拿了,接下来不会做的题就是能拿多少拿多少,这样想会坦然很多的),大脑也已经非常活跃了,计算的手感也来了,这个时候再回头看跳过的题,秒解都很正常。反之,这个时候都做不出来的话也没啥好纠结的了,可能自己是真的不会做,而与心态状态等主观因素无关了。我们的目的不就是把自己会做的都做对,不因紧张心态等因素影响发挥吗?而且把自己会做的都做对,只要自己平时足够努力,分数绝对不会低的。

应试技巧

主要是小题,我非常善于“投机取巧”(不是)。我就简单地说一说我的一些技巧。小题由于只用给出答案而不用写过程,这就给了我们可乘之机。1.题目给出的是一般情形,或者让求的是一般情形下的答案,但考虑到特殊情形是囊括于一般情况里面的,因此可以自己举出几个特例来求解以简化求解过程。2.选择题的答案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即若某一个对则另一个必然对或者几个选项本质是内在统一的,据此可以排除一些选项。3.画图求解,题目给出的是函数解析式,求解问题好像也是需要解析求解的,但有时画图会有奇效。4.取极端情况,这和1比较相似,就是对题设变量进行取极限值来得到一个可能取值的区间进而来排除一些选项。
大题的话,可以多写步骤来的一些步骤分,或者你先用一些方法或根据一些结论得到答案,但不好写过程,于是你可以根据答案反推或者随便写一写过程,最后得到答案,来尽可能得到一些分数。

个人情况

今年的题目比去年要简单一点,但感觉比之前的几年都要难,并且题目都比较新。我小题错了三道,第一道直接做错,不知道自己在干啥。然后是两道选择题,一道题不用考虑上下底面我考虑了,另一道是让求相关系数我求成了协方差。所以这三道小题都算是白给。至于大题呢,一道是求级数的那道我收敛域求错了,另一道是线性代数的第二问,因为第一时间没有思路,我选择了直接放弃而回头去检查那些拿不准的题。事后来看这一决策还行,检查出几道小题以及一道大题的错误。
最终数学考了124分,中规中矩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程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