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成功表现的情境

今天专门去看了《吐槽大会》,心情好得不得了,以至于不想写什么,不想看什么书,这都是吐槽大会消磨了我的意志,我在心里投诉它,可在行为上挺它。最后只有不管它,该干啥就干啥。

今天早上学生训练列队,校长的目光看到学生,我看到了苏老师。她大着肚子,跳蹦得比谁都欢,走路那个快,我都怀疑自己,是否迈向老年的步伐过快,连一个孕妇都走不赢。

下午守课后服务,专门看学生作业。唐同学交来的作业空了两道题,我说:“小子,这你都敢交?”他大气的回复我:“老师,我真实的算了很多次,都算不出来,所以,我觉得这两题我还是不做吧!”教书20多年,第一次听到这样的理由,你知道怎么回吗?

今天,要继续读《人是如何学习的》第四章。我感觉,用两周的时间读一章内容,以前觉得老师布置作业的要求时,一定是掂量过老师们平时的工作强度,故意让大家读慢一点。在我花了两三天的时间阅读后,我才知道,老师就是老师,知道学生的水平每天就只能消化一点点。我真的就是每天消化一点点,可能,比那一点点还要少一点。

在“多重策略与策略选择”的章节中,经过一些研究后,得出了三个关键结论:

1.发现的发生通常不是在绝境或失败中,而是在成功表现的情境中。

这句话我读了多遍,类似的话语可能都遇到过。如我曾经给家长说过:如果你要鼓励孩子学习进步,不是不断地打击它,而是不断地表扬,鼓励他。我肯定更直白些,作者说得更哲学。失败是成功之母,在这里还是不提的好。

我想,成功表现的情境既然能够促进发现的发生,那做为老师,做为学校,又能够提供哪些可供学生成功表现的情境呢?课堂上如何做?学校活动如何开展?老师与学生如何对话,能够使学生更愿意参加成人为他们创建的“成功情境”呢?

2.短暂的过渡性策略优于持久性的方法。

这句话我不是很能理解到的。可能与我第一遍跳着读有关,读得太粗糙,忽略了某一些可以帮助理解的例子或实验。我是否可以猜想,对于儿童的教育,不要总想着用一种系统,用一种系列对学生进行讲解。可能,有时吧,学生更易于接受的方法,是一些更加有实效性,并不一定能经得起推敲的方法。再换一个词,一直使用的,可持久的方法,学生不一定喜欢。我需要再读,以判断我的猜想。

3.新方法的概括通常都比较慢,即使当儿童能为其有用性提供令人折服的理论说明。

好喜欢这句话呀。做为数学老师,有太多、太深刻的记忆了,有的甚至是泪的教训呀。我曾经也抱怨过,明明都进行了推理,进行了实践操作,怎么一会儿就忘记了呢?做为成年人,我总是在不断地犯着同样异想天开的事情:讲了就会。这一定是教师最大的梦想,我是其中之一。还好,现在我好多了。读了这句话,更会好些。这就是人学习的特点,忘记了这个特点,就相当于在当时,忘记了儿童就是一个正常的人一样。我要牢记,将儿童真正的当成一个人来看待。说实话,真不容易。尊重,是有标准的,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就显露出某一种意识里的不尊重,随时警醒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造成功表现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