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弥陀佛

教内,信徒相逢,互道一声“阿弥陀佛”,已然成为时尚。尤其经过邪师的大力推波助澜,极乐净土和弥陀观音成为了很多佛教信徒依止的不二之选。无数痴迷信众,从早到晚,声声弥陀,期盼得到佛菩萨加持接引,死后往生极乐。 

      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仍然存世的情势下,怎么横生出来了一个“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何在,阿弥陀佛到底是个什么佛?难道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不灵了,还要阿弥陀佛的接引吗?

      一个破绽百出的赝品“阿弥陀佛”,如何大行其道,所谓的“末法时期”解脱,只能依靠这种喊破喉咙的数百万声的“念佛”吗?

佛陀只能随缘为众生说法,善恶取舍乃至解脱的事还要靠众生自己,即所谓自依止、法依止,根本就没有自作业他受果的道理。

      佛陀反复教诲,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一切善恶因果乃至解脱皆为自作,与他力无关。然而,晚世大乘流变愈见下流,依靠子虚乌有的上师加持之力、诸佛接引之力、亲友超度之力,唯独不依靠正法与自度之力,实在是可悲。

在早期佛法的经典里面,念佛内容并不是今天汉传佛教界常见的念佛内容;念佛方法也不是今天汉传佛教界流行的念佛方法。

1.《杂阿含经》卷30第848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谓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是: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此如来事生随喜心,随喜已,心欢悦,心欢悦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三昧定」(CBETA,T02,no. 99,p.216b7-12)

2.《杂阿含经》卷30第848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谓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是: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如是念如来事已,则断恶贪,及断心恶不善过。念如来故,心生随喜;心随喜已,则欢悦;欢悦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三昧定;」(CBETA,T02,no. 99,p.216c18-25)

3.《杂阿含经》卷30第850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谓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是: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圣弟子念如来事已,心贪欲缠、瞋恚、愚痴缠,其心正直。念如来事,是圣弟子得法流水、得义流水、得念如来饶益随喜;随喜已,生欢悦;欢悦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三昧定;」(CBETA,T02,no. 99,p.217a3-11)

4.《杂阿含经》卷30第857经:「佛告释氏难提:「汝见佛、若不见佛,若见知识比丘、若不见,汝当随时修习五种欢喜之处。何等为五?汝当随时念如来事: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法事、僧事、自持戒事、自行世事。随时忆念:『我得己利,我于悭垢众生所,当多修习离悭垢住,修解脱施、舍施、常炽然施、乐于舍,平等惠施,常怀施心。』如是,释氏难提!此五支定若住、若行、若坐、若卧,乃至妻子俱,常当系心此三昧念。」」(CBETA,T02,no. 99,p.218b1-11)

从以上经典记载可以看出:

1.早期佛教里面的念佛,根本不是反复地、重复地念诵某一位佛陀的名号(名字);

2.早期佛教里面的念佛,更不是虔诚求生和发愿往生到某一位佛陀的佛国净土之中;

3.早期佛教里面的念佛,是用心忆念、系心正念佛陀与六道众生不共的殊胜功德;

4.早期佛教里面的念佛,是分别忆念、思念和怀念佛陀十种名号里面所蕴含着的圆满智慧、无量慈悲和无尽功德;

5.早期佛教里面的念佛,是通过用心忆念、系心正念佛陀名号里面的智慧、慈悲和功德,从而生起坚固净信、欢悦喜乐和得到三昧正定。

早期佛教里面的念佛和中期后期佛教里面的念佛,可以说是两类完全不同的经典指导理论与修行实践方法。

如何从这两类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中做出正确地抉择,则不仅需要善根、福德和因缘,更需要智慧、知识和勇气。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