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物-西汉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又称为前汉。

秦末时期,天下揭竿而起,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击败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山东定陶称帝,定都长安。西汉诸多制度上承袭秦制,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社会经济迅速恢复。

汉武帝继位后,推行推恩令、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对外开拓朝鲜、南据越南、西逾葱岭、北达阴山 ,奠定汉朝基本疆域;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西汉自武帝之后,皆以外戚辅政。汉昭帝继位后,霍光辅政。汉宣帝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 。

汉元帝即位后,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西汉开始走向衰败,又历经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公元8年王莽废除孺子婴太子之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1)汉高祖-刘邦

(前256-前195),西汉王朝创建者,庙号高祖。又称高皇帝。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

秦末泗水沛县(今属江苏)人,字季。曾任亭长。秦二世元年(前209)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后乘项羽与秦军主力在巨鹿决战之机,率部经颍川、南阳直趋关中。于汉王元年(前206)十月攻占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废除秦朝严刑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后因项羽引军入关,兵力不敌,被迫接受项羽分封的汉王称号,进驻汉中。旋率军东向,与项羽展开长达四年多的楚汉战争。五年,双方在垓下(今河南鹿邑东,一说今安徽灵璧南)决战,项羽战败自刎。同年称帝,国号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在位期间,继续实行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又采取减轻租徭、招抚流亡、免奴婢为庶人等措施,以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先后翦除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并分封同姓诸侯王。迁徙六国旧贵族和地方豪强至关中定居,以加强控制。即位之前,不修文学,鄙视儒生,然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临终时,对丞相、太尉等重要职务人选,作了妥善安排。死后由子刘盈(即惠帝)继位。

(2)吕后-吕雉

(?-前180),秦末汉初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字娥姁。汉高祖皇后,又称高皇后、高后。

其父吕公因避仇家,移居沛县(今属江苏),结识刘邦。楚汉战争初期,偕刘邦父母被楚军俘为人质,后释还。刘邦称帝后,立为皇后。为人残忍而有谋略,曾助刘邦翦除韩信、彭越等异姓诸侯王。

刘邦死后惠帝即位,又独揽大权,毒死赵王如意,残害戚夫人,致使惠帝忧郁病死。遂临朝称制,分封诸吕子侄为王侯,拔擢亲信,排斥功臣。但称制期间,因天下无事,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残破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在位九年(前188-前180),病危时命其侄吕禄、吕产控制南北军,以巩固吕氏权力。死后,诸吕阴谋作乱,为大臣周勃等所平定。

(3)汉文帝-刘恒

(前202—前157),西汉皇帝。公元前180—前157年在位。高祖子。

高帝十一年 (前196)立为代王。高后八年(前180),吕后死。诸吕之乱平定后,被大臣周勃等迎立为帝。继续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劝课农桑,减省租赋,废除收孥相坐律令,免官奴婢为庶人。又募民实边,令民得纳粟拜爵。为削弱诸侯王势力,分齐国和淮南国为小国。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全国户口有所增长。后世史家将其与景帝统治时期并称为文景之治。庙号太宗。

(4)汉景帝-刘启

(前188—前141),西汉皇帝。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文帝子。

文帝后七年 (前157)六月继位。继续推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策,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田租由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汉景帝此后成为汉朝定制。为加强中央集权,采晁错建议实行削藩。景帝前三年(前154)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其后又令诸侯王不得治民,损黜其官制,王国官吏由皇帝任免。后世史家将其和文帝统治时期合称文景之治。

(5)汉武帝-刘彻

(前156-前87),西汉皇帝。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景帝子。

初封胶东王,七岁立为皇太子。景帝后元三年 (前141)正月继位。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主父偃建议,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藩国自析为汉武帝侯国。又制订左官律,重附益之法,规定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元鼎五年(前112),以列侯所献酎金分量和成色不足为由,夺爵百余人。不拘一格录用人才,提拔有才能的士人为侍从,以备顾问。裁抑丞相职权,依靠亲信和近臣参与决策,使以丞相为首的朝廷公卿大夫变成执行一般政务的机构,从而形成内朝(亦称中朝)和外朝的政治体制。又设十三州部刺史,加强对郡国的控制。

自元朔二年(前127)至元狩四年(前119),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迫其远徙漠北。命张骞岀使西域,沟通汉与西域各族联系。又征服闽越、东瓯和南越,经营西南夷,在其地设置郡县。为解决财政困难,改革币制,禁止郡国铸钱,又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制度。颁布算缗、告缗令,向商人征收重税,没收违法商人财产。元封二年(前109),发卒数万人治理黄河决口,并亲临工地督促。建立正规的察举制度,令郡国举孝廉及秀才、贤良方正等。表彰儒术,设五经博士,为博士官置弟子,在京师长安兴建太学,又令郡国皆立学官,儒家思想从此逐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因迷信神仙,热衷于封禅和郊祀,曾多次巡游各地,挥霍无度。在位晚年,阶级矛盾日益加深。元封四年(前107)关东流民达二百万。天汉年间(前100一前97),齐、楚、燕、赵和南阳等地均曾爆发农民起义。征和三年(前90)因汉军远征匈奴失利,深悔过去劳民伤财。次年,下诏拒绝桑弘羊募民屯田轮台(今新疆轮台东南)的建议,表示要“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汉书·西域传》)。后元二年(前87)病死。临终前立八岁幼子刘弗陵为太子,遗诏霍光等辅政。庙号世宗。

(6)汉昭帝-刘弗陵

(前94-前74),西汉皇帝。公元前87一前74年在位。武帝少子,母为赵倢伃。

即位时年仅八岁,霍光、上官桀、金日磾、桑弘羊受武帝遗诏辅政。即位后委政霍光。因海内虚耗,民生凋敝,故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屡次减免租赋,招抚流民。始元六年(前81)召集郡国贤良文学会议盐铁,旋罢榷酤。又与匈奴恢复和亲。政治较为安定,社会经济有所恢复。

(7)汉宣帝-刘询

(前92-前49),西汉皇帝。公元前74一前49年在位。字次卿。戾太子孙。

幼遭巫蛊之祸,生长民间。元平元年(前74),霍光与大臣废昌邑王贺后,被迎立为帝。即位之初,委政霍光。地节二年(前68)光死后亲政,致力整顿吏治,强化皇权。四年,以大司马霍禹谋反事,废皇后霍氏,彻底清除霍氏势力。用熟悉法令政策的文法吏,以刑名考核臣下,设置治书侍御史和廷尉平,审核量刑轻重,废除某些苛法,维护法律正常行使。又招抚流亡,假民公田,设置常平仓,蠲免和削减租赋,以此安定民生,恢复生产。

因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消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神爵三年(前59)设置西域都护,政令自此颁于西域,有利于发展西域生产和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施政“以霸王道杂之"。甘露三年(前51),下诏召集诸儒讲论五经异同,亲自称制临决。统治期间号称“中兴”,然重用宦官和外戚许、史与王氏。庙号中宗。

(8)刘长

(约前198-前174)即淮南厉王。汉高祖少子,母为赵王张敖美人。

高帝十一年(前196),立为淮南王。文帝即位,自以为最亲,骄奢僭越,称制,自作法令。又擅杀辟阳侯审食其。文帝令薄昭与书数谏之,不听。文帝六年(前174),计议谋反,事发,召至长安,废处蜀严道(今四川荥经)。于途中绝食而死。后追谥厉王。

(9)刘安

(前179-前122)西汉宗室。高祖宗室孙。袭封淮南王。

好读书,喜鼓琴,善为文辞,才思敏捷。武帝“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汉书·淮南王安传》)。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仿吕不韦《吕氏春秋》例,编撰《内书》二十一篇,即今传《淮南鸿烈》(又称《淮南子》)。

杂采儒、墨、申、韩、阴阳五行众家之说,而以道家为归,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听任自然。倡导“无为而治”。同时又提出“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淮南子·氾论训》)的观点。后因谋反事发而自杀,受株连者达数千人。有集,除《淮南鸿烈》、《招隐士》外,已佚。

(10)刘武

(?一前144)即梁孝王。汉文帝次子,母窦太后。文帝时先后受封代王、淮阳王。

文帝十二年(前168),徙为梁王,领四十余城,居天下膏腴之地。吴楚七国反,因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有功,又为太后少子,赏赐无数,于封国大治宫室苑囿,招延四方豪杰,出入仪从比于天子。及栗太子废,太后欲立之为帝嗣,因大臣袁盎等反对未果。遂使人刺杀袁盎及议臣十余人,以此遭景帝疑忌。立三十五年病卒。藏府尚余黄金四十余万斤,其他财物不计其数。谥孝王。

(11)张良

(?一前190)秦朝末年人,字子房。其先为战国韩人,祖与父相继为韩五世相。

秦灭韩后,图谋复国,倾家财求刺客,于博浪沙(今河南郏县东)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旋亡匿下邳,从圯上老人学《太公兵法》。秦二世元年(前209),聚少年百余人响应陈胜、吴广起义。不久,归重乐刘邦,为重要谋士。

刘邦进兵关中后,曾劝其不可贪恋宫室,又在鸿门宴上为刘邦解危。楚汉战争中,力主争取英布、彭越、韩信,联兵破楚,反对郦食其分封六国诸侯之策。刘邦数用其计,誉之为“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汉高帝六年 (前201),封留候,又助刘邦定功行封。并劝刘邦西都关中,定立太子等。后病卒。

(12)韩信

(?-前196)秦末淮阴(今江苏淮阴南)人。

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曾受胯下之辱。秦二世二年(前208),参加项梁、项羽反秦武装,为郎中,不得重用。遂亡楚归汉,任连敖、治粟都尉。后因萧何保荐,拜大将军。建议刘邦决策东向,以图天下。楚汉战争中善于以少胜多,先后定魏,击代、赵,降燕,破齐,战功卓著,为汉代著名军事家。汉王四年(前203)封齐王。次年引兵会垓下(今河南鹿邑东,一说今安徽灵璧南),击灭项羽。不久徙为楚王,都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

后因在封国陈兵出入,被人诬告谋反,贬为淮阴侯。高帝十年(前197)陈豨谋反,史谓信与之暗通声气。次年正月,其舍人告他谋诈赦诸官徒奴,发兵袭吕后及太子。吕后与相国萧何设计,诱之入宫,斩于长乐宫钟室。著有《兵法》三篇,今佚。

(13)萧何

(?一前193)秦末泗水沛(今属江苏)人。早年任县主吏。

二世元年 (前209)随刘邦起兵反秦,为沛城,监督诸事。攻克咸阳后,立即接收秦相御史所藏律令图书,使刘邦具知天下地理山川形势及户口数。劝刘邦接受项羽分封,以待时机。楚汉战争时,任丞相,留守关中。举荐韩信为大将军。

制定规章制度,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计户转漕给军。刘邦称帝后,以功高封酇侯,位次第一,父子兄弟十余人皆食邑。后受命采摭秦法,作律九章。高帝十一年(前196),因定计助吕后诛淮阴侯韩信,封相国。高帝死后,复事惠帝。病危时,推荐曹参继任相国。

(14)樊哙

(?一前189)秦末泗水沛(今属江苏)人。早年以屠狗为事。

初与邦隐匿于芒砀山泽间,后随刘邦起兵,屡立战功,从入关灭秦。在鸿门宴上严词斥责项羽,卫护刘邦安全脱身。赐爵列候,号临武侯,迁郎中。楚汉战争中历任郎中骑将、将军。刘邦称帝后,协助诛除异姓王侯,虏燕王臧荼,击韩王信、陈豨、卢绾等,迁左丞相、相国,高帝六年(前201)定封舞阳侯。

娶吕后妹吕媭为妻。十二年率军击燕王卢绾叛军。高祖病时,闻其党于吕氏,并欲尽诛戚夫人和赵王如意等,乃命陈平、周勃即军中斩之。平畏吕后,执之还长安。会高祖死,乃得释免,复爵邑。

(15)夏侯婴

(?一前172)秦末泗水沛 (今属江苏)人。曾为滕令奉车,故号滕公。

初为沛厩司御,与刘邦相厚爱。后随刘邦起兵反秦,屡建战功,赐爵昭平侯。楚汉战争中,刘邦败于彭城(今江苏徐州),惠帝与鲁元公主几为楚军所获,赖其得以保全。刘邦称帝后,得封汝阴侯。协助诛除臧荼、韩信、陈豨、英布等异姓王侯。高祖死,复以太仆事惠帝,高后及文帝。

(16)贾谊

(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属河南)人。曾从秦博士张苍受《春秋左氏传》。

文帝因廷尉吴公荐,召为博士,一年中超迁至太中大夫。建议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文帝纳其言,更定法令,遣诸侯就国。因大臣周勃、灌婴等谮毁,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拜梁怀王太傅。

总结秦朝兴亡得失,削藩以巩固中央集权。主张崇本抑末,重农抑商,行仁义,轻赋敛,富国强兵,以抗击匈奴。其政论《过秦论》、《治安策》等精辟雄辩,为西汉鸿文。由于政治抱负无从施展,郁郁不乐,曾过湘水作《吊屈原赋》以自喻。又作《鵩鸟赋》以自慰。后因梁王胜坠马死,自伤失职,悲泣死。

《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贾子》五十八篇。刘向编为《新书》。另有赋七篇,今存五篇。原集散失。明张溥辑有《贾长沙集》。清严可均《全汉文》辑有赋和政论文十一篇。今人重编为《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

(17)冯唐

西汉内史安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文帝时为郎中署长。

因匈奴骚扰边郡,文帝慨叹不得廉颇、李牧为将,乃面折文帝执法太严,赏罚不当,虽有廉颇、李牧亦不能用,并为削爵罚作的原云中守魏尚辨冤。文帝纳其谏,复魏尚职,并任之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景帝立,任楚相,旋免。武帝即位,举为贤良,时年九十余,不能为官。

(18)呼韩邪单于

(?-前31)挛鞮氏,名稽侯㹪。虚闾权渠单于之子。西汉神爵四年(前58)为左地贵人拥立。

后其兄自立为郅支骨都侯单于,他被击败,于甘露二年(前52)率众降汉。次年,至长安谒汉宣帝。汉待以客礼,使“位在诸侯王上”,并送所部至光禄塞(在今包头西北)下驻牧。在汉朝支持下,于永光元年(前43)北归,恢复对匈奴全境统治。郅支西奔被杀后,他于竟宁元年(前33)复入汉,元帝妻以宫女王昭君。长期与汉朝保持和亲关系。

(19)王昭君

西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名嫱,字昭君。晋代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妃或明君。

汉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宫中。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自请嫁呼韩邪为妻,称宁胡阏氏。呼韩邪死,上书求归。成帝命其遵从胡俗,复为呼韩邪子复株累若鞮单于阏氏。昭君和亲对汉匈通好起了积极作用,并成为后代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的流行题材。

(20)卫青

(?-前106)西汉河东平阳 (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字仲卿,本姓郑。

其父以县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主家婢女卫氏私通,生青,遂冒卫姓。少时牧羊,为平阳侯家骑从。后姊卫子夫入宫受武帝宠幸,因得为侍中。

元光六年(前129)以车骑将军击匈奴有功,赐爵关内侯。其后,多次统帅大军出征匈奴。元朔二年(前127)兵出云中,驱逐白羊、楼烦王,取河南地为朔方郡,封长平侯。后三年再出高阙、朔方,击败匈奴右贤王,封大将军,三子同时封侯。元狩四年(前119)与霍去病分兵远征漠北,率军出定襄,追击匈奴单于至阗颜山(约为今蒙古高原杭爱山南面的一支)乃还。是役因斩获不及去病,所属前将军李广及右将军赵食其又失道后期,故不得益封。武帝置大司马位,使霍去病与青并为大司马。此后青之宠日衰,而去病益贵。

(21)卫子夫

(?-前91)即卫皇后。西汉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武帝皇后。

出身微贱,原为平阳侯家歌者。武帝见而悦之,召入宫中。后得宠幸,生三女。元朔元年(前128)生男据,遂立为皇后。其弟卫青以击匈奴有功,封大司大将军,姊子霍去病亦以军功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卫氏支属侯者五人。元狩元年(前122)据立为皇太子。征和二年(前91)巫蛊事起,太子起兵诛江充。兵败,武帝以策收皇后玺绶,遂自杀。卫氏悉灭。宣帝时追谥曰思后。乃改葬之。

(22)霍去病

(?-前117)西汉河东平阳 (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武帝卫皇后姊少儿之子。

为人沉静少言,果敢有谋略。初为侍中,以骠姚校尉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有功,封冠军侯。其后多次率军出塞,斩获甚众。元狩二年(前121),为骠骑将军,兵出陇西,过焉支山(今甘肃永昌西、山丹东南),获匈奴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复出北地,过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浑邪王率众归降。四年,出代郡,卫青并出定襄,两军远征漠北,兵临翰海(今蒙古高原东北境,一说贝加尔湖)而还。以功多,加封大司马,秩禄比于大将军卫青。武帝为之治第,辞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以此为武帝所爱重,宠信在卫青之上。卒谥景桓侯。今陕西兴平茂陵旁有霍去病墓。

(23)李广

(?-前119)西汉陇西成纪 (今甘肃秦安北)人。

文帝时,以良家子从军击匈奴为郎。善射,常从文帝射猎,格杀猛兽。景帝即位,为骑郎将。吴楚反时,以军功显名。后历任上谷、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云中等边郡太守,数与匈奴战。武帝时,入为未央卫尉。元光六年(前129),以骁骑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兵败被俘,夺胡马驰还。坐法当斩,赎为庶人。后出任右北平太守,匈奴称誉为“汉飞将军”,避之不敢入界。元朔六年(前123),以郎中令复为将军。元狩四年(前119),从大将军卫青征匈奴,因失道后期,自杀。

平素行军,无部曲行阵,,夜营不击刁斗,幕府省文书。得赏赐辄分与其部下,能与士卒同甘苦,以此士卒皆乐为之用。毕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其声名远出诸将上,然终不得封侯。

(24)张骞

(?-前114)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武帝建元元年(前140)为郎。

次年,应募奉使西域,连络月氏,夹击匈奴。途经匈奴,被拘留,历时十余年,娶妻生子。后得脱,由大宛、康居抵月氏。当时月氏已定居妫水流域,统治大夏,无意报复匈奴,乃留岁余还。归途复为匈奴所获,又被拘留年余。

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始亡归汉。为武帝言西域情状,拜太中大夫。因在大夏时,得知由蜀西南取道身毒,可抵大夏,遂劝武帝开西南夷道,后因受阻昆明夷而罢。六年,以校尉随卫青征匈奴,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为卫尉,与李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失期当斩,赎为庶人。后以中郎将使乌孙,并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大月氏等旁国。元鼎二年 (前115)归国后,拜大行,次年卒。

(25)苏武

(?-前60)西汉京兆尹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字子卿。苏建之子。

少以父任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武帝天汉元年(前100),为中郎将出使匈奴。以副使张胜与匈奴缑王图谋劫持单于母阏支归汉苏武事受牵连,被匈奴扣押幽置大窖中,断绝饮食,以雪和旃毛为食,数日不死。旋远徙北海(今贝加尔湖),以牧羊为生。前后十九年,秉持汉节,坚不投降。

昭帝即位,与匈奴和亲,要求遣返苏武等汉使。始元六年(前81)得归长安,任典属国。次年上官桀父子等谋反,因子参与其事,遂免。昭帝死后,以议立宣帝,赐爵关内侯,复为右曹典属国。后病卒。

(26)司马迁

(前145或前135-?)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字子长。

少年时随父司马谈读书,并从董仲舒受学《春秋》,向孔安国问疑《尚书》。二十岁出司马迁游,历经长江、湘江、沅江、淮水、泗水、黄河等流域(今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省),沿途考察名胜古迹,访问历史遗事,调查社会风俗。后为郎中,曾随汉武帝出巡西北诸郡县(今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内蒙古等省区)。元鼎六年(前111),奉命出使西南(今四川、云南)。元封元年(前110),父死,遗嘱继志著史。三年,任太史令,阅读皇室所藏典籍,开始搜集史料。太初元年(前104),倡议并主持改革历法工作,与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典星射姓、治历邓平方士唐都、落下闳等数十人,共同制订了以正月为岁首的新历,名为“太初历”。此后即着手著史。

天汉三年(前98),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得罪入狱,受腐刑。太始元年(前96)出狱,任中书令。受刑之后,忍辱发愤,艰苦撰述。根据《尚书》、《春秋》、《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史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官府所藏的典籍档案,以及亲身考察访问得来的资料,终于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原名《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体例为以后著史者所遵循。卒后,《史记》藏于家,至汉宣帝时,始由其外孙杨恽公布于世。王莽时,求封其后裔为“史通子”。除《史记》外,其著作存于今者尚有《报任安书》、《素王妙论》、《悲士不遇赋》。

(27)董仲舒

(约前179-约前104)西汉广川(今河北景县西南广川镇)人。少治《春秋》。

景帝时博士,武帝时献“天人三策”得赏识,任江都王相,后任中大夫。建议武帝对“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定儒学为一尊,为武帝采纳。后为公孙弘所嫉,出为胶西王相,惧获罪,借病归。

主治公羊春秋学,对汉代社会和后来经学发展有广泛影响。主张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大一统”,反对豪族兼并,主张限田,禁杀奴婢。著作有《举贤良对策》三篇,保存于《汉书》本传中;《春秋繁露》是其哲学著作汇辑。

(28)司马相如

(前179-前117)西汉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字长卿。少名犬子,后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

景帝时,以貲为郎,为武骑常侍,非其所好。后病免,客游梁。善辞赋。作《子虚赋》。及梁孝王卒,归家,贫无以自业,往依临邛令王吉。临邛富人卓王孙女卓文君,慕相如之才,与之私奔。乃于临邛(今四川邛崃)买酒舍,令文君当垆卖酒,身与庸保杂作。卓王孙乃分与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夫妇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武帝读《子虚赋》,大为赞赏,遂召之。作天子游猎之赋,得任为郎。数岁,拜中郎将,奉使巴蜀,略定西南夷,邛、莋、冉、駹、斯榆之君皆请内附,边关日益开广。又通灵山道,作孙水桥,以通邛、莋。后拜孝文园令,旋病免。所著赋尚有《大人赋》等。原集已佚,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

(29)刘向

(约前79或前77-前8或前6)西汉沛(今江苏沛县)人,本名更生,字子政。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曾任谏大夫、散骑宗正给事、光禄大夫等官职,终中垒校尉,故亦称“刘中垒”。治《春秋谷梁传》。通达经术,善为文章。奉命校阅群书,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辩其讹谬,录而奏之。又别集众录,撰成《别录》二十卷,为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撰有《五经通义》、《洪范五行传》等,均已佚。所作《九叹》,多失传。另撰有《列女传》、《新序》、《说苑》等,今存。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辑有《刘中垒集》,清马国翰辑存《别录》、《五经通义》。

(30)刘昕

(?-23)西汉沛县(今属江苏)人,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刘向之子。

成帝时以通《诗》、《书》,能属文,召字为黄门郎。河平元年(前28),奉命与父向领校秘书,讲六艺传记,举凡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后为中垒校尉。哀帝初,大司马王莽荐为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贵幸。复领校《五经》,卒父前业,总群书而类别为《七略》。建平元年(前6)建议立《周礼》、《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古文经于学官。遭今文学博士反对,因移书太常博士责之,语甚激切。由此触犯执政大臣,出为河内太守。后历任五原、涿郡太守,安定属国都尉。

平帝时王莽执政,征入为右曹太中大夫,迁中垒校尉、羲和、京兆尹,封红休侯。使治明堂、辟雍,典儒林史卜之官,考定律历。又与甄丰、王舜等称颂王莽功德,议立安汉、宰衡之号。莽代汉,拜国师,封嘉新公。后谋诛王莽,事泄,自杀。著《三统历谱》,计算出圆周率为3.1547,世称“刘歆率”。原有著作已佚。明张溥辑有《刘子骏集》收入《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

(31)王莽

(前45-后23)新朝皇帝。公元8-23年在位。字巨君。魏郡元城 (今河北大名东)人。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

初任黄门郎,迁射声校尉。成帝永始元年(前16)封新都侯,迁骑都尉光禄大夫给事中。因劾奏外戚定陵侯淳于长,获正直名。矫情伪饰,示人俭约。绥和元年(前8)任大司马。哀帝时,因外戚丁、傅用事,罢官就第。哀帝死,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临朝称制,复任以为大司马,与议立平帝,进封安汉公。为笼络人心,出钱献田赋给贫民,增加博士名额,网罗儒生士人。元始五年(5)平帝死后,选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仿效周公居摄践祚,自称“假皇帝”。

初始元年(8)自立为帝,改国号曰“新”,建元“始建国”。旋托古改制,更名天下田为“王田”,奴婢为“私属”,禁止买卖;设立五均赊贷和六筦;屡次改变币制,造成社会经济极大混乱。法禁烦苛,人民因铸钱犯法,伍人相坐,罚为官奴婢者以十万数。加以连年灾荒,饥馑疾疫相继,以致民不聊生。又强迫各少数民族统治者改换汉朝封授的印绶,贬王为侯,引起各族反抗,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终于爆发赤眉绿林农民大起义。地皇四年(23)九月,绿林起义军攻入长安,遂被商人杜吴砍死,新朝灭亡。

中华人物-西汉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华人物-西汉)